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唐之韵的观后感或有什麽启发?可以从那些角度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0: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21
梦回唐朝
梦回唐朝。
斗转星移,天荒地老,水远山高,大江东去。
一位少年英才,手握风雷,身骑昭陵六骏,起兵反隋,驰骋华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唐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之后又开创了令后人无限敬仰的开元盛世。
伴随着开明的民主*,中国的诗坛上崛起了一座迄今为止无法攀登上的珠穆朗玛峰——唐诗。那是中华民族无限的骄傲与无尽的仰望。它是中国诗坛的长江,黄河,用广阔的流域面积灌溉着中华民族的国土。那是个连*连哲学都透露着诗歌芬芳的诗歌时代。于是,上苍孕育了这样一批文学巨匠——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于是多少后人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下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为力。
这是一幅绮丽妍美的画卷。深深触动读者的,不仅是华丽的辞藻,不仅是珠落玉盘的曲调,也不是倾城一般妩媚的那一抹抹颜色……太多的感情,太多引人遐想的梦境,只能用我贫乏的语言去描述它。
唐诗,让人联想到世界级的大江大河,源头都是窄窄浅浅,弯弯曲曲。但如果没有这些窄窄浅浅,弯弯曲曲,也就没有下游浩浩荡荡,滚滚滔滔。
初唐的诗坛,这是一批少年才子,才华横溢,精神饱满,一出场就英气勃勃,为唐诗的出场做出了必要的布景与合适的气氛。他们冲出了唐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的圈子中跳了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所以历史选择了陈子昂,唱了一曲《登幽州台歌》,发出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隐隐约约,却又使大地颤动,像春雷一般呼唤万物苏醒。举目四望,涌来的是无古无今的孤独。
于是,盛唐之诗挽起狂澜,掀起巨浪。涌现了吴中四士,敲起了雄浑的鼓点,奏着激昂的进行曲,筑起了诗坛的珠穆朗玛峰,把中国古代诗坛上最红,最亮,最具吸引力的太阳引来了。无数开宗创派的任务相继涌现,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这些称雄一世的诗人,都与诗坛上千古独绝的巨人李白,*相视而笑,各自以斑斓的色彩装点着盛唐的百花园。
于是有了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对乡愁的反复吟颂,有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吹响悲壮的号角与雄浑的句号,接踵迩来的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满腔热血,又发出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英雄气概。
读盛唐的诗,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阔,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也有“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绮丽……
盛唐的灵气,加之以天地阴阳共同孕育了天才李白。他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入了诗坛,带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不雕琢的美,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
了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他是天之骄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无愧于后世对他的称赞——全唐无诗,唯太白而已。他能写岑参,高适的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能写王维的幽静高雅,且更超出一股洒脱。“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他感叹人生如此的短暂,明镜中的白发一转眼就是一次轮回。面对这无限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地生活呢?可他是生活在梦里的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只有失望。我们宁愿相信那个美丽的传说——他乘着酒兴,为了捉月亮而跳江而死,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于浩瀚的长江,完成生命中最后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琅琅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
终于,一场安史之乱,把盛唐的气象一下子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他是唐盛转衰的历史见证,他是反映民间疾苦的镜子。在“床头屋漏无湿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中还能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蔽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总是这样推己及人,他捧走了时代的血泪,反复提炼,用沉重的笔调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五十九岁时,杜甫终因贫病交加,死在湘江一条小船上。没有人为他送葬,没有人为他默哀,只有滔滔的江水永远为他鸣奏着诗中诉不尽的悲愤。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但他用嘶哑的喉咙唱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走来,喊出“物不得其则鸣”的千古名言,重新推出了一个高峰的魄力。白居易走来,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但从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流露着唐王朝的日暮穷途。
梦回唐朝,梦回中国历史上这一道辉煌,为其兴盛而激动,为其衰败而失落,品位其中的点点滴滴,却一怀愁绪,离离索索,不知所措。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4 00:21
如果是我,可能就要掺杂经济在里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