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2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3:48
今天你在弹琴的时候,从门外飞进一只大苍蝇,在几间屋子里串来串去,每当苍蝇飞到你附近,就听见你尖声惊叫。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3:48
刘墉写的一篇文章《过度反应》,大家分享一下这篇文章。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3:49
刘墉先生是生活中的智者,他创造着人类“爱”的家园,给人们以有价值有意义的心智启迪,指导我们走向成功。读刘墉先生的散文小品,就仿佛同一个智者和长者在聊天,我们可以学习他朴实无华的语言,体味他点滴在心的真情,感悟他对世界的推理,领略他灵魂深处的境界。以下五篇文章都是刘墉先生写给她女儿的信,其中满怀着一位父亲的关爱与期望,而且不乏令我们深思的哲理。望大家静下心来深读之,细品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3:49
赏析,这个够用了《致命的母爱》构思巧妙,将母爱置于和谐与不和谐之间,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一群“精疲力竭”的敌兵冲进民宅,占据了主人惟一的房间,“满脸倦容”地睡去。女主人看着这群年轻的敌兵,想起自己离家的孩子,“一股母爱和同情油然从心底升起”,“缓缓站起”、“轻步”走过去,为敌兵拾起军毯,盖好。那么小心翼翼,惟恐打搅他的故乡梦,惊忧他渴盼母爱的思亲梦。敌兵在享受梦中和现实的双重母爱,多么幸福。一切是那么安宁、平静、和谐。然而敌兵双眼张开,“浑身震动”、“野兽般怒吼”,残忍地刺杀了女主人,*杀了她的丈夫。“滴血的尖刀在月色下闪着寒光”,令人不寒而栗。至此,悲剧效果已很明显。但结尾敌兵的内心独白又把故事推向*,把悲剧推向极致。“妈啊!幸亏我被惊醒,也幸亏您在梦中保护,否则我就再也看不见您了!”他感激梦中渴盼的母爱,却击毁了正真切享受的母爱。两种母爱在这里形成强烈的撞击,变得如此不相融,不和谐。女主人的母爱带给她的不是感激和报恩,而是无情的杀戮。这悲剧缘于什么呢?是女主人对敌人本性缺乏清醒认识,因而演绎了又一出《农夫和蛇》的故事,还是敌人残暴无道,丧尽天良;抑或是不知情的“误杀”?鲁迅曾说过: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幕无言的人间悲剧告诉人们,战争不仅造成家园的破碎,更造成了人间一切美好东西的毁灭,致使人间至真至纯的母爱变成“致命”的母爱。母爱“致命”,致命在女主人的善良、同情之心,致命在她身上固有的“舐犊之情”。我们悲叹女主人的不幸时,也许会想:女主人在敌兵熟睡之际,升腾起的不应是充满母爱的同情,而是对入侵者的仇恨;和她丈夫不声不响地杀死敌兵,该是另一结局。但假设改变不了现实,与生俱来的母爱使她做出了“致命”的选择。善良的母爱残害了她。我们无法指责她的善良,叹惜之余,的是感动。母爱更“致命”在战争造成年轻敌兵灵魂的扭曲,人性的泯灭,对母爱的曲解。敌兵“才十七八岁”,是“不全懂事”的孩子,他们也渴望母爱,渴望亲人的呵护。但战争发动者把他们推上战场时,又对他们进行彻底地“*”。向他们丑化、恶化对方,训练他们以敌对的眼光看待敌对方的一切。他们残暴对待别人时,把别人的一切视为“暴行”。这种思想一旦固化,与敌对方接触时,他们的眼里就只有“仇”,没有“情”。他们无法相信,女主人的行为是至真至纯母爱的关切。而本能的反应是“暗算”,因而刺死女主人后没有一丝怜悯,反而庆幸。母爱竟可怜到这地步。这是战争对母爱的亵渎,对一切美好东西的亵渎和践踏。巧设梦境、运用对比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梦境不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与现实相对照,深化主题,加重悲剧色彩。敌兵梦中“渴盼母爱”一方面与现实中“享受母爱”构成一幅温馨和谐的图画,一方面又与现实中“践踏母爱”形成不和谐的矛盾冲突。文章始终把母爱置于情与仇、和谐与不和谐之间,比单设“享受母爱”与“践踏母爱”的冲突更有深度,更有表现力,更能揭示战争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