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7:19
共6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4
黄姓的祠堂文化
黄氏祠堂作为先祖崇拜与神灵崇拜的产物,是黄氏先祖精神和英灵栖息的殿堂。祠堂是历史的教科书,阅览本章节,如同阅览一卷绵长的历史画轴。而黄氏祠堂文化作为一种相当有地方特色的黄氏家族文化,它既蕴涵淳朴的传统内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黄姓祖先,从黄氏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黄姓的祠堂文化作为黄姓家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黄姓最早的祠堂始建于哪朝哪代已无从考证。现存的祠堂大都经过重修,能保存旧貌的几乎没有。庐陵有座黄氏义城祠堂始建于元初,算是比较久远的。一般黄氏祠堂盛于明清。尤其清代中后期,大小祠堂遍布城乡,其构筑宏丽、工艺精美,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风俗,千百年来为族人所重视。完全可以说,黄氏祠堂是中华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中最突出的部分,它所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长久不衰。
现存的黄氏祠堂,大多保留明代以来的建筑风格。即使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其结构、色彩乃至雕饰,也基本保持明代以来的基本特征。所不同的是,重修或重建过的祠堂,多以石料和钢筋水泥为主,间以木质架构。据统计,遍布全国城乡每个角落的黄氏祠堂有数十万座。这些祠堂或精巧端庄,或古朴凝重,虽然建筑规模大小不一,风格亦有所不同,但它都极具浓郁的地方特色。
黄氏祠堂一般都采用轴线对称布局。院落大都为三进,偶见单座、两进、四进或五进。明代《鲁班经》记载:“凡造祠宇为之家庙,前三门(山门),次东西走马廊,又次之大所,此之后明楼、茶亭,亭之后即寝堂。”因此,黄氏祠堂一般也由大门、仪门、走廊、明楼、享堂、寝堂等组成。有些祠堂在后部开辟庭院、花园,不少祠堂还附设戏台。享堂是祠堂的正厅,又称祭堂,是举行祭祀仪式或宗族议事之处,因此空间最大、用材最考究。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位或纪念对象之所,在里头均设有神龛。以上这些特征标志着福清祠堂作为公共建筑的性质得到了加强。
黄氏祠堂具有分布广、规模大、建筑形式传统、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等特征。由于祠堂是祭祖的神圣场所,因此它往往是城乡中规模最宏伟、装饰最华丽的建筑群体。随处可见的黄氏祠堂,不但巍峨壮观,而且注入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等相映而成中华大地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
黄氏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黄氏祠堂、历史名人专祠(即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前者约占98%以上,在城乡均有分布,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黄氏祠堂,有“总祠堂”和“分祠堂”之别,“江夏黄氏大宗祠”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属于“分祠堂”。无论建造“总祠堂”还是“分祠堂”,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足可见祠堂地位的重要性。
黄氏祠堂最大的特征是:内部——设有神主龛,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龛前都有香炉、烛台等祭器;祠堂内都有覆竹状的祠联或行第序列;横梁或四周墙壁上悬挂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个门:中门为大门,门上写有黄氏祠堂的名称,如全国的“江夏黄氏大宗祠”、地方的“黄氏宗祠”、以名人的“黄XX公祠”等;左右两边为仪门,门上写有“入孝”、“出悌”字样。另外,黄氏祠堂每隔一段时日均进行大规模的拜谒祖先的祭祀活动;每过几年或几十年一般都组织族人专修族谱。
由于宗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宗族的实力。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人得道,同族皆荣,祠堂的规格也遵循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题名或“青衣换紫袍”,那么这个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三山门”、设置“门当户对”,各种设置还要与其官位相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庐陵黄氏第一名祠”要数位于吉安固江的“义城宗祠”。这并不是因为它有近1200年历史,而是因为曾出过一位官至朝廷历官翰林大学士,户部尚书,以宾文阁直学士兼秘书监,赠太太师,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的显赫人物——黄应。
庐陵黄氏“义城宗祠”始建于元初,该祠明代进行扩建清初被火毁,该祠第三次修建时,清进士广东巡抚黄赞汤亲自卜地兴建的。祠堂始建时为三进八扇一后院,规模较大,宽24米,深69米,占地1656平方米;外墙为砖石结构,内为木质结构的宫式斗拱建筑。现祠内大厅之彩绘、浮雕、镂雕等十分精致;大厅正中上方高悬着黄赞汤题词“义城宗祠”,黄氏“义城宗祠”虽历经重修,但仍保留元代建筑风格。从其宏伟的气魄、精美的饰物,仍可感受到昔日的繁华。特别是祠堂前依旧挺立的旗杆碣,仿佛犹在见证庐陵黄氏家族的荣耀。该祠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吉安县敖城功阁“黄氏宗词”,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年即1515年间,为砖木建筑。2008年本族村民捐资将祠堂翻修一新,功阁祠堂的建筑,富有独特风格。楼为砖木结构,长65米宽20米三进二井,二层高。上、下二层皆采用通天柱、直贯楼顶,外廊明柱、斗拱交错,碧宇飞檐,雕梁画柱,极尽精土之巧。四面通风,上下通行,上层皆有走廊杆。面面有景,风光不一、门前远眺,心旷神怡。近见禾河江水东流,碧波粼粼,阡陌交错,绿浪滚滚。远视江岸杨柳,浩渺如烟。在本地同类建筑中可谓壮丽之景,为千年古村功阁增色不少。功阁祠堂其建筑之美,样式之新,工艺之精,构造之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准备申报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功阁祠堂结构精致,规模雄伟,装饰豪华、门前均有大理石阶,祠内门廊、厢房、天井,两旁花园俱全,墙上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工艺精湛,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功阁祠堂文化。功阁祠堂也是文豪题词和书法家手笔之处。大门正面匾额,由功阁族人清代举人,曾任江西某报社总编,振兴功阁第一人黄尚珍题词的四个镏金斗大字“黄氏宗祠”。功阁祠堂的建筑以小见大,繁而不乱,布局严谨,精雕细刻是古寺祠院建筑艺术特色。虽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然平滑如镜。石龟、石狮.栩栩如生,常年守候在功阁祠堂门前,显得雄伟峻峭。顶天明柱,均有楹联、联联精华、字字生辉,木扇画面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功阁祠堂可谓文人荟萃。功阁祠堂亦俗亦雅的艺术风尚。功阁深厚的文化沉积与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带给艺术家艺术创作之灵感。这种以山水龙凤为基础的艺术灵感无不在功阁祠堂的诗联、建筑、雕刻、书法、绘画之中体现,给功阁以永恒的艺术生命。使功阁祠堂成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4
一、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4
万里挑一祖贤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5
来一个省事的:(仅供参考)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6
黄姓先生你好,你的提问欠祥细。作为祖堂对联要把你祖先的地名、人物丶事迹等…,没有说明,你很难得到你想需要的对联。现在我只能给的是通用对联,希望能帮助参考。而且对仗不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1:36
上联:万流景仰余地有亨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