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1:2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1:16
爱新觉罗·孟特穆(1370-1433),又名猛哥帖木耳、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氏,明朝建州女真人,元代斡朵里部首领。是清王朝的开山肇祖,被称为大清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
孟特穆于1370年出生于斡朵里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马大村),其父挥厚母耶乌居。挥厚为元代“豆漫(俭事)。1372年,斡朵里部开始南迁。1388年,明太祖与建州女真三部(胡里改部、托温部、斡朵里部)取得联系,建立对付蒙古的同盟。建州女真三部从今黑龙江依兰县沿松花江和牡丹江迁居到图们江流域。这地方元代属奚关总管府奚关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接受朝鲜授予他的“上万户”。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以胡里改部属地设置建州卫,位于今绥芬河流域,以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赐名李承善)为指挥使。其后又以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卫,以孟特穆为指挥使,赐姓童。
在1405年-1433年任建州左卫指挥使。他是充善的父亲,锡宝齐篇古的祖父,福满的曾祖父,觉昌安的高祖父,塔克世的五世祖,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军入关后,清朝追尊他为原皇帝,庙号肇祖。据史*载,努尔哈赤的先人可追溯到元朝的童挥厚。他是元末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兼管鹰事,参与*“吾者野人”发动的叛乱。正因如此,他与“吾者野人”结下深仇大恨,在“吾者野人”强大的攻势下,其子童猛哥帖木儿率部迁至图们江外居住,洪武五年(1372年),宿敌兀狄哈达乙麻赤再次进袭,迫使猛哥帖木儿率部众逃到图们江南岸的阿木河地区。
永乐四年(1406年),在阿哈出的推荐下,明朝*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都指挥使(被朝鲜称建州卫斡朵里),因而引起朝鲜的不满。永乐九年(1411年),“猛哥贴木儿尝侵庆源,畏其见伐,徙于凤州。”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朝*正式设建州左卫于凤州,委任猛哥帖木儿专管建州左卫事宜。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与建州卫迁往婆猪江的同时,猛哥贴木儿率部众迁回朝鲜境内阿木河旧居地。宣德八年(1433年),杨木答兀勾引嫌真兀狄哈首领弗答哈,葛多介前来袭击城寨,杀死猛哥帖木儿和长子阿古等人。
史*载
成书于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李氏朝鲜的《龙飞御天歌》记载爱新觉罗家族直系祖先吾都里部酋长猛哥帖木儿南迁以前的情形。“东北一道,本鳖基之地也,畏威怀德久矣,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漫,皆服事,常佩目剑,入卫潜即,呢传左右,东征西伐,靡不从焉。”
猛哥帖木儿,也就是清朝皇室尊为“肇祖”的孟特穆。
《满洲实录》记载了猛哥帖木儿祖上凡察(樊察)幸免于难的传说,与朝鲜史籍的有关记载大体吻合。但传说中侥幸逃脱的樊察是幼儿,与猛哥帖木儿的异母弟(一说猛哥帖木儿叔叔包奇之子,又与猛哥帖木儿同母)同名。樊察(弟)在吾都里部内地位仅次于猛哥帖木儿的酋长。
满洲人的始祖从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开始不断的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往南迁移。到了猛哥帖木儿和凡(樊察)(弟)的年代已经迁至今乌苏里江东南和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会宁一带。明朝和朝鲜史书都多有涉及这一区域的女真人部落。
建州左卫
女真胡里改部属地设置建州卫,位于今绥芬河流域,原先依附于胡里改部的斡朵里部建立建州左卫,孟特穆为第一任指挥使,初期属地在乌苏里江东宁古塔和朝鲜半岛东北部图们江两岸(今会宁一带)。会宁地方一直有传说:青蛙与水獭娶土豪女生努尔哈赤或其祖先。
当时建州左卫的兵力分三,中军由猛哥帖本儿自己统帅,左军由其第凡察(一说猛哥帖木儿叔叔包奇之子,又与猛哥帖木儿同母)统帅,右军则由长子阿古统帅。
明朝宣德八年(1433年),明辽东都指挥裴俊前往斡木河,去接回被忽刺温女真虏掠的人口,奉命配合这次行动的猛哥帖木儿和其长子阿古,在激战中负伤阵亡。阿古的妻子和弟弟充善被杨木答兀掠去,后经毛怜卫指挥哈儿秃赎回。阿古之妻后生一遗腹子,改嫁建州卫的李满住。
1440年,凡察和猛哥帖木儿的次子查山(清人谓之充善)‘畏兀狄哈掳掠,又乏资财,将至饿死’,只好率领余部从朝鲜会宁西迁辽东。同行的300余户,另有百余户留居当地。途中克服种种困难,最后迁至浑河上游的苏子河,与先期迁到当地的李满住部重新会聚到一起。防御外来侵扰的共同需要促使建州卫与建州左卫的凋散部落再度走向联合,使亲屑部落间的传统关系又有了新发展。
率部南迁
斡朵里
斡朵里(女真语“风口”之意)是依兰县马大的古名字。依兰县自古以来,地处三江口,正处在“风口”上。于是在大东北史上,就有“风刮三姓”,“火烧船场”,“狗咬沈阳”之说。三姓自古以来就是处于季风性气候的地区,冬天时间较长,西北风持续长达五至六个月之久。每到冬季西北风便顺着混同江(今松花江)与胡里改河交汇处,直扑三姓古城而来。江口便是风口,当地人们称之为“斡朵怜”。斡朵里、鳌朵里、鄂多里、俄多里、斡朵怜都是此意。东北也有几个地方由于地处风口取名斡朵怜等。
经过
爱新觉罗家族发祥的基本路径和经过是:
1、金后遗族于元朝时期在斡朵里为官“万户”职
金朝亡后,其遗族散居在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女真分为三部分。建州部即是火尔哈部(胡里改)和斡朵里部。在斡朵里部的遗族之中,有爱新觉罗家族的先世。元朝统治的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为稳定松花江中下游地区女真部落的局势,任命了女真各部的上层贵族为“豆漫”职务。斡朵里部的挥厚的父亲就是世袭了豆漫一职。挥厚的家庭是斡朵里部的上层贵族。挥厚与贵族甫哥(时任佥伊,官名)的女儿也吾巨成婚。挥厚的父亲出任斡朵里部的豆漫,与火尔哈部为邻。后来,挥厚的父亲去世,挥厚袭其父职,当上斡朵里部的大首领,袭任“豆漫”职务。
2、猛哥帖木儿出生在依兰马大屯
1370年(明洪武三年)猛哥帖木儿出生。
3、元末明初挥厚组织斡朵里部南迁
在元明交替时期,建州女真地区的矛盾激烈,各部女真纷争不已,局势动荡不安。明皇朱元璋派燕王朱棣视察胡里改地区,安抚阿哈出等。时阿哈出将女儿嫁与燕王朱棣,朱棣当上皇帝后,阿哈出女为三皇后。后来阿哈出部经常遭受“野人”女真的侵扰。于是阿哈出率胡里改部族向南迁徙。(见《明英宗实录》)
与胡里改万户府阿哈出为邻的斡朵怜万户挥厚也因不堪忍受“故元遗兵”纳哈出和“野人”女真的掠夺,于1372年*挚家流移,离开故乡,沿牡丹江溯江而上,迁至珲春河口奚关城(玄城)。
4、挥厚率族南迁斡木河定居
1372年(洪武五年),北方女真部落兀狄哈部经常向南袭扰,居住在奚关城的斡朵里部不断遭到袭击。珲春河口一带的女真官民,饱受欺凌。为了求得安定的生存环境,挥厚不得不组织部族离开奚关城,向新的地方转移。几经周折,挥厚所部逃到朝鲜半岛,于1374年(洪武七年)斡朵里部定居在阿木河(即斡木河,崐也称吾音会。在朝鲜会宁镇北)。
在斡木河定居期间,挥厚积极为斡朵里部的生活奔走,与朝鲜地方发展关系,改善部族的生存条件。使斡朵里部在朝鲜有了稳定的生活环境。
5、挥厚去世,猛哥帖木儿袭职斡朵里部酋长
自定居在斡木河后的十年里,挥厚负责斡朵里部的所有领导事务。猛哥帖木儿也渐渐成熟,懂得许多部族的事理。有时候替父亲管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务。1384年(洪武十七年),挥厚病逝,猛哥帖木儿袭职豆漫(万户),当上了斡朵里部的大首领和酋长。这时的猛哥帖木儿刚刚15岁。但是,他在斡朵里部却展现了勇猛、刚毅、果断、聪明的领导才能。部族的所有事务都由他亲自处理,而且井井有条。朝鲜李朝对猛哥帖木儿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特别器重,于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猛哥帖木儿受招至朝鲜京都,朝鲜国王授其职为“上万户”(即“高丽豆漫”),委以重任。
洪武末年明朝经珞铁岭(今朝鲜境内)北部及图们江设立三万卫,招抚斡朵里部女真。猛哥帖木儿便与明朝建立了友好往来关系。同时,按照明朝的旨意,猛哥帖木儿率族迁移至建州(唐代渤海国率宾府所辖,即今俄罗斯双城子对过的克拉斯基诺雅尔山城)。在1403年(永乐元年),阿哈出赴京朝拜明皇时,曾向皇帝奏明并推举猛哥帖木儿,说明猛哥帖木儿特别聪明能干,颇有远见卓识。明皇甚是高兴,遂于次年(永乐二年)遣使招谕猛哥帖木儿。此时,猛哥帖木儿所部与火尔哈部(即胡里改)的首领阿哈出关系十分密切,两部族众相互通婚。猛哥帖木儿把妹妹嫁给阿哈出的长子释家奴为妻,阿哈出又的次子莽哥不花的女儿又许配给猛哥帖木儿的次子都赤为妻。两部亲上加亲,关系甚密。时阿哈出是当朝皇帝的国丈,猛哥帖木儿也就与皇帝沾上亲戚。明成祖朱棣说:猛哥帖木儿,皇后之亲也。[16]此举,大大提高了建州女真部的声望与地位。
6、猛哥帖木儿入朝受封后,为明朝为建州女真贡献余生
1405年(永乐三年)正月,明朝派遣钦差高时罗前往招抚猛哥帖木儿,猛哥帖木儿受招亲自赴南京入朝,明皇授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卫指挥使,赐印信、金银饰物。此后,猛哥帖木儿成为明朝驻守边关的官吏。
1410年(永乐八年),由于大多数女真归附明朝,引起了朝鲜地方官吏的不满。同年三月,朝鲜吉州道察理使赵涓率兵袭击猛哥帖木儿部所辖的土门毛怜卫,形势特别严峻。猛哥帖木儿迫于无奈只好率族于四月前往征讨。经过数月的惨烈厮杀,双方死伤惨重。朝鲜*遣使见猛哥帖木儿“赐以宣酝”加以抚慰,并将赵涓撤职查办。
1411年(永乐九年)正月,迫于朝鲜地方官吏的压力,猛哥帖木儿不得不率族西迁,迁徙至开元路属地凤州(今吉林梅河口山城镇北山城)余下地方居住。1412年(永乐十年)明朝在凤州增设建州左卫,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
此后猛哥帖木儿部在凤州居住了大约十三年,使建州女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原文化接触,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因此,建州女真部不断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经济逐渐发展,女真社会逐步稳定下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1422年(永乐二十年)四月,为了反击鞑靼部阿鲁台的扰掠,明皇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漠北。猛哥帖木儿部也随驾从征,给鞑靼部以沉重打击。九月,讨伐胜利班师,猛哥帖木儿部重返余下。此次讨伐,使鞑靼部对猛哥帖木儿部结下仇恨。次年,鞑靼部再次南下扰掠,向明朝驻军进犯,同时也对猛哥帖木儿部进行袭击。为了躲避鞑靼部的进攻,猛哥帖木儿不得不率族东撤,于同年六月迁回故地阿木河一带居住。
同年,辽北女真部落首领忽拉温与曾任明朝开原千户的女真杨木答兀,勾结起来劫掠走了开阳(今开原)千余名军民进行叛乱,并向阿木河一带逃窜。猛哥帖木儿得到消息后立刻向朝鲜官府报告。朝鲜方面将该报告转奏明庭,明皇派遣钦差王纪赍敕前往招谕。次年五月,明朝又派钦差金声赍敕抵阿木河,令猛哥帖木儿与其弟凡察招谕杨木答兀。
1425年(洪熙元年)年初,猛哥帖木儿与明朝官吏一同招抚叛逃军人数十人。十月,猛哥帖木儿与凡察把招抚的叛逃军人杨满皮送赴明朝京师。
1426年(宣德元年)正月,猛哥帖木儿因为招抚叛逃军人有功晋升为都督佥事。
1430年(宣德五年)明皇诏令猛哥帖木儿“刷还杨木答兀所辖中国人物”。
1431年(宣德六年)七月,明皇遣钦差昌盛等来到图们江令猛哥帖木儿遣返杨木答兀掳去的人口。猛哥帖木儿英勇效命,追回被掳人口近百人。
1432年(宣德七年),猛哥帖木儿与凡察又追回杨木答兀掳去人口130人。
1433年(宣德八年)正月,猛哥帖木儿随钦差回京。朝庭于二月晋升猛哥帖木儿为右都督。同年八月,明辽东指挥裴俊奉诏率官军160人抵达斡木河,敦促猛哥帖木儿继续遣返被杨木答兀煽动叛逃的军人及人口。猛哥帖木儿奉诏寻找杨木答兀,向他宣布了敕谕。杨木答兀表面应诏,并约定同年八月十五日在指定地点交还被掳掠的所有人口。裴俊率官军并驮载按指定时间和地点到达时竟然遭到杨木答兀叛军的包围。杨木答兀勾结女真兀狄哈部300余人,射杀明军,抢走大批物资。裴俊率官军英勇抵抗,并且误认为猛哥帖木儿“首谋作贼”。正在危急关头,猛哥帖木儿带领500余骑前来救援,杀死兀狄哈部头目阿答兀,击退兀狄哈部军队的围攻,杨木答兀弃马登山而逃。猛哥帖木儿救出裴俊人等,然而猛哥帖木儿的弟弟凡察,儿子阿谷等身负重伤。八月十九日,杨木答兀又勾结七姓野人女真800余众,突然包围了猛哥帖木儿的驻地,猛哥帖木儿组织族众官军英勇抵抗,终因敌我悬殊,猛哥帖木儿牺牲,年仅64岁。他的长子阿谷也被杀害。
至此建州左卫受到了最为沉重的打击,几乎陷入覆灭的境地。
7、猛哥帖木儿的后代们发展壮大了建州女真
1434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的异父同母的弟弟凡察为都督佥事,负责建州左卫事务。凡察,猛哥帖木儿的祖父范茶之次子包奇的儿子。猛哥帖木儿的父亲死后,其母亲也吾巨按照当地人“兄死妻嫂”的风俗,嫁与挥厚的弟弟包奇,生有凡察。
1437年(明正统二年),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的次子董山接任建州左卫指挥一职。董山为了防止受到其他部族的袭击,明确向朝庭提出请求重返辽东定居。朝庭应允后,董山率领部众于1439年春迁移至婆猪江(今吉林省海龙县)。据《明英宗实录》所
载:董山率众来到婆猪江后,明朝*将其安插
在三土河(今吉林海龙)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之间,同李满住处。[17]
后来,凡察与董山叔侄之间经常发生争夺权位的斗争,史称“卫印之争”。朝庭为了达到削弱建州左卫的力量之目的,于1442年(正统七年)在建州左卫之外,又增设建州右卫,命凡察出任都督同知,管理右卫事务。居住在三土河一带。
当时的三土河山清水秀,丘陵起伏,土壤肥沃,资源丰富。建州女真便以苏克素浒河(辽宁苏子河)为中心,渐次发达起来。后来定居在赫图阿拉(史称兴京,今辽宁新宾)这里终于成为清王朝的发祥地。
在女真南迁的两百年期间,女真内部不断*成为若干部族,大体分为四部分。
建州部--苏克素浒河(辽宁苏子河),浑河(辽宁浑河北岸),完颜(吉林通化以南),栋鄂(辽宁桓仁附近);
长白部--纳殷(吉林抚松东南),珠舍里(吉林临江以北),鸭绿部(吉林集安);
扈伦部--叶赫(吉林四平),哈达(辽宁清河流域),辉发(吉林桦甸),乌拉(吉林伊通);
东海部--窝集(黑龙江宁安东北),瓦尔喀(吉林延吉以北),库尔哈(黑龙江中游、牡丹江下游一带)。
正是由于女真发生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猛哥帖木儿的第六代世孙努尔哈赤,才走上了统一女真各部的道路,并开辟了“大清的万世基业”。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本文不再详述。
自清肇祖猛哥帖木儿于1372年(明洪武五年)离开斡朵怜率族南迁,到第五代清显祖塔克世,于赫图阿拉定居,历时两百余年。其路径为:
斡朵怜(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凤州(吉林长白山一带)--斡木河(朝鲜会宁)--婆猪江流域(今浑江)--三土河(吉林省海龙)--苏克素浒河谷(苏子河流域)--赫图阿拉(辽宁新宾)。
影响
清王朝发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过程就是“建州女真斡朵里部的南迁”。没有女真的“大迁移”,就没有猛哥铁木尔的子孙发迹,更没有努尔哈赤展示雄才大略的舞台,于是就不会有大清王朝。从这一点来看,应当肯定“建州女真南迁”的历史性作用。
其次,肯定女真南迁的历史性贡献,就要肯定挥厚的贡献。没有挥厚的南迁发起,就没有南迁的成功。在南迁的前13年时间里,挥厚“负总责”,全权指挥南迁工作,因此,必须肯定挥厚的功绩,承认挥厚的历史性贡献。
再次,挥厚的名字因其功绩应当进入“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爱新觉罗家族的族谱过去的开头儿没有挥厚的“名位”,“肇祖原皇帝”猛哥铁木尔列在族谱之首。
家庭成员
其父: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其子:爱新觉罗充善、爱新觉罗褚晏、爱新觉罗福满
其孙:爱新觉罗德世库、爱新觉罗刘阐、爱新觉罗索长阿、爱新觉罗觉昌安、爱新觉罗包朗阿、
爱新觉罗宝实
人物影响
在诸多清史书中,均定论猛哥铁木尔(又称“孟特穆”)是清王朝的开山肇祖,被称为“大清肇祖原皇帝”加以尊奉。“肇祖原皇帝”的谥号,不是史倌们随便封的,而是清朝顺治皇帝“根据”猛哥铁木尔的卓著贡献尊谥为清王朝的“肇祖原皇帝”。看来,猛哥铁木尔确立的“肇祖原皇帝”的地位,无可动摇。据此清朝官修的许多史书,中华*初期修志《清史稿》(此志书未被官方通过),当前大专院校的清代历史教科书,以及满清历史人物传记,等等,基本对猛哥铁木尔是如此按照“肇祖原皇帝”加以袭载,认定猛哥铁木尔的历史性贡献,是突出地表现在猛哥铁木尔率领斡朵里部的建州女真南迁过程。其如何克服了生活的困难,如何逃避“野人”女真的袭扰和追杀,如何战胜艰难险阻、战胜部族内部的*,如何促使建州女真成长壮大等等。猛哥铁木尔的功绩真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1:16
猛哥帖木儿,清太祖努尔哈齐的六世祖,“建州左卫”的创始人,满族历史上杰出的领袖。清入关后,被追尊为肇祖原皇帝。肇祖大概出生在洪武三年(1370年)前后,明宣德八年(1433年)被杀。猛哥,女真语为mangga;《五体清文鉴》解释为:“刚强”和“硬”;《清文汇书》释为“才勇出群者。”由于史料记载的不同,其名字又书做孟特穆、童猛哥帖木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