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5:0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02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苏东坡之所以会惹上“乌台诗案“,主要是因为基于*立场,苏东坡对王安石领导的变法持反对意见。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苏轼作为朝堂的明星*,对宋神宗赵顼支持王安石自上而下开展的“熙宁变法”不予苟同。这已经领宋神宗等一批变法者,对其有了意见与隔阂。
到了熙宁四年的时候,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变法已经进入了*,保甲制度也更为完善。但是,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总是有这样活着那样的挫折与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问题逐步解决。但是很多开封城附近的农户,为了逃避保甲责任,居然想出了自断手腕的现象。按理说,作为朝臣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个时候,苏轼不但没有帮忙,反而作诗嘲笑讽刺变法,谈论变法的弊病。这样的做法,不仅让王安石心寒,更让宋神宗齿冷。于是,宋神宗将苏轼贬斥为杭州通判。
到了杭州之后,喜欢体验民俗的苏轼,看到新法在执行的过程中,给乡村带来了很大的伤害,就写了一首诗,名字叫《山村五绝》,更是通过文墨的方式尽数青苗法、盐法带给农民的伤害。其中有一句是:“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来表达盐法的坏处。
在杭州乡村游玩,看到新法对农村造成巨大的危害,苏轼忍不住写下了《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是青苗法惹的祸,盐法让老农“”。后来,他在浙江观潮,有写诗“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表达对水利法的不满。
苏轼到了地方,不是逛,就是针砭时政,仿佛一个恃才放旷的怨妇一样。后来,王安石去世。宋神宗以更加强硬的手段推行新法,打击反对变法的*。在御史台的官吏们,整理近年来管理的著作时,将很多苏轼的诗词,也一并收入。但是,一睹不要紧,再看吓一跳。全是对朝政的不满!这下竟然牵连了29位大臣!在苏轼被捕入狱期间,苏轼承认了自己的大逆不道。后来,那些被苏轼批判的大臣,不计前嫌,纷纷上书保全其人,苏轼被贬至黄州团练副使。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02
唐代诗人苏轼和王安石是好朋友。据说苏轼80岁娶了个18岁的黄花姑娘做小妾,王安石与一帮好友前往道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03
苏轼站在对立面,几次向神宗皇帝上言,极论新法的弊端。这样就引起政敌的不满,是引起这场*的根本原因,最后多亏了王诜。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03
因为苏东坡不识时务,自持才高八斗,作诗讽刺朝政,阻碍变法改革,所以苏东坡会有乌台诗案,而其他人没有,大难不死多亏了王诜。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0:04
其实这次“乌台诗案”多亏了他的好友王诜帮忙他,苏东坡年轻气盛,写了很多诗词来讽刺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