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02 04: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0:28
封建伦理主要指古代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伦理思想为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出,它反映中国宗法等级制度,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一种道德理论。其核心价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字:“仁、义、礼、智、信”。
儒家最重视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试图以道德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主要手段(见修齐治平)。伦理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并与其哲学、*思想融为一体,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儒家内部各派的伦理思想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个共同特点:
①重视探讨道德的本源。
孔子一方面强调“天命”是道德的本源,另一方面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承认后天的“习”对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
孟子虽然也讲“天命”,但他把道德的本源主要看作是人之性善,企图从人本身、人的心理和生理上寻找道德的本质和起源。
荀子排斥“天命”的作用,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视道德为人性恶的结果,认为礼义道德是为了“养人之欲,给人以求”,把道德与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联系起来。
后来的《中庸》把天命论与孟、荀抽象的人性论调和起来,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汉代以后,儒家的后继者关于道德的本质和起源问题的讨论,基本上还是围绕着这些命题。
②重义轻利。
儒家历来把“利”看成个人的私利,把它与“义”对立起来,强调道德原则和规范对于人们行为的指导作用。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孟子更是只谈仁义,不谈利益。
即使认为义与利是“人之两有”的荀子,也是强调义,认为“保利弃义谓之至贼”。
在他们看来,只有强调义,才能义利两得,而重利,则会义利两失。
儒家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提倡为道义而奋斗、献身的精神。
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就包含了孝悌、忠恕、信义等道德规范。
③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
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使人们懂得羞耻,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孟轲提出由“不忍人之心”,发而为“不忍人之政”,认为把人心中的仁、义、礼、智四端,“扩而充之”,就能实行“仁政”。
在他的心目中,道德是*、法律的根本和基础。
荀子虽然肯定了经济、*的重要,但也认为道德是治国的根本,说“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他认为,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的道理必须每日研究,不可疏忽或停顿。
儒家各派都有程度不同的道德决定论的倾向。
④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的内容是文、行、忠、信几个方面,中心是道德教育。儒家代表人物有不少是教育家,他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道德教育理论。
儒家尤其重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把它提到决定国家命运的高度去认识,认为“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他们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在修养的方法上,儒家各派的主张不同:
孟子强调内省,充分发挥自己的自觉能动性;
荀子主张化性起伪,重视环境和后天努力。
孟、荀尽管方法不同,但都承认“人皆可以为尧舜”,“涂之人可以为禹”。他们的教育目的都在于培养封建社会的“圣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