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7 14:0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5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人人称道的雄主,他五征北漠,开拓了大明的疆土,除了元朝以外,其他皇朝无法与之并肩的;他修订的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他修建了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是其他国家的古宫殿无法超越的。朱棣还做了一件震烁古今内外的事情,那便是他曾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永乐三年一直到宣德五年,二十几年的时间里,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到过三十多个国家。这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还要早半个多世纪。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派郑和下西洋?这个一直是史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第一说是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也有类似的记载,“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前面我们说过朱棣经过四年靖难之役取得天下,但是建文帝的下落却一直找寻不到 ,后来听到传言说建文帝一直在海外,因此派郑和七下西洋暗中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我在前面已经否定了这个说法,朱棣不是傻子,怎么可能派两三万人兴师动众地去寻找自己的敌人建文帝,如果真这样,建文帝早就望风而逃了。
第二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这是现代人用商业经济来解释这个郑和下西洋,我不赞成这个说法,理由有两点,第一,中国当时是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发达,没有必要开拓海外市场。第二,朱棣派郑和下西洋,都是采取“厚往薄来”的*与各国交往,不可能因为下西洋而使国用充足。而且史书上有记载,朝中大臣曾多次上书要求朱棣停止郑和下西洋活动,因为每次出海都要亏空国库很多钱。
第三说是包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帝国是察合台全境,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还有花喇子模,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往东跟中国接壤,的确威胁着大明边境。而且郑和下西洋的路线,是南洋往西走,到印度洋,正好是帖木儿帝国,刚好对其形成包抄之势。因此,有些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包抄帖木儿帝国。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帖木儿汗在永乐三年,东征过程中过世了,帝国也随着他的过世,跟着就衰败了,对大明边境构不成威胁。而郑和下西洋从永乐三年一直到宣德七年,二十多年,帖木儿帝国早已衰败,还有必要一次又一次的去包抄吗?
第四说是扫荡张士诚旧部。有些历史学家指出,张士诚身亡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故而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实际上是扫荡元朝起义首领张士诚的残余势力。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也是不对了,各种史料记载,郑和每次下西洋,总是带着大明的特产,采取“厚往薄来”的*与各国交往,如果真的是对付张士诚旧部和倭寇,应该带炮弹和火药,带那么多图特产干嘛,难道不怕倭寇他们来抢吗?
第五说是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意思是说为了在国际上展示明朝的军事实力,从而提高大明的国际地位。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并不是仅仅为了展示一下大明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他想通过郑和七下西洋,和各国建立外交,一起建立一个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秩序。
这国际秩序,在郑和下西洋时,在朱棣带给世界各国国王的诏书中有说道,“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意思是说,凡是天地承载、罩着的地方,太阳、月亮照得着的地方,霜露所能够下得着的地方,当地的人民,无论老少,都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地生活,不至于流离失所,没有产业。因此,朱棣要派郑和带着诏书到你们各国去,希望大家一起遵守条约,“循礼安分,毋得违约,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意思是说,大家要按照规矩办事,不要乱闹,大国不可欺负小国,强国不可欺负小国,大家一起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幸福吧。
朱棣以采取“厚往薄来”的*与各国交往,自然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欢迎,因此,各国也纷纷派遣使者,不远千里的来到大明,朝拜明成祖朱棣,主动和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史书上有记载,“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殊方异域,鸟言侏离之使,辐辏阙廷,盖兼汉、唐之盛而有之,百王所莫并也。”意思是说,北边到了沙漠最远的地方,南边到了大海最远的地方,东边到了太阳从哪里升起的地方,西边到了太阳从哪儿落下的地方,之要是船和车可以去的地方,大明都去了。说各种各样的语言、穿各种各样服装的国家都纷纷派人来到大明的宫廷上,这种盛况不是汉朝、唐朝所能比的,历史上也没有哪一个皇帝可以与朱棣相提并论。
因此,我个人认为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不仅仅是为了向世界各国展示大明的综合实力,提高大明的国际地位,他更是为了和各国建交一个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国际秩序,真正实现天下大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5
如果说有哪一位太监值得钦佩,并被视为民族的骄傲,那么明朝的郑和则毫无争议地位居榜首。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穷尽半生精力,率领船队访问了近四十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贯通太平洋西部与印度洋的直达航线,创造了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
郑和原名马和,是回族人,小名三宝(亦作三保),是明朝著名的宦官。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后,成了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炫耀国威,明成祖命郑和率船队出访各国,开启了下西洋的壮举。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朱棣之所以屡次让心腹太监下西洋,为的是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永乐三年(1405)夏天,郑和率领着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途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旧港(今臣港)、苏门答腊、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地,最终抵达古里(今印度科本科德)。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在郑和首次下西洋返程时(永乐五年),沿途不少国家也派出使者回访。可以说,郑和的这次航行,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为明朝的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成祖的授意下,郑和的船队在沿途炫耀国威,糜耗了大量财富。当然,朱棣在位时国力雄厚,自然还是有些底气的。也正因如此,自郑和首次下西洋获得成功后,朱棣又命郑和接连出访。终永乐一朝,郑和先后六次下西洋。
明成祖死后,宣宗继位。明宣宗继续让郑和出访,这一次也是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并最终死在了返回途中。航海是一项非常艰苦的事业,不仅要抵抗风浪,还要长期漂泊。这样的生活,对于晚年的郑和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不过,郑和最终死于宝船之上,倒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郑和率领船队,前后航行近三十年,最远所至,南到爪哇岛,北至波斯湾和红海东岸的麦加,东至台湾,西达非洲东海岸,可谓是古代航海史上的先驱。比起西方航海家的成就,郑和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达伽玛早了92年,比麦哲伦更是早了114年。
不过,客观的讲,由于当时明朝的航海活动并未以发展商业为主要目的,沿途不断炫耀国威,过度糜耗了钱财,也使得明朝国力衰弱后难以再次组织类似的壮举。从某种程度上讲,郑和下西洋,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6
郑和七下西洋,宣扬了中华文化,是历史的伟人。下场自然只有安享晚年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7
郑和作为第一个下西洋的人,做出来十分突出的贡献,应该是皇帝奖赏了他并且告老还乡。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2 13:47
郑和的地位很高,也做了很多贡献,有了好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