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11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4:15
第8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
一、凯恩斯*
1. 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的主要内涵:提供产品销路的,实际是其它产品的生产,即"供给自行创造了需求"。萨伊认为:产品的供给总数必然与需求总数相等,因为需求总数只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商品总量,因此,那种认为市场会普遍过剩的观点,显然是十分荒谬的。
2. 凯恩斯*
1929年至1933年,西方国家爆发了一场无法阻止的经济大危机,而传统经济学却无法解释这一生产过剩的现象。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一整套崭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给传统经济学理论画上一道休止符。凯恩斯提出:需求才是重要的,现实中,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危机。他主张用扩大总需求的方法来扩大就业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种与以往经济学家们的不同的观点和主张被称为是一场*,史称"凯恩斯*"。
二、总供给、总需求
1. 总供给(AS)是指社会的总产出,即全社会在不价格水平上所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即全社会愿意并能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AS=AS(P)。总供给曲线是表示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运动轨迹。它们之间是正向关系。
2. 总需求(AD)是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问总量,Y=C+I+G+(NX)。
总需求函数是指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全社会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总量。
总需求曲线是条表示总需求量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运动轨迹。它们之间是反向关系。
三、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当经济的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经济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实际产出、就业水平、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见图8-1)。
四、有效需求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用来解释失业和经济危机。那么,什么是有效需求呢?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总需求。总供给=消费+储蓄+税收+进口。因为本国的进口表示国外厂商的供给。总需求就是一定价格水平下的总支出,因为支出代表对一定产品的购买。总需求=消费+投资+*支出+本国出口。凯恩斯认为,在现实经济中,总需求往往小于总供给。
图8-1
凯恩斯将这种现象称为"有效需求不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的分析是: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三条永恒的心理规律,抑制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长:1、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虽然消费随着收入一起增加,但消费总比收入增加得慢。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3、出于交易、谨慎和投机的需要,普遍具有"流动偏好"的心理。费需求不足使得储蓄增加,投资需求不足又不能吸收储蓄将其转化为投资,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五、消费和储蓄
1. 消费是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收入。凯恩斯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 ,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C=C(Y)=a+bY
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例。MPC= □C/□Y
平均消费倾向(APC)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中的比率。APC=
2.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S=S(Y)。储蓄随收入增加的比例递增。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储蓄部分的比例,MPS= □S/□Y
平均储蓄倾向(APS)是指一定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其公式是:
APS=S/Y
六、乘数效应
乘数(K)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卡恩在1931年提出的,后来被凯恩斯加以利用,用来说明收入与投资的关系。投资乘数是指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投资乘数呢?这与全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有关。什么是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呢?经济学上一般认为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依存关系,随着收入增加,人们会增加消费支出,边际消费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每一个单位收入会使消费量变化多少。边际储蓄倾向表示增加或减少每一个单位收入会使储蓄量变化多少。
K= 1/1-MPC=1/MPS
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也有加倍扩大和收缩的作用,这是因为,税收影响着消费量,消费量影响着投资量,投资量通过投资乘数对国民收入产生 影响。由于这个传导机制,使得"税赋乘数"的数值比"投资乘数"要小,小的幅度恰好为一个边际消费倾向因子。即税赋乘数=边际消费倾向*投资乘数。一个国家的净出口也会带来国民收入的倍数增长这被称对外贸易乘数。什么是净出口呢?就是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对外贸易乘数与边际进口倾向也有着密切关系。边际进口倾向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购买进口商品的比例。
由上述可见,通过自发消费、投资、*支出和净出口的变动能够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减少,社会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口倾向的大小(如果是可变税率,则还要包括税率)影响上述总需求变动所能引起国民收入变动的幅度。
七、失业和通货膨胀
1.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西方学者通常把失业分为三种:第一种,磨擦性失业具有 暂时性和无法避免的特点。第二种,自愿性失业是由失业者自身的原因造成的,社会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第三种,非自愿失业,指失业者虽然愿意接受现有工资和劳动条件,但仍找不到工作的现象。这种失业是由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是*有责任予以消除的失业。所谓充分就业,是指经济社会中不存在非自愿失业,即在一定货币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找到工作的状态,充分就业仍然包括失业,一般把4%的失业率作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
2.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八、凯恩斯的需求管理
为了促使总需求与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实现均衡。凯恩斯开出了如下经济"药方" :1,赤字财政预算。凯恩斯提出 过他的"公债哲学":首先,公债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是民众,国家与民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欠民众的钱就是说自己人欠自己的钱;其次,只要政局稳定,*的债务偿还应有保证,不会导致*;最后,*的债务主要用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后,*就有能力偿还债务。在此基础上,他极力主张*扩大支出,进行各种投资,刺激投资欲。
2,适度通货膨胀。他主张国家通过自己控制的*银行系统地增发纸币,扩大信贷,压低利率。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企业家预期到线性利润将增大,从而会增加投资的*;另一方面纸币流通量的增加造成物价上升,这不仅压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相对地提高资本边际效率,加强了投资引诱,而且令人们考虑到保持更多的现金是不聪明的,于是阻碍投资引诱的"流动偏好"将会越来越小,投资需求便会高涨。
3,福利措施。凯恩斯认为向富人征税再救济给穷人,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因为富人的钱越多,储蓄的钱就越少,而征税后储蓄会减少,再救济给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会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实现充分就业。
凯恩斯的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一整套*主张,在战后西方各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采用;其在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力、扩大就业、平缓经济基础周期性波动、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确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凯恩斯方法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使用的,凯恩斯的药方也并不是百病皆治的神药。
http://www.shtvu.e.cn/continue/college/gsgl/netclass/jjxgl/nrdd_8.htm任
有效需求原理的提出
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 。182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这一原理是凯恩斯就业理论的出发点,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也被誉为西方经济理论的“凯恩斯*”。凯恩斯经济学的核心是就业理论,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认为,企业雇佣一定的就业量,总要求达到一个最低的预期收益,即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利润。这就是企业对这个就业量所生产的全部商品拟索取的价格。从全社会来看,这就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
[编辑]有效需求原理的主要内容
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总需求由消费与投资需求两者组成。因此,要有足够的需求来支持就业的增长,就必须增加真实投资来填补收入与这一收入所决定的消费需求之间的差额。换言之,在消费需求已定的情况下,除非投资增加,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否则就业是无法增加的。
(1)资本家在经营生产时,既要考虑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又要考虑商品的总需求价格。如果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资本家就有利可图,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减雇工人,缩小生产。直至两者相等,资本家预期获得的总利润达到最大量,生产和就业都达到均衡状。此时的社会总需求,就称为“有效需求”。
(2)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由于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造成消费需求不足,也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即社会总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社会总就业量的不足和经济危机的产生。
[编辑]三大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试图用三大心理规律解释有效需求不足:
[编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所谓边际效用消费倾向递减,是指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最末一个货币收入单位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在减少。凯恩斯旨在通过消费解决生产问题,他一反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很重要的观点,把消费提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他看来,一切生产之最后目的,都在于消费。他详细考虑了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例如他所讲的客观因素包括所得的改变,资本价值的不能预料的变化;主观动机则如建立准备金,预防不测,使以后开支逐渐增加而不致下降。从事投机或发展事业的本钱,遗留财产给后人等。在此基础上,他的总体的结论和系统的见解是:
①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
②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
③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
[编辑]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
给人们形成深刻影响的是凯恩斯似乎更着重于消费理论和消费*。其实不然。在凯恩斯看来所谓的消费问题,只是由于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投资不足引起的,后者是因前者是果。在《通论》具有总结性的“略论商业循环”一章中,凯恩斯认为,发生商业周期的原因,恰恰在于资本边际效率,以及人们对资本边际效率递减的预期引发了经济周期。凯恩斯写道,对于商业循环的说明,“其尤著者,当推消费倾向,灵活偏好状态,以及资本之边际效率。此三者之变动,在商业循环中各有作用。但我认为商业循环之所以可以称为循环,尤其是在时间期限长短上之所以有规律性,主要是从资本之边际效率的变动上产生的”。
凯恩斯详细描述了对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如何引致了经济周期的。凯恩斯写道:“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 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
[编辑]灵活偏好规律
灵活偏好规律是指人们愿意保持更多的货币,而不愿意保持其他的资本形态的心理法规。凯恩斯认为,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具体而言是由以下的动机决定的:
①交易动机,指为了日常生活的方便所产生的持有货币的愿望;
②谨慎动机,指应付各种不测所产生的持有现金的愿望;
③投机动机,指由于利息率的前途不确定,人们愿意持有现金寻找更好的获利机会。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使用自己的存款。
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两者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要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互相联系和作用。凯恩斯以他内在逻辑一致的三大心理规律,对于经济危机作了全新的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摆脱危机,走出萧条的全新思路。
http://wiki.mbalib.com/wiki/%E5%87%AF%E6%81%A9%E6%96%AF%E7%9A%84%E6%9C%89%E6%95%88%E9%9C%80%E6%B1%82%E4%B8%8D%E8%B6%B3%E7%90%86%E8%AE%BA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4:15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形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必须发挥*作用,用财政*和货币*来实现充分就业。财政*是*增加支出或减税以增加总需求,货币*是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收入。由于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效果有限,增加收入主要靠财政*。
这一理论产生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