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2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4-30 04:51
在Fukao等人的全地幔层析图中(图版Ⅲ),147.7~237.5km深度世界各*多为高速区,环太平洋*边缘和地中海—印度洋裂谷两侧为低速区。最突出的低速区在渤海—南中国海一带,而且大部分中国*处于低速区的范围之内,暗示着中国*及毗邻海域的岩石圈较薄,是软流圈上拱的区域。在此图下方237.5~347.5km深度内,高速区已缩小到几个地盾区,也就是第三章所说的陆核区范围内,反映陆根的存在。刘福田等(1989)计算的中国层析图也出现相同的趋势,在220km深度中国*几乎全为低速区,在110km深度华北、华南、昆仑—西秦岭一带都进入低速区,说明这些区域是软流圈上拱幅度大的地带。根据汪集旸等(1996)的计算结果,中国*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为131km.而且东薄西厚,与*热岩石圈平均厚度(约200km)相比,中国*热岩石圈偏薄。总之,无论从地震岩石圈厚度还是热岩石圈厚度看,中国岩石圈厚度都是偏薄的。
图8.2 中国*地震构造应力方向图(根据许忠准等,1989)
粗黑线段和大圆点为多个地震的平均结构,细线和圆圈为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
图8.3 石炭纪全球板块分布的古地磁重建
板块及地体名:KZ—哈萨克斯坦.NEC—东北,NCB—华北.SCB—华南.QD—柴达木.QT—羌塘,KL—昆仑秦岭,IC—印度支那,TM—泰马.KR—喀喇昆仑,AFG—阿富汗,LS—拉萨;AF—非洲,AUS—澳洲,EUR—欧洲.NA—北美,SA—南美。Lin and Watts(1988年)认为当时存在四个*,拼合中国*的原始块体属于现太平洋地区的古Cathaysia*,未取得多数人赞同
岩石圈厚度薄的后果乃是热——构造活动性增强。中生代以来,中国*发生了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三期强烈的构造运动,应该说与岩石圈厚度变薄有很大关系。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是否与燕山期大规模的拆沉作用和软流圈上拱有关,是很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