某一个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方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4:32
给你篇范文,希望对你有用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找材料,到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工作*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执法网络,通过*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执法人员和协管(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员,通过市、区两级*逐年努力,区*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工作薄弱。首先没有专职*人员,其次缺少专业经费,这样基本上形成了“晴天靠风吹、雨天靠水冲、突击靠人工”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小街巷的保洁上。
6、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目前的城市管理已呈现“大*”格局,单单依靠*部门难以彻底实现全面的城市管理,而由于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以及市民素质不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企业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完全引入竞争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实际,更新理念,大胆探索,勇破难题,加快实现城*效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不断优化区域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日益显示出其民本、规范、服务、效率的特征,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更高的起点,来审视、反思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坚持城*效管理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城市管理必须满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使居民对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感到满意。坚持堵疏结合,注重人情化关怀、人性化操作,扶助困难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和管理压力。强化城市管理的社会宣传,对居民进行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2)依法管理——城市必须依靠法规来治理,才能井然有序,保障长治久安。要不断完善*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制教育,加强执法管理,并使两者环环相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公正。
(3)综合治理——突破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起综合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转换,从单一手段向诸种手段共同作用转换。
(4)公众参与——公众与各种非*组织是城市管理的基本细胞,只有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而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才能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生参与,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
2、构建城市管理的六大工作机制:
(1)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加强*执法部门与卫生、*、工商、环保等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协作。二是完善区与街道、社区层面既联系又独立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改进*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制度,从制度层面支持和强化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对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块块负责、条条保障,条块结合、区街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2)责任包干机制。明晰管理职责,进一步理顺*事处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管理中的职能交叉和边缘性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空隙。根据责任和权利相一致,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大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按“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一项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的,按“谁为主谁负责”原则予以界定,切实履行好城市管理职责,发挥保障作用,实现“条块结合”。细分责任范围,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建立四级管理责任区。一级为街道,二级为社区片,*为责任块,四级为责任点,点面相间,条块结合,格网成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实行错层管理、网格管理,推行环境承包制,做到责任主体具体化、工作标准清晰化。
(3)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管理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的特点,现在实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要提升管理效率,我们必须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具体管理活动中,把握阶段性、及时性、经常性三个环节,使辖区始终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对重点地区和违规易发地段在管理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窗口地段和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的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四定”管理,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制,随时纠正违规行为。在管理技术上,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精准型转变。
(4)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是提高*作业水平的外在驱动力。要坚持*管制与社会参与互补原则,突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中,着力在环卫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培育和发展城市维护作业市场,达到管理和作业的分离,通过*公开招标,企业竞标管理,以此促进管理的标准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
(5)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一要强化目标考核,按照“责任目标化、目标数字化”的要求,将考核从定性型向定量型转变,建立数字化的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实行职能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双向考核,将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二要严格奖惩措施,把激励机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阶段性工作,都要有考核 、有奖惩,以考核为依据,通过物质、精神等多种手段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活力。
(6)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每年财政拨款外,市*对××区要实行倾斜*,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4)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和装备的投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5:50
城市人才战略,是“十一五”时期推进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科教兴市战略的前提和关键,是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实施城市人才战略,构筑人才高地是“十一五”时期决定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把人才作为推进城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卓有成效地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团体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城市“十一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要充分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两个第一”的思想,并首先在人才这个关键环节有所突破,满足快速增长的科技、文化、教育及城市更广泛的人才需求。这是抓今后20年战略机遇期的一个关节点。
一、“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才战略实施在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今天,已得到普遍重视。但作为关系到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提升的重大决策,真正落实还有很多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特别是城市建设急需的高、精、新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缺短,人才的不合理流动和流失比较严重,城市的人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人才管理机制僵化,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人才工作投入偏低等等。总之,在日趋激烈的全球性人才竞争中,我们的城市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的开发问题
世界现代化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我国城市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城市人才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城市各级*和*必须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常抓不懈。要加大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力度,切实提高教育经费和培训经费的使用效率。要继续改革教育和培训*,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建立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使教育和培训系统真正做到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
(二)“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的流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管理科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场世界性的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由于各方面条件的*,我国在这场人才争压的竞争中始终处于被动和不利的地位,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从1978年到200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共有58万人,到目前为止,累计回国的只有15万多,只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25.86%。加入wto前后,我国又出现第三次人才外流高峰。作为国家,人才在流失;作为地区、城市、企业,人才流失的现象同样触目惊心。为政之道,重在得人。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要尽快扭转被动和不利的局面,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在城市“十一五”规划重点考虑的问题,要从管理*、*法规、社会环境、*氛围、创业条件、薪酬待遇和后勤保障等方面,构建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强磁场,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构筑城市人才战略高地。
(三)“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的结构问题
目前,我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①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较多,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特别是熟悉并善于运用世贸组织规则的人才,更是凤毛麟角;②能级结构不合一,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③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④行业分布不合理,如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过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技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80.8%在企业,英国为61.4%;⑤地区分布兴事理,如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密度(每万人口中的人才数量)仅为225人,而东部地区为302人,高级人才85%集中在东中部地区,其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大中城市;⑥所有制间的分岂有此理不合理,如全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4%集中在国有单位,非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之和仅为26%。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四)“十一五”时期人力资源的*问题
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的问题。“十一五”时期城市人才规划 一定要在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上有所突破,尽快建立一个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人才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准确的依据。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 ,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
二是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所谓能力主义管理*,即惟有能者宜在其位。它是由三个系统有机组合而成,即公正评价系统、公正待遇系统和能力开发系统。在能力主义管理中,以公正评价为基础,对人才给予公正待遇。这里的待遇,包括职位、工资福利和荣誉等。经过评价,如果一个人有弱项或不足,则进入能力开发系统,进行培训和提高。很显然,能力主义管理具有鲜明的优点:①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的能力,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提供科学依据;②能够充分发挥人的才能,避免或减少人才资源的消费;③将人才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才资源的素质和能力,确保人才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
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建立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既能够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又能够激发人才奋发向上,积极创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二、“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对策与思路
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首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总*、国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一次具人历史意义和全局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明确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提出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深化人才工作*改革,大力培养各类人才,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充分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为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紧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对于各地“十一五”规划来说,全面贯彻会议精神,就是要在“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中给予人才战略规划以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的规划把城市人才战略切实抓紧抓好。
(一)实施成都市人才战略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基本原则和重点是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以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发现、培养、选拔、使用、考核、监督等各个环节的有效机制和科学方法,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要在深化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的同时,以完善公务员制度为重点,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创新企业领导人员的选拔任用和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通过改革,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浓厚风气,形成培养、吸引、用好各类人才的科学机制和良好环境,保证城市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1.“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四大工作重点
“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重点要抓好四个方面:
(1)着眼于城市人才总量的增长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大力强化城市人才资源能力建设。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在提高全体城市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加大对城市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优先发展城市科学教育事业,加大城市教育培训力度,促进人才总量同城市发展的目标相适应,人才结构同城市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城市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人才素质同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
(2)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人才工作的*和机制。城市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城市*和机制的创新程度。完善人才工作的*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意义。作为城市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化城市人才工作的*改革,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人才工作*和机制。
(3)以培养造就高层次人才带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级各类人才协调发展。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制定符合国情市情的人才培养规划。城市“十一五”规划要特别重视对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妇女人才和少数民族人才等的不要替代的重要作用,把他们纳入总体规划。
(4)紧密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实施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人才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大力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党。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我国党适应全面建设者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根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着眼于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各级*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管协调、管服务,绝对不是要*包揽人才工作的一切方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重点做好制定*、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工作,努力做到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防止和克服工作上的主观随意性;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以发挥人才提了大效能;正确处理党管人才和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不断促进人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紧紧抓住识人、用人这个中心环节,落实选贤任能的制度、机制和*。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城市人才战略
人力资源开发不仅可以直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利用与配置效率,带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人力资源开发还提长了人类对自身尊严和价值的认识,促进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随着人力资源开发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扩展,人类自身的福利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水平成为衡量城市经济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将成为“十一五”时期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主攻方向。
1.从物质资源开发转向人力资源优先开发
实施人才战略的基金途径,就是逐步由物质资源的优先开发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先开发。这是现代科技*区别于以往科技*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用相当的代价换取的认识。虽然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随着城市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智能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以地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大,在城市综合实力气 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十一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一定要引导各级部门和领导者提高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比对物质资源的开发更为重要的认识。要分析研究本地区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有利和不利条件。虽然目前我国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还普遍不高,但只要我们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完全可以把我们的城市由一个人力资源城市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城市,把人口压力 力转化为人才优势。让城市人才战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发挥深远影响。
2.从人力资源优先投资转向人力资本优先投资
城市人才战略,就是要通过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因此,在“十一五”相关课题研究中,要改进人才管理,挖掘人才潜力,激发人才活力,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把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作为首当其冲的基础性战略。城市人力资本是市民通过学习和培训所形成的的有用知识和技能的价值表现。实施城市人才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国外发达城市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实现城市经济的腾飞和跨越式发展,必须投资于教育,投资于知识,投资于市民。中国是世界上国内投资率最高的国家,投资率达到gdp的42%,但其中大部分属于物力资本(厂房与设备)投资,而人力资本(如r&d、教育、公共卫生等)投资却明显偏低。在新的形势下,各个城市 应该继续扩大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研究与开发、全民健康和社会保障的投资,形成遍及城乡的职业技能教育网络,从而逐步缩小自己同国外发达城市以及国内发达城市的差距。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人力资源动态监测体系
人力资源国内国际流动的统计监测和分析研究是一项急需加强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城市应加强对人力资源的统计、监测与研究,改变以往人才研究只注重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和结构分析以及预测跟踪分析的状况,以加强对*重大决策的支持。为此,“十一五”规划相关课题研究中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支持,构建城市人力资源的指标体系及动态监测制度框架;需要增加对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投入,建立和完善城市人力资源统计基础数据库和*分析数据库;需要培养一支监测城市人力资源变化和国际国内流动的专职研究分析队伍,为城市*机构提供长期决策咨询。
(三)优化创业环境是城市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
人才,本来意义上说就是创业。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是实施城市 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同时,通过提供创业支持和优惠*,形成良好的个人创业环境和氛围,这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六”大后,“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和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为贯彻。作为人才成长、人才创业、人才发展的城市环境,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就是要把建立、完善一整套人才相关**,把人才成长的创业环境的优化放在第一位,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努力形成符合《***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让人才在我们精心优化的城市环境中找到归宿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城市,造福于市民。
1.推进创业环境建设,实施人才价值最大化
人才价值是指人才提供服务、付出劳动和进行创造性活动所应得到的承认和补偿,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等。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和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1)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相关课题研究,要在“四个尊重”方针的指导下,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鼓励人人都做贡献,人人都能成才,要建立充分*人才的发展性、多样性、层次性和相对性的“大人才观”。
(2)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社会化激励机制。“十一五”相关课题研究在人才激励机制上,要引入人才资本概念,探索建立人才资本产权制度的改革设想。第一,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期权、股权激励是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的形式之一,是企业所有者(出资人)在基本的分配制度外,对企业经营者及核心人员(包括人突出贡献或特别优秀的科研、管理、生产、营销人员)给予的特殊激励方式;第二,要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制度。实现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的有偿转移是探索人才资本产权激励的一种具体形式,其实质是将人才资本和科研成果,包括知识、管理、专利、商标、科技发明和原创科研成果等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转化为货币或股权,作为对人才进行激励的依据,同时建立起一套完善、规范、科学的激励制度;第三,探索建立产权激励机制需要立法保障。
(3)切实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适合对路的相关机制。中高级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十一五”相关课题要着重做好三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建立并完善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企业家的成长和创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二是研究和遵循学术带头人的成长规律,建立跟踪管理制度,进一步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论资排辈和急功近利现象,进一步形成培养选拔高级专家的*体系;三是*和省部两级要着眼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省部级和地厅级后备干部队伍。
2.改革人事制度打造创业城市宽广平台
人事制度改革是实施城市人才战略的一项重要而具体的工作。受计划经济*下统分统配的传统人事制度的影响,直到“十五”末期,我国人事制度的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要。特别是由于受传统的身份制度、档案制度、户口制度、住房制度、保险福利制度的制约,我国人才流动的风险和成本比较高。在人才配置上,仍存在着“学非所用,用非所长”、“人不得其事,事不得其人”的现象,不少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岗位等的因素不能充分发挥,这也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消费。“十一五”期间必须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打造创业型城市,这是城市人才战略的实施重点。
创业型城市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下实现了人才观念的最大更新。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是新的人才判断标准的形成。过去以学历、职称划线的人才标准已受到摈弃,以能力、业绩评价人才成为主流认识。在这方面,类似上海建立的新的人才证明价标准及人才居住证*;北京吸引国内外人才的“直通车”和“绿色通道”等,都在打造创业型城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近年来,各省区市围绕企业型城市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比如全面推行产权代表委任制和公司经理聘任制,通过公开招聘、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产生领导人员。与此同时,对非公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人才积极引导、热情扶持,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民营企业家。
3.改善人才结构提升创业城市功能水平
经济结构决定人才结构。为适应全国经济格局的变化,城市间和城市内人才结构的相应调整是必然的。就当前我国专门人才资源总体状况而言,主要问题是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人才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宏观调整方式上,应该更多地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辅之以法律的、行政手段。要突出强调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通过人才结构的调整,发挥人才队伍的创业功能,提升创业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要着重解决城市产业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要根据本地区的人才结构性矛盾现状、成因及“十一五”需求预测,做好人才统筹工作把人才的培养与项目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整个人才战略实现新的突破。
4.完善*法规构筑创业城市保障体系
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城市传统的人才*体系造成了冲击,面对日前激烈的人才竞争,每一个城市都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要在人才培养和利用的观念和*方面与时俱进,重视完善人才创业的*和法律建设。“十一五”时期,城市的人才*设计思路要从过去“伯乐”发现“千里马”的人治思想,转向依靠教育出人才、依靠*出人才和依靠竞争出人才。城市*不应仅仅重视对少数人才的使用,更应重视对大多数可能成才者的培养。在人才的使用上,应从对人才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转向通过市场力量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通过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各种人才资源。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人才**建设的基础。各地市应设立教育与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审议机制,根据加入wto后国际人才竞争的新形势,调整和修改现有法律中不利于人才长远发展的条文与规定,增加重视全民教育、终身教育、鼓励人才公平竞争、保护人才合法流动、保障城市人才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条款,明确*、企业和个人在城市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中的职责与行为准则,规范*对人才市场的监管行为,形成一个有利于我国人才成长和创业的良好法律环境。
5.加强人才市场管理细化创业城市服务支撑体系
一个有效的人才市场是人才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障。“十五”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一直保持高发展,但由于*与历史原因而形成两个分割的市场: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这种分割将影响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不利于城市创业体系的形成。人才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竞争。*应该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市场的公平和有效性。为此,“十一五”时期创业型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强人才市场的统一管理,建立健全城市人才服务网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形成高效快捷的人才服务支撑体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7:24
给你篇范文,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 [找材料,到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工作*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执法网络,通过*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执法人员和协管(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员,通过市、区两级*逐年努力,区*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3、*处置力量不够。数字化城市管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问题不仅要求处置,还要求处置及时和彻底。目前,××区各乡镇、街道、社区以及专业部门的处置力量都明显不足,其中包括处置队伍、专业装备,车辆等。
4、环卫装备和环卫设施差。一是垃圾运输车辆少,车况差,按规定要配备40辆,而目前仅有26辆,而到明年4月就有10辆车要报废。二是垃圾运输中转站少,按规定要有60座,而目前仅有11座。三是厕所陈旧,全区有230多座直管公厕,占市区公厕量的80%以上,绝大部分年代久、老化,老百姓怨声载道,急需翻修。
5、社区*工作薄弱。首先没有专职*人员,其次缺少专业经费,这样基本上形成了“晴天靠风吹、雨天靠水冲、突击靠人工”的现象,尤其表现在小街巷的保洁上。
6、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目前的城市管理已呈现“大*”格局,单单依靠*部门难以彻底实现全面的城市管理,而由于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原因,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认识和参与程度、以及市民素质不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不强,企业参与城市管理积极性不高,还没有完全引入竞争机制。
三、对策与建议
城市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立足实际,更新理念,大胆探索,勇破难题,加快实现城*效管理,提升管理效能,不断优化区域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日益显示出其民本、规范、服务、效率的特征,城市管理工作必须从全新的角度、更高的起点,来审视、反思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坚持城*效管理的四项原则:
(1)以人为本——“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城市管理必须满足居民的精神、物质需求,使居民对日益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感到满意。坚持堵疏结合,注重人情化关怀、人性化操作,扶助困难群体,缓解社会矛盾和管理压力。强化城市管理的社会宣传,对居民进行持续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努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增强市民环境意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2)依法管理——城市必须依靠法规来治理,才能井然有序,保障长治久安。要不断完善*方面的法律法规,注重法制教育,加强执法管理,并使两者环环相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公正。
(3)综合治理——突破经验式管理、问题式管理、突击式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结合目前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立起综合管理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转换,从单一手段向诸种手段共同作用转换。
(4)公众参与——公众与各种非*组织是城市管理的基本细胞,只有社会组织与公众广泛而自觉参与,城市管理机制才能从被动外推转化为内生参与,从而实现城市管理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性。
2、构建城市管理的六大工作机制:
(1)综合协调机制。一是加强*执法部门与卫生、*、工商、环保等相关专业主管部门的协作。二是完善区与街道、社区层面既联系又独立的运行机制。继续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和改进*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制度,从制度层面支持和强化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责任和权力;加强对街道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形成“块块负责、条条保障,条块结合、区街联动”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
(2)责任包干机制。明晰管理职责,进一步理顺*事处和专业管理部门的职责,解决管理中的职能交叉和边缘性问题,避免出现管理空隙。根据责任和权利相一致,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大对街道、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按“谁许可谁负责”的原则进行管理,对一项事务涉及多个部门的,按“谁为主谁负责”原则予以界定,切实履行好城市管理职责,发挥保障作用,实现“条块结合”。细分责任范围,以路为线,纵横成网,建立四级管理责任区。一级为街道,二级为社区片,*为责任块,四级为责任点,点面相间,条块结合,格网成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实行错层管理、网格管理,推行环境承包制,做到责任主体具体化、工作标准清晰化。
(3)快速反应机制。城市管理具有动态性、反复性的特点,现在实行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要提升管理效率,我们必须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具体管理活动中,把握阶段性、及时性、经常性三个环节,使辖区始终处于严格的监管之下,对重点地区和违规易发地段在管理时间上保持连续性。在城区主次干道两侧、窗口地段和公共场所实行严格的定人、定时、定岗、定责“四定”管理,强化“门前四包”责任制,随时纠正违规行为。在管理技术上,加快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数字化,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科技型、精准型转变。
(4)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是提高*作业水平的外在驱动力。要坚持*管制与社会参与互补原则,突出*在城市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在深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中,着力在环卫工作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培育和发展城市维护作业市场,达到管理和作业的分离,通过*公开招标,企业竞标管理,以此促进管理的标准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
(5)考核激励机制。建立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是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施长效管理的重要保障。一要强化目标考核,按照“责任目标化、目标数字化”的要求,将考核从定性型向定量型转变,建立数字化的量化考核体系,采取多种手段和形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实行职能部门与街道之间的双向考核,将年度考核与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对城市管理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二要严格奖惩措施,把激励机制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无论是日常管理,还是阶段性工作,都要有考核 、有奖惩,以考核为依据,通过物质、精神等多种手段进行奖惩,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活力。
(6)投入保障机制。一是经费保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确保必要的城市管理经费开支,逐步加大投入,逐步改善装备,提高管理和执法能力。二是建设保障。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对城市管理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预见性,管理前移,规划建设与管理要加强沟通与反馈,克服建设“后遗症”现象,做到标本兼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优化农贸市场、公厕等配套设施,为城市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平台。三是队伍保障。科学核定*执法队员、协管员人数,充实管理力量,保证管理需要。强化*队伍的专业化培训,严格管理,建设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反应快速的*执法队伍。
3、健全管理机制,强化属地职能的几个具体建议:
(1)确保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正常经费。除区*每年财政拨款外,市*对××区要实行倾斜*,真正做到工作重心下移,与其配套的一些*也要相应下移。
(2)适当增加乡镇、街道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以4-5人为宜,同时在各社区明确一名副主任专事城市管理工作。
(3)同时与城市信息化管理相配套,适当增加区级处置力量。加大对环卫工作及环卫工人先进事迹宣传力度,以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逐步改善、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当前应尽快解决体改后环卫工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问题(经调查一测算,一次*纳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分别为667.2万元和759.33万元)。
(4)不断加大对××环卫设施和装备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