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229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6 03:4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8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
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9
诸葛亮用人最重要标准有2种。第一种:与自己的思想一致的,要用,此类人本领无所谓大小,一概重用。第二种:与自己的思想不一致的,在自己活的时候尽量保证其有继续为国努力的可能。在自己死后,能杀就杀掉,就让他们等死。哎呀,好像很残酷,恕罪恕罪。
晏子用人也有2种。第一种:对国家有利对君王不一定有利的,重用。第二种:对君王有利,对国家不一定有利的,杀掉。
在下论点有据可证。如下:
先说诸葛丞相。若仔细翻看《三国志》,诸葛亮用人的第一条标准并不难发现。诸葛所重用之人与诸葛丞相本身都会互相称赞,但实际上丞相北伐是失败的,丞相重用的人继续北伐也好,或者继续带领朝政也好,也是失败的。诸葛领政时,可谓权倾蜀汉,所有班底都是诸葛掌控的,都是他认为优秀的,而曹魏一旦攻打进蜀汉,蜀汉的丞相继任者们根本没做什么抵抗。要知道刘备代替刘璋,以书中对刘璋暗弱的描写,还有许多大臣要么跳楼,要么撞死,要么奋勇呢,凭什么丞相的最佳班底,只看到了跟着一起走吧,没有跳楼的,没有撞死的,只有劝刘禅让位的呢。在下看三国志,诸葛丞相是个极度好名之人,他自己包装了一个无敌的神仙诸葛亮,而他一死,蜀汉似乎都没戏看了。又是何解呢?
诸葛的第二条用人原则,可看两个人。一个是李严,后改名李平。一个叫魏延。李严与诸葛同是托孤之臣,魏延与诸葛丞相对于北伐方法始终不对路,且军心甚高。最终我看到李严没两年被流放了,直到听到诸葛亮死了,他没几天吐血身亡了。书里说,他直到自己回复政坛再也无望了。魏延在诸葛丞相身故后并不是马岱杀的,而是被王平一句话,丞相遗命就把魏延的兵都给招降了,然后给灭的。三国志里说的明白,当时魏延并不是想造反或投敌,相反丞相看重的杨仪倒在清算前说当时我要投了魏国,不知道会怎么样呢?与此相同故事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死法都是一听到诸葛死了,他们也就愤懑而死了。好吧,有3样可以解释,1诸葛有死亡笔记。生前写下了他们的名字。2诸葛曾给他们许诺甚至谈判,用一些条件吊住他们让他们不要制造不利言论,然后将来给他们报答,借钱的主死了,很多许诺和条件无从追查了,他们真的愤懑死了。3诸葛的遗嘱安排在死后,立刻清理掉那些与他意见不同者。我的解释就这些。
说到晏子,晏子用人方面的故事有2条。1个是司马穰苴,1个是二桃杀三士。第一个故事如果觉得不符合代表性。第二个故事恰恰说明晏子注意到三士受到齐侯宠爱太深而有可能对国家不利了。同样是军人,为什么司马穰苴就重用,为什么深受宠爱的三士就杀?晏子对于任何一个主子来说,用这人都不会很舒服。但他就是中流砥柱一样的历经了三朝。每一代登基的主子,他都帮忙,每当有新主子要登基了,群臣先去问他得意见,但他也从来不表态该怎么做。但每一代主子下台他也不流眼泪。为什么,他坚守着保护国家的信念。晏子非常注重礼仪。但这些礼仪的背后,实际都是国家的荣耀和尊严。据说诸葛丞相也曾经在后世诘难过晏子为什么要杀三士。呵呵,其实感觉是他远没有晏子的境界高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9
诸葛亮选材更注重的全才!!晏子注重的是专才!!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另外诸葛亮更注重的是品德,晏子则是唯才是举,不求完美,但求实用!
诸葛亮选用人才的标准:
诸葛亮深受汉末清流思想的影响,认为的能管理好国家 的*,首要的是品德,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受到他的重用。比如蒋琬、费祎、姜维 、王平等人在私生活方面都非常严谨、俭朴,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奉公守法,堪称世代楷模,也应该说是德才兼备的样本。而对于杨仪、魏延等品德上有所缺陷的人,虽然也 要用,但并不把他们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尤其不能作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这和曹操 、刘备的唯才是举,德在其次几乎相反,其实曹操也喜欢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某些品德 不高的人,他并不喜欢,但他还是敢用,而且放手的用,所以曹操手下能人才如云。而 刘备敢把魏延放在汉中独当一面,把私德不怎么样的法正视为心腹的谋主, 其实符合诸葛亮标准的廉吏、良吏集于一身的人才历朝历代都很少,可见这样的人本来 就不多,而蜀汉能拥有这么多类似的人才,说明诸葛亮在发掘、培养人才上是下了很大 辛苦的。但这样做虽然得到了德才兼备的人才,却把更多的有才但德差一些的人挡在了 外面。而且过分强调德的力量,会使人偏向于务虚,而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而作为政 府*和军队的将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随机应变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晏子选用人才的标准:
在《晏子春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对人才的重视和对谗佞的憎恶。《谏上》载:“景公信用谗佞,赏无功,罚不辜。晏子谏曰:‘臣闻明君望圣人而信其教,不闻听谗佞以诛赏。今与左右相说颂也,曰:比死者勉为乐乎!吾安能为仁而愈黥民耳矣!故内宠之妾迫夺于国,外宠之臣矫夺于鄙,执法之吏并苛百姓。民愁苦约病,而奸驱尤佚,隐情奄恶,蔽谄其上,故虽有至大贤,岂能胜若谗哉?’”奉劝齐景公亲贤人,远小人,表示了晏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小人的反感。《问上》载:“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举贤官能,*与若矣。’”
《谏下》载有晏子与齐景公的一段对话:“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祥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从晏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到,“举贤官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能否做到这一点,是判断一个国君是否贤明的标准之一。所以,对贤人要做到知之、用之、任之,否则便是国家的不祥。不仅如此,晏子还总结出一系列考察人才的具体方法,那就是“举之以语,考之以事”、“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问上》)。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晏子清醒地认识到了人各有专才,不能求全责备。
他说:“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责焉无己,智者有不能给。”“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问上》)在认识到人各有专长的基础上,任用人的时候,就要用其所长,回避其短,扬长避短,这才能人尽其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晏子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人才的作用和地位、怎样选才、如何任用人才的一系列理论与主张,可以认为,晏子是我国较早提出系统的人才观的*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20
选择人才上来看
从书上的感觉诸葛亮喜欢让这个人才做件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去证明他确实是个人才。
但是晏子还是那种很古老的办法,保荐,主要是观察一阵子之后发现,哎这个人是个人才,因为他和普通人不一样,推荐上去,或者给老大讲个故事说这个人怎么怎么了得。
这个也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诸葛亮可比晏子完了不知道几百年了。时代是进步的,也就是说诸葛亮的脑袋是发展完全的。计谋是总结了前人得到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21
是不是历史大题来着,是的话要看看材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