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有那些?分别是几岁?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4:3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30
儿童称谓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3、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áo]龄:童年。
6、束发:是指青少年。
7、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8、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9、孺子:儿童。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扩展资料
1、伞寿,指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2、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3、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4、期颐,指百岁高寿。据朱熹讲,期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
5、下寿,指60岁以上。中寿,指80岁以上。上寿,指百岁。
6、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31
婴儿:人初生。《老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苏轼《虔州崇庆禅院新经藏记》:“婴儿生而导之言,稍长而教之书。”
襁褓:泛指一岁以下。宋·黄庭坚《寄耿令几父过新堂邑作》诗:“白头晏起饭,襁褓语呕哑。”
孩提:两至三岁。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晋· 陶潜《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髻之年:指儿童。垂髫一般是三四岁至*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十岁以下。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故以此代称。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也可泛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舞勺之年:十三岁至十五岁。《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礼记》中的“勺”,一种乐舞,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年者学习勺舞。
束发:专指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志学:也专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有后来人们称十五岁为“志学之年”,后面就依此为:”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不逾之年”。
舞象之年:十五岁至二十岁。《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
及笄:专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古代中国女子用以装饰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也称“笄年”,特指女子十五岁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视作成年。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以春风桃李喻青春风华。明代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20:31
孩提是指二三岁之间,还在襁褓里的幼儿。也写成“孩抱”。《孟子·尽心上》中有“孩提之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口是指十岁以下。《淮南子·汜论训》中有“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总角是*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陶渊明《荣木诗亭》“总角闻道,百首无戍”。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甫《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大戴礼记》中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夹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中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牡丹亭》中有“忽有一生,年可弱冠,风姿俊妍”。
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有那些?分别是几岁?
1、童孺:儿童。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3、龆[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4、髫[tiáo]年:童年。5、髫[tiáo]龄:童年。6、束发:是指青少年。
道德经汉帛书版
**道德经汉帛书版简介**道德经汉帛书版,古籍之珍。其文简约,寓意深远,反映了古代哲人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此版本文字古朴,虽历经岁月,仍不失其光华。其教诲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等,至今仍为世人所传颂。此版道德经,不仅是研究古代哲学的宝贵资料,更是启迪心智、指导人生的智慧之灯。北京星辰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在图书出版代理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企业。我们致力于通过专业化和创新化的理念,推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公司的业务覆盖广泛,涉及个人传记、经济学、管理学、教材教辅、诗歌散文、社会科学、医学等多个领...
文言文的岁数的称法(如豆蔻年华)都有什么?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有那些?分别是几岁?
总角:幼年泛称。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晋· 陶潜《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垂髻之年:指儿童。垂髫一般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口:十岁以下。
3~8岁的儿童在文言文中指什么?
此外,“黄口小儿”泛指10岁以下的孩子,跟这个年龄段也有重叠。
文言文位青少年时
1. 各年龄段时古文说法 襁褓:婴幼儿时期孩提:小孩会笑要人提抱的年龄阶段,后指2-3岁儿童龆龀:小孩换乳牙,后指7-8岁的孩子垂髫:儿童头发不加收束,自然下垂。 后指儿童。又称髫岁,髫年,髫龄,髫发。 总角:儿童把头发收束起来扎在头顶两旁的发髻。代指幼年。 9岁九龄:为9岁。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
孩子用文言文中的哪个词语代替
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啥年龄干啥事文言文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
孩子年龄的文言文
7. 古代文言文中孩子被称为什么 儿童称谓 1、童孺:儿童。 2、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 3、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4、髫[tiáo]年:童年。 5、髫[ti...
每个年龄段少的文言文称呼
1. 古文中每个年龄段的称呼 及背景 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及缘由背景1、赤子:初生的婴儿。 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一生下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婴儿”。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意思是当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