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49
幻灭的永生之梦——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182、肩宽49厘米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玉石温润而纯净,自远古时就受到我国先民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祀天地祖先,并用做专门的随葬品。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点。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而且当时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死者胸前、背后放置大量玉璧,眼上盖玉眼盖,鼻孔插玉鼻塞,耳内放玉耳塞,口中含玉口琀,手里握玉璜或玉猪,连*和生殖器都用玉罩、玉塞遮掩。玉衣,作为封建皇族的特制葬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等贵族死后特有的一种殓服,汉代史书中称“玉匣”、“玉柙”。《汉书?霍光传》上说:“光薨……赐璧,珠玑玉衣”;《后汉书?礼仪志》有“金缕玉柙”的说法;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但玉衣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分散着许多小玉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两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史书中记载的玉衣的真面目,从面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玉衣的设计是“量体裁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颇似人体,前片*宽大、腹部隆起,后片臂部突出,反映出刘胜高大魁梧的体态和“乐酒好肉”、大腹便便的形象。窦绾的玉衣比较瘦小,长度仅1.72米,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 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文景时期才出现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西汉早期出土有金缕玉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 汉代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形如铠甲,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及鞋等部分,玉片之间用金、银、铜丝编缀。目前两汉王侯墓中出土有玉衣(包括玉衣片)的墓葬有60多座。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身份的不同。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皇帝的宠姬、皇帝的女儿用银缕玉衣,前一代皇帝的姬妾和皇帝的姐妹用铜缕玉衣。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越制的,将会受到“发墓剖棺,陈尸”的处罚。目前出土的金缕玉衣均来自西汉王侯墓,已复原的有5套,除这里展出的中山王刘修的金缕玉衣外,另有中山王刘胜和妻子窦绾、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和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墓主人与中山王刘修一样,均是诸侯王,按规定他们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穿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 有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王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还有专家认为,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死后能穿金缕玉衣的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能穿金缕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恩赐。身为诸侯王的刘修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蛟龙、鸾风、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因为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证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东汉时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强违法使用玉衣也被视为僭越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他的父亲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 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能寒尸”,因此用玉衣作殓服、用九窍器塞其九窍。“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精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琀、罩生殖器的小盒和*塞。其中最讲究的是要用玉蝉作口琀,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介的昆虫。人死后,其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所以古人以蝉为琀的寓意可能在此。还有的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作口琀,是受这种昆虫循环生活的启发,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因此就给死者含蝉寓暂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够复活和再生。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甚至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作坊。这里的工匠把从遥远地方运来的玉料,通过一道道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而且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可见,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墓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渴望不朽的化做了尘泥,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鉴于此,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金缕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在考古工作中,也未曾发现过东汉以后的玉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0
一级文物,是西汉的,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是孺子(刘婴),被王莽毒死的,有人也把更使帝刘玄归入西汉皇帝。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1
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是孺子刘婴。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1
金缕玉衣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西汉的 西汉最后一位帝王是孺子帝刘婴 汉高祖时就有玉衣陪葬,没被禁止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49
幻灭的永生之梦——金缕玉衣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长182、肩宽49厘米 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村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 玉石温润而纯净,自远古时就受到我国先民的喜爱和崇拜,不仅用来做装饰品,还用以祭祀天地祖先,并用做专门的随葬品。出于对玉无比崇拜的迷信,生前佩玉、死后葬玉的风气愈演愈烈。在用玉随葬可以保护尸体不朽的迷信思想影响下,汉代的丧葬用玉发展到了极点。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玉放置于人体上,可以使人的精气不致外泄,这样就能保持尸骨不腐,期待来世再生。而且当时也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因此皇室贵族死后都用大量玉器下葬,死者胸前、背后放置大量玉璧,眼上盖玉眼盖,鼻孔插玉鼻塞,耳内放玉耳塞,口中含玉口琀,手里握玉璜或玉猪,连*和生殖器都用玉罩、玉塞遮掩。玉衣,作为封建皇族的特制葬服,也在这时应运而生。 玉衣是汉代皇帝、诸侯王和高等贵族死后特有的一种殓服,汉代史书中称“玉匣”、“玉柙”。《汉书?霍光传》上说:“光薨……赐璧,珠玑玉衣”;《后汉书?礼仪志》有“金缕玉柙”的说法;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但玉衣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的,从汉代以后就无人知晓了。1968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满城县的一座小山丘上,发现了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的墓。在刘胜和窦绾棺内的尸体位置上,分散着许多小玉片。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修整和研究,终于复原出两套完整的玉衣,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史书中记载的玉衣的真面目,从面解开了这个千古之谜。 这两套玉衣的外观和人体的形状一样,分为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等部分,各部分都由许多长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等玉片组成,玉片上有许多小的钻孔,玉片之间用纤细的金丝加以编缀,所以又称为“金缕玉衣”。玉衣的设计是“量体裁衣”。刘胜玉衣全长1.88米,由2498片玉片组成,用于编缀的金丝约重1100克。玉衣形体肥大,头部的脸盖上刻画出眼、鼻和嘴的形状,腹部和臀部突鼓,裤筒制成腿部的样子颇似人体,前片*宽大、腹部隆起,后片臂部突出,反映出刘胜高大魁梧的体态和“乐酒好肉”、大腹便便的形象。窦绾的玉衣比较瘦小,长度仅1.72米,没有做出腹部和臀部的形状,可能是出于对女性形体造型的避讳。 完整的玉衣是西汉文景时期才出现的,那么再早的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汉代的玉衣是由先秦时期的“缀玉面饰”和缀玉衣服演变而来的。所谓“缀玉面饰”,就是将做成眉、眼、鼻、口形状的玉石片,按一定形状排列,缀附在织物上,再覆盖在死者面部。这种缀玉面饰就是汉代玉衣的雏形。最早的缀玉面饰出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周晚期的虢国墓地中。战国时期,缀玉面饰成为一种颇为流行的丧葬礼俗。西汉早期出土有金缕玉面罩、玉帽、玉手套和玉鞋,这是缀玉面饰向玉衣的过渡形式。 汉代的玉衣,外观和人体形状相似,形如铠甲,包括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及鞋等部分,玉片之间用金、银、铜丝编缀。目前两汉王侯墓中出土有玉衣(包括玉衣片)的墓葬有60多座。除金缕玉衣外,还有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编缀玉衣材料的不同,代表着身份的不同。据汉代文献记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皇帝的宠姬、皇帝的女儿用银缕玉衣,前一代皇帝的姬妾和皇帝的姐妹用铜缕玉衣。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越制的,将会受到“发墓剖棺,陈尸”的处罚。目前出土的金缕玉衣均来自西汉王侯墓,已复原的有5套,除这里展出的中山王刘修的金缕玉衣外,另有中山王刘胜和妻子窦绾、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和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僖山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墓主人与中山王刘修一样,均是诸侯王,按规定他们只能以诸侯王的身份穿银缕玉衣,为什么却越级穿金缕玉衣呢? 有专家认为,玉衣等级的严格规定,是在东汉时期才形成的,因为在东汉时期的诸侯王墓中就再没出土过金缕玉衣。还有专家认为,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死后能穿金缕玉衣的诸侯王都深受皇帝的器重,他们能穿金缕玉衣下葬,也是皇帝对他们的一种恩赐。身为诸侯王的刘修能穿如此华贵的金缕玉衣,那贵为天子的皇帝玉衣是什么样子的呢?史*载,汉武帝的玉衣玉片上雕刻着蛟龙、鸾风、龟麟等纹饰,被称为“蛟龙玉匣”,在玉衣片上雕刻花纹,想必除了加强装饰效果、有华贵之感外,还要体现皇帝的高贵身份。因为没有考古发现的实物作为证据,汉代皇帝的玉衣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东汉时期,除皇帝外,任何人使用金缕玉衣都是大逆不道的,地方豪强违法使用玉衣也被视为僭越行为,要受到严厉的惩罚。汉桓帝时,冀州官吏赵忠在埋葬他的父亲时,私自使用仿造的玉衣,被人上告后,以僭越的罪名,将其父的墓掘开,陈尸于棺外。赵忠一家也被监禁起来。 为什么汉代人喜欢用玉衣做殓服呢?这与当时人的迷信思想有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玉能寒尸”,因此用玉衣作殓服、用九窍器塞其九窍。“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玉塞九窍,可以使人精气长存。所谓九窍就是指两眼、两鼻孔、两耳孔、嘴、生殖器和*。出土的玉衣经常就搭配有用玉做成的眼盖、鼻塞、耳塞、口琀、罩生殖器的小盒和*塞。其中最讲究的是要用玉蝉作口琀,因为古人认为蝉只饮露水而不吃东西,是一种清高狷介的昆虫。人死后,其灵魂离开尸体,正如蝉从壳中蜕变出来时一样,所以古人以蝉为琀的寓意可能在此。还有的学者认为,汉人用玉蝉作口琀,是受这种昆虫循环生活的启发,从蝉蜕转生而领悟再生,因此就给死者含蝉寓暂死之意,希望死者能够复活和再生。 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根据当时的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是十分不易的。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甚至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作坊。这里的工匠把从遥远地方运来的玉料,通过一道道工序把玉料加工成为数以千计的、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大小和形状必须经过严密的设计和细致的加工。据测定,玉片上有些锯缝仅0.3毫米,钻孔直径仅1毫米,工艺繁难与精密程度之高令人惊讶。而且编缀玉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由此可见,制成一套“金缕玉衣”所花费的人力和物力是十分惊人的。据推算,汉代制作一件玉衣,约需一名玉工费十余年的功夫。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穷奢极欲的皇室贵族,迷信“玉能寒尸”。为使其尸体不朽,他们用昂贵的玉衣作殓服,且使用九窍器塞其九窍,可谓费尽心机。但结果适得其反,由于金缕玉衣价格昂贵,往往招来许多盗墓贼,以致“汉氏诸陵无不盗掘,乃至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可见,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其实,即使那些盗墓贼没有光临,当考古工作者打开那神秘的墓室时,企求“金身不败”的墓主人早已化作一捧泥土,剩下的也就是一具精美绝伦的玉衣了。这些仿佛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破灭的神话。渴望不朽的化做了尘泥,永生之梦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有鉴于此,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吸取了汉代诸陵由于殓以“金缕玉衣”而被盗掘的教训,说这纯属“愚俗所为也”,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在考古工作中,也未曾发现过东汉以后的玉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0
一级文物,是西汉的,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是孺子(刘婴),被王莽毒死的,有人也把更使帝刘玄归入西汉皇帝。 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据《西京杂志》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日常说的金缕玉衣。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 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1
西汉最后一个皇帝是孺子刘婴。 玉衣也叫“玉匣”、“玉押”,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时穿用的殓服,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人的精气不会外泄,就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面幕” “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用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铜线缀编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到目前为止,全国共发现玉衣二十余件,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墓中出土的两件金缕玉衣是其中年代最早、做工最精美的。 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 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 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盗。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6 22:51
金缕玉衣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是西汉的 西汉最后一位帝王是孺子帝刘婴 汉高祖时就有玉衣陪葬,没被禁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