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的意思和典故介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30 22: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6:39
假途灭虢的意思是,以借路的名义消灭对方。在军事上是指,先利用甲消灭乙,最后在回过头连甲一起除掉。这个成语的典故发生在春秋时期,和晋国国君晋献公有关。当时晋献公想要吞并周边的两个小国,但这两个国家的关系不错,所以有大臣向晋献公献计,想要占领他们需要先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先消灭一个,剩下一个自然也就好办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段历史背景,一起来了解下吧。
公元前716年(鲁隐公七年),庄伯死,其子武公继位,他在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攻杀哀侯,接着又先后杀死小子侯和缗侯。公元前679年(鲁庄公十五年),晋缗侯被攻杀后,武公实际上已灭亡了原来大宗的公室,控制了整个晋国。他把晋公室的宝器都送给周王室。这时周桓王已死,周僖王受了晋武公的贿赂后,就正式封武公为晋侯,允许拥有一军的兵力,但仍是一个小国的规模,力量并不很强。从桓叔初封到武公攻杀缗侯受封为诸侯,经历了6年的斗争,晋国的小宗终于统治了晋国。
武公受封后两年就去世了,其子献公立。
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晋武公之子,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在位26年。因其父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得名。即位后用士蒍之计,尽灭富氏子弟及桓庄之族,巩固君位。奉行尊王*,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霍、魏等国,击败狄戎,复采纳荀息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献公鉴于桓叔族人力量强盛将危及国君地位,就让士棻设计把其子弟除掉。士棻先挑拨宗室子弟间的关系,让他们攻杀了宗室中最强的游氏之族。其后又在聚邑(今山西绛县东南之东箱城)筑城,把桓叔和庄伯的子孙都迁居到那里。不久,园献公亲自带领军队包围聚邑,又将他们全部消灭,可见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斗争的残酷。
晋献公消除了威胁他君位的势力后,就安心专力向外扩展了。
晋献公在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年)灭掉骊戎(在今山西晋城沁水东)。公元前661年(鲁闵公元年)建立上下两军,扩大一倍军力,同年又灭掉耿(今山西河津县境汾水南)、霍(今山西霍县)、魏(今山西芮城县)三国,次年命太子申生进攻狄人东山皋落氏(在今曲沃东)。公元前658年(鲁僖公二年),献公命大夫里克、荀息率军进攻虢国,虢国就是前面提到的北虢。
虢国的北面是虞国(在今山西平陆县),是古公亶父之子虞仲的封国,晋国伐虢,虞国是必经之地。荀息知道虞君贪财,就让献公用屈地产的良马和乘棘出的好璧向虞君借路。虞君见了两种珍宝,不但同意借道,还答应配合晋国的军事行动。两*队很快攻下虢国的重镇下阳(今山西平陆县东北)。
过了三年,晋国再次向虞借路伐虢国。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借路,他说,虞虢两国相依为命,就像唇和齿一样唇亡则齿寒。但虞君不听宫之奇的,仍然同意借路。这次,晋军攻下虢都上阳(今河南陕县)灭了虢国。在回师的路上,果然顺手牵羊地把亳无防备的虞国也给灭了,虞君终于成了晋国的阶下囚。原来晋送虞的良马和璧又回到晋君手里。
晋灭了周围一系列国家,其疆域西到黄河与秦为界西南到三门峡一带,扼住了桃林关塞;南到晋豫交界处;东达太行山;北与戎狄相接。成了北方的大国。
晋献公称霸北方的历史典故中,两次对外作战形成了两个汉语成语典故:一是假途灭虢,二是唇亡齿寒。这两个典故也告诉了人们看问题要从长远出发,不能贪图小利忘记大义,以至于最后落得如害人又害己的虞国君主一样但是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