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2:0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2 04:49
曾几何时,一曲《春天的故事》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我们正是哼着这首歌阔步走向改革开放的辉煌时代。30年,衢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衢州工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今天,我们再度迎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春天:*五届八次全会吹响工业立市的号角,奋力推进衢州工业经济新飞跃。 当我们埋头奋进拼抢机遇之时,环顾衢州的周边城市,明显感觉到咄咄*人的危机和挑战:在全国百强城市评价中,我市经济增长的排位从2003年的第95位退到了2007年的105位,三年整整后退了十位!再拿我们引以为豪的工业经济来看,近十年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四省九市中也只排在第三位,比丽水低了1.3个百分点,比上饶低了2.4个百分点。“狼来了”已不再是停留在寓言中的故事。衢州现在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标兵越来越强,追兵越*越紧。“经济场”上的竞争惨烈而残酷,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我们必须摒弃一切沾沾自喜、盲目轻敌的思想,增强忧患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奋起直追! 警钟一:谁来做浙江省倒数第一? 在浙江省,在现阶段,衢州与丽水可谓是一对“难兄难弟”:同处浙西浙南边缘山区,同样农业人口最多,同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同不属于长三角城市群,同未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并且多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单项”上,不是衢州倒数第一就是丽水倒数第一。“浙江省倒数第一”就象是一柄达摩斯克剑,时时悬在衢州与丽水的头上。 从目前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来看,衢州仍然保持着领先丽水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被丽水的快速追赶所缩小。从近十年的发展情况看:丽水经济的年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衢州,人均GDP与衢州的差距从1998年的17.3%缩小到2007年的11.5%,规模工业企业数从少于衢州21家发展到反超衢州88家,工业增加值与衢州的差距从31.7%缩小到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衢州的差距从33.2%缩小到2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衢州的差距从10.7%缩小到5.8%,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规模与衢州的差距从27.1%缩小到0.5%,而同期财政总收入与衢州的优势从5.5%扩大到14.6%!从行事风格来看,丽水对外低调,对内却是非常高调,要求各行各业各部门与衢州看齐,要求各县区紧盯衢州相应县区不放,实施全面赶超衢州战略。 近来丽水地理区位较偏、经济“洼地”明显的弱势也在发生悄悄的变化,它可以并且已经在直接大规模地东承温州产业转移、北受台州经济辐射、西接金华永康实业“绣球”,昔日的弱势逐渐转变成了优势。如今的丽水已经是铆足劲、铁了心地追赶衢州,其赶超衢州经济水平、甩掉全省倒数第一的愿望,比起衢州保位争先的愿望,不知道要强烈多少倍!在现在的经济发展格局中,如果丽水不做全省倒数第一,那么试问,该会由谁来顶这个缺、垫这个底? 警钟二:谁会成为真正的四省边际中心城市? 衢州要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目标提了多年了,现在也已正式将这一目标写入了我市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但衢州人都知道,无论经济发展水平也好,还是城市竞争实力也好,金华在四省九市中是当仁不让的龙头老大。可能是金华的地理位置不在九市中心而在九市外围,在浙江中部,曾经提出过要做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金华,现在重新将自己的城市发展定位在了“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这个新的战略上了。金华的退出,给了衢州一个可以成就梦想的机会,一个异常宝贵的机会。然而,在九市中怀有同样梦想、同样壮志的,还有上饶,在上饶“十一五”时期战略构想中,赫然写有“尽快把上饶建设成‘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那么衢州与上饶之间,最终只能有一个地方会真正成为四省九市边际中心城市。 从相关经济数据的比较中不难发现,上饶提出上述目标并非空穴来风:上饶的土地面积仅次于南平位居九市第二,总人口位居第一,衢州均为第六;到2007年,经济总量仅次于南平位居第二,衢州第三;其中工业经济总量次于金华和衢州居第三,但只比衢州少了4.7%;规模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但单个企业生产规模却次于鹰潭、景德镇居第三,衢州第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仅次于金华居第二,衢州第三;财政总收入次于金华和丽水居第三,衢州第四。 可以看出,上饶的经济规模几乎处处压过衢州一头。另外,近年来上饶的发展战略出现了重大调整,不断扩大了与周边地区的横向联系,它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靠海西经济区,南望珠三角经济圈,开始大力实施“掉头向东,通江达海,对接长珠闽,实现大发展”战略,同时积极开展与武汉经济区的经济联合和协作,谋求向西拓进,一个大上饶的经济发展架构,已然呼之欲出! 衢州要想真正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必须接受来自上饶的强力挑战!在前一个回合的比拼中并没有占到多少上风的衢州,在竞争更为激烈的下一个回合中,能有几分胜出的把握? 警钟三:谁的投资后劲更足? 2006年底,从国家统计局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衢州成功入围当年度的“全国百佳投资环境城市”,而且名列第76位!显然,这是我市此前精心培育经济投资环境这棵“梧桐树”的结果,但并不能保证衢州今后能引来比其他地方更多的“金凤凰”。 我市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要实现又好又快、跨越式发展,光靠现有的企业做大做强还远远不够,还迫切需要加大引资力度,确保每年都有一定规模的持续投入,投资不足将会严重影响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对投资重要性的认识各地都心知肚明,因此扩大对外开放、加强招商引资成为了各地*的“一号工程”或重头戏:南平积极实施南接北联、台湾内陆同步推进战略,全市与沿海和长三角地区的经贸合作越来越密切;江西的上饶等市四面出击,突出加强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引进内资摆在与引进外资同等重要位置,他们早早地就把高速公路修到我们的家门口,只盼着能有多条直达长三角城市群的快速通道;而处于九市经济老大地位的金华也不甘与我等为伍,正在加快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步伐,全方位对接长三角地区与温台沿海地区,主动争抢产业转移和城市辐射的“香饽饽”。 从四省九市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情况看,呈现出明显的东北向高西南面低的递减局面,长三角经济圈则是一片辐射力极强的“经济高原”。然而,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却并不一定呈现同样的走势,而可以是散点式的、跳跃式的,因此,能不能吸引来“金凤凰”入住关键是要看谁的条件好、谁的招数高。 衢州要想在这轮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接到更多的“绣球”,就必须比其他地区跳得更高、出手更快,否则,从发达地区抛过来的“绣球”,不是被我们前面的金华、丽水成功拦截,就是被我们身后的各市接个正着! 从最近四年工业投资增速来看,我市已明显处于弱势:金华年均递增29.1%,景德镇年均递增42.2%,上饶年均递增49.6%,抚州年均递增51.1%,而我市年均只递增了22.7%。现在就连一向以旅游为主业的黄山也开始“不务正业”了,最近两年工业投资竟然年均增幅超过了70%!“抱得梧桐在,引得凤凰来”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如果不加倍投入辛勤的劳动,不加倍挥洒智慧的汗水,“梧桐引凤凰”就很有可能演绎成新版的守株待兔。更何况,人家也有自己的“梧桐树”,2005年鹰潭入选“浙商最佳投资城市”,2006年、2007年上饶连续两年获得“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警钟四:谁的工业经济更有竞争力? 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滞后,“欠”就欠在工业、“差”就差在工业、“弱”就弱在工业,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解决制约发展的“牛鼻子”。 看周边,在加快推进工业的进程当中,南平是“突出工业、突破工业”,黄山是“加速新型工业化”,上饶是“主攻工业”,金华是“工业强市”,就连经济已经非常发达的杭州前几年还在强调“工业立市”!当前,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都想抢在他人之前培育、增强自身的工业竞争力,使自身的工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工业经济竞争力的培育既要有量的积累,更要有质的提升,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观我市的工业经济,同时面临着量和质的双重压力!从全国范围比较来看,2006年我市之所以已经跻近全国百强城市的大门却又失之交臂,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市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结构还不够优、效益还不够好,全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价数据显示:2006年,我市GDP总量排在第149位,三年仅仅前移了2位;经济结构排在第178位,其中二产比重排在第161位;经济效益排在第226位,其中工业企业百元资金提供利税排在第209位。再从四省九市范围比较来看,我市工业经济总量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而反映工业经济质量的相对指标却存在一定的差距且差距还不小(见下表)。 当然,就九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来看,除了金华是一枝独秀外,其余八市各有千秋、差距不大,产业集群的培育都起步较晚,绝大多数产业还未形成优势,大部分企业还处在建设培育期,产业竞争力还不突出,工业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还原未形成,将来到底是谁的工业经济能够突出重围脱颖而出,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强者,现在还难以预料。其实竞争的本身也即意味着机会,衢州要想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尤其是想成为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就必须要有打赢这场工业化持久战的信心和准备,招商引资增量、工业提升强质一刻都不能松、一个都不能少。 面对挑战衢州怎么办? 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形势*人的各种挑战,我们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消极观望。而需要像罗丹雕塑《沉思者》那样真正地沉下心来想一想,需要像孔子“吾日三省吾身”那样,平心静气地问一问自己:面对挑战,衢州应该怎么办? 有人说,衢州本来就底子薄、身子弱,还要与强手如林的发达城市竞争跻身进入全国百强,是不是目标定得太高了,步子迈得太大了,弦调得太紧了?勿庸讳言,当初我市制定“跻身全国百强城市”目标的时候,可以说底气是不太足的,但经过几年的“拼”和“跻”,事实证明衢州是有实现这个目标的实力和能力的:从2003年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以来,衢州的位次不断提升,已经从当初的117位升至2006年的105位,三年进了12位,距离全国百强城市的目标已是一步之遥!再来看衢州要想最终实现“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这个目标,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衢州能不能梦想成真谁也不敢打这个保票,但是衢州不拼肯定要输,爱拼才有可能会赢!也许会有人担心,要是拼到最后还是没有达到目标呢?那我们要说,只要我们努力过、比拼过,那么即使在竞争中失利,我们也能像体育竞赛中那些即使拿不到金牌、奖牌也不言弃、不放弃坚持到底的运动员,输掉的是比赛,赢得的却是一种精神! 有人感叹,衢州是一个工业资源比较缺乏的地方,除了石头(石灰石)比人家多一点,其他就没有多少东西可以拿得出手,衢州靠什么来实现大发展、跨越式发展?应该承认,资源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依托和载体,谁占有了资源,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先机。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决定工业发展的是人而不是“物”,浙江作为一个资源小省,改革开放以来却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其中一个重要的“秘诀”就在于许多地方勇于破除唯资源论思想的束缚,大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发展两头在外的产业。同样,衢州不产铁矿砂,但是元立不是进来了?不但进来了,而且发展得很好、很快,效益、产量年年上台阶,成为衢州经济快速发展新的助推器。所以,发展地方经济不能作茧自缚,而要打破思想上固有的条条框框,要有开放的观念、创新的思维。 有人担心,今年国际国内经济不像前几年那么景气,区域经济协作与联系又是那么紧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越来越明显,衢州能在这轮经济调整期内独善其身、稳住阵脚吗?以前的衢州可是“一控先倒、一放后起”的。其实,今天的衢州虽然经济总量不是很大、实力不是很强,但我们也看到,今年以来温州、台州等沿海发达到地区的经济已经开始逐步往下走了,而衢州依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这说明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控先倒”的“怪圈”,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着破解“一放后起”的“魔咒”呢?我们也可以像以前的苏南地区那样,把宏观*年当作招商引资年,把经济调整期当作养精蓄锐期,不等不靠不观望,样样工作不放松,纵然在经济遇冷时不能独善其身,也可以争取在经济回暖时比其他地区先行一步,抢得先机。 也有人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发展经济是**的事,我们区区一介草民能起什么作用?应该说,衢州是大家的衢州,衢州经济的兴旺直接关系着每个市民的利益。再说,民间本来就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智慧宝库,有许许多多的“金点子”正是来自于平头百姓。如今的衢州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同时又面临着众多的挑战,衢州的发展更加离不开你、我、他(她)的关注和支持,多一点投入少一点观望,多一点亲身参与少一点“精神加盟”,我们相信,衢州的发展之路会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