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灌夫传》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1:01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3
《汉书·灌夫传》【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
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
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
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
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
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这就称之为“民盟”。
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
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
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注:《汉书·灌夫传》原文
《汉书·灌夫传》【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
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
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
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
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
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
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
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
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颜师古释注,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4
【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注释】1.孺子:(rú如)古代太子及*的妾的名目。《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2.便:《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用为善于之意。
3.僻:(pì辟)通“嬖”。嬖(bi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4.燕:通“安”。《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这里用为安逸、安乐之意。
5.虞:(yu于)《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国语·周语下》:“虞於湛乐。”《吕氏春秋·忠廉》:“利不足以虞其意矣。”清洪颐煊《读书丛录》:“虞与娱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虞,假借为娱。”《文选·杨雄(羽猎赋)》:“弘仁惠之虞。”李善注:“虞与娱,古字通。”这里用为欢娱之意。
6.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国语·越语》:“信谗喜优。”《国语·齐语》:“优笑在前。”《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说文》:“优,饶也。一曰倡也。”《汉书·灌夫传》:“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7.习:《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高诱注:“习,近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颜师古注:“习,狎也。”《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这就称之为“民盟”。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说明】这八种手段从古到今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段来侵害君主及有关领导人呢?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是,人都要活着,人都想活着,既然活着,就不应该比别人差,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可以有。既然想要拥有,就不得不使用手段。韩非之所以列出这些手段,并不是叫人学,而是让人知道,有这些手段在身旁,不可不谨防啊。怎么防呢?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使你没有困难;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对方,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只有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他才能接受你;而只有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与更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智慧,智慧就来自于学习;在所有为人处事中,保持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会得到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原文】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1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2之。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者亡也。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注释】1.坟:《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周礼·司烜氏》:“共坟烛庭燎。”这里用为大之意。
2.距:古同“拒”。《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荀子·君道》:“断足以距难。”《史记·高祖本纪》:“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这里用为抗拒、抵御之意。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所谓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没有了他的国家,而是虽然有但不属于自己掌管。让臣下利用外国势力对国内实行控制,那么这统治者就是亡国之君了。听从大国来挽救自己的灭亡,那灭亡比不听从还要快,所以不能听。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那么就不会向外勾结诸侯了;诸侯们不被听从,那就不会接受其群臣诬陷他们的君主的意见了。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群臣中有八种奸邪的手段,但只要遇上明智的君主,他们任何奸邪的手段都没有用,只有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换得应有的地位和俸禄,干得好的还会有奖赏。而所谓的明智的君主,其实也和普通明白人一样,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做个明白人。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谁还敢使用奸邪的手段?
【原文】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今则不然,不课1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2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3,有功者隳4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注释】1.课:(kè客)《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2.吏:(lì丽)《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国语·周语》:“百吏庶民。”《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古代指低级*或吏卒。吏实指官府办事人员。官,则是指管理者。
3.劝:《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周礼·丧祝》:“劝防之事。”《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4.隳:(hui灰)通“惰”。《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官职和爵禄的安排,是用来选拔贤人和劝勉有功劳的人的。所以说,有贤能的人能得到丰厚俸禄,能任大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能得到尊贵的爵位,能接受大的封赏。贤能的人当官会衡量他们的才能,接受俸禄的人会称量他们的功劳。因此贤能的人不会捏造有才能来侍奉君主,有功劳的人会乐于再干能建功立业的事,所以事业就会成功而且功劳就会建立。如今则不是这样,不考核是否贤或不屑、不评定是否有功劳,而是任用各国诸侯器重的人,听从左右近臣的请求,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上朝请求加官进爵,而下面的人出卖官职爵位来收括财利并靠它来结党营私。所以财产多的人就靠买官以成富贵,同君主左右近臣有交往的人靠着请求而成了重要*。有功劳的臣子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升迁又失误错乱。因此小吏得以偷偷变成*而对外交往,放弃正常事务而去亲近财物。因此贤能的人由此而松懈懒惰而不再勉励自己及他人,有功劳的人由此而怠惰而简慢自己从事的功业,这就是亡国的风气呀!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明白人明白什么样事情应该怎么办,所以下属也就玩不出手段。所以,当领导的,做管理的人,不论再怎么辛苦,一定要学习,当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否则,下属把你卖了,你还在帮他数钱。这里说明一下,“官”“吏”二字历来混用,讲“官”也是称官吏,讲“吏”也是同称官吏,官吏不分。先秦以前可不是这样,官是官,吏是吏;官是指在君主手下任职的人,且职位有规定。吏则是在*手下工作的人,虽然也有职位,但不能与*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韩非就这样告诫过我们,可是我们现代的*还远远不如古人,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去干,自己高跷二郎脚优哉游哉,还自鸣得意,美其名曰:“会管理”!且不知,这些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已经掌握了本来属于你的权力,在下面不知干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却还被蒙在鼓里。这样,专属于你的权力不再是你的专利,你很快就会倒台!信不信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4
【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这就称之为“民盟”。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说明】这八种手段从古到今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段来侵害君主及有关领导人呢?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是,人都要活着,人都想活着,既然活着,就不应该比别人差,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可以有。既然想要拥有,就不得不使用手段。韩非之所以列出这些手段,并不是叫人学,而是让人知道,有这些手段在身旁,不可不谨防啊。怎么防呢?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使你没有困难;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对方,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只有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他才能接受你;而只有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与更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智慧,智慧就来自于学习;在所有为人处事中,保持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会得到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原文】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1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2之。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者亡也。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所谓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没有了他的国家,而是虽然有但不属于自己掌管。让臣下利用外国势力对国内实行控制,那么这统治者就是亡国之君了。听从大国来挽救自己的灭亡,那灭亡比不听从还要快,所以不能听。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那么就不会向外勾结诸侯了;诸侯们不被听从,那就不会接受其群臣诬陷他们的君主的意见了。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群臣中有八种奸邪的手段,但只要遇上明智的君主,他们任何奸邪的手段都没有用,只有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换得应有的地位和俸禄,干得好的还会有奖赏。而所谓的明智的君主,其实也和普通明白人一样,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做个明白人。这些道理都明白了,谁还敢使用奸邪的手段?
【原文】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今则不然,不课1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2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3,有功者隳4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官职和爵禄的安排,是用来选拔贤人和劝勉有功劳的人的。所以说,有贤能的人能得到丰厚俸禄,能任大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能得到尊贵的爵位,能接受大的封赏。贤能的人当官会衡量他们的才能,接受俸禄的人会称量他们的功劳。因此贤能的人不会捏造有才能来侍奉君主,有功劳的人会乐于再干能建功立业的事,所以事业就会成功而且功劳就会建立。如今则不是这样,不考核是否贤或不屑、不评定是否有功劳,而是任用各国诸侯器重的人,听从左右近臣的请求,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上朝请求加官进爵,而下面的人出卖官职爵位来收括财利并靠它来结党营私。所以财产多的人就靠买官以成富贵,同君主左右近臣有交往的人靠着请求而成了重要*。有功劳的臣子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升迁又失误错乱。因此小吏得以偷偷变成*而对外交往,放弃正常事务而去亲近财物。因此贤能的人由此而松懈懒惰而不再勉励自己及他人,有功劳的人由此而怠惰而简慢自己从事的功业,这就是亡国的风气呀!
【说明】本节亦是紧接上节,明白人明白什么样事情应该怎么办,所以下属也就玩不出手段。所以,当领导的,做管理的人,不论再怎么辛苦,一定要学习,当一个明明白白的人。否则,下属把你卖了,你还在帮他数钱。这里说明一下,“官”“吏”二字历来混用,讲“官”也是称官吏,讲“吏”也是同称官吏,官吏不分。先秦以前可不是这样,官是官,吏是吏;官是指在君主手下任职的人,且职位有规定。吏则是在*手下工作的人,虽然也有职位,但不能与*相提并论。两千多年前韩非就这样告诫过我们,可是我们现代的*还远远不如古人,什么事情都让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去干,自己高跷二郎脚优哉游哉,还自鸣得意,美其名曰:“会管理”!且不知,这些秘书、助理、助手、下属已经掌握了本来属于你的权力,在下面不知干了多少你不知道的事情,你却还被蒙在鼓里。这样,专属于你的权力不再是你的专利,你很快就会倒台!信不信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5
《汉书• 窦田灌韩传》里面有灌夫传。
译文:
灌夫,字仲孺,颖阴人。他的父亲是张孟,曾经当过颍阴侯灌婴的舍人,很受宠信,因此推举他,官至二千石,所以冒了灌氏的姓,改名灌孟。吴、楚两国造**时,颖阴侯灌婴为将军,隶属于太尉周亚夫的部下,向太尉举荐灌孟为校尉。灌夫也带了一千人跟他父亲在一起。当时灌孟已经年纪很大,太尉本来不想用他,由于颖阴侯坚决推举,才答应让灌孟作校尉,因此灌孟郁郁不得志,每逢作战时,常冲陷敌军的坚强之处,因而战死在吴*中。按照当时汉朝的军法规定:凡是父子都从军的,如有因战事牺牲的人,未死者可以护送遣骸还乡。但是灌夫不肯这样做,他慷慨激昂地说:“我愿意斩取吴王或吴国将军的头,以替我父亲报仇。”于是灌夫披着战甲,持着戈戟,招募军中同他友好愿意跟他同去的壮士几十人,等到走出了军营的门户,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灌夫腊下的奴隶十余骑迅速地冲入了吴军,一直攻到吴军的将旗之下,所杀伤的有几十人之多。因为再无法向前进攻,便奔回到汉军的营地,他所带出去的从奴都战死了,只有他和一个骑士归来。灌夫身上所受的重伤有十多处,恰好有贵重的良药把创伤治好,所以才能不死。灌夫身上的伤稍稍痊愈,又向将军请求说: “我现在更加了解吴国营垒中的路径曲折,请准许我再前往。”将军对灌夫的勇气很钦佩,对他的行为也很同情,深恐灌夫再去性命有危险,就向太尉报告,太尉于是坚决地阻止他,不让他去。等到吴军破灭,灌夫也闻名天下。
颖阴侯把灌夫的情形向皇上报告了,皇上就任灌夫为郎中将。过了几年,因为犯法丢官。灌夫家在长安,京师裹的许多显贵没有不称赞他的,因此后来又官至代相。
漠武帝即位,认为淮阳郡是天下交通辐辏之处,必须驻扎强大的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为淮阳太守。建元元年内调为太仆。建元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一同吃酒,发生争执,当时灌夫已经酒醉,就出手打窦甫。窦甫本是窦太后的兄弟,皇上恐怕太后杀灌夫,把他调为燕相。几年以后,又因犯法丢官,闲居在长安家中。
灌夫为人刚直,好藉酒使气,不喜欢当面阿谀他人。凡是贵戚或一般有势力人士地位在灌夫之上的,他不但不肯向他们表示敬礼,并且要想办法侮辱他们;一般士人在他之下的,愈是贫贱,灌夫愈是对他们恭敬,以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们。在人多的场合,灌夫对于地位低下的后进总是推荐夸奖,因此,一般人都很称赞他。
灌夫不喜欢学问,却爱好侠义,答应人家的事一定做到。那些和他相交往的人,无非是豪杰、侠客或大奸巨猾。他家中的资产有几千万,每天的食客少则数十,多则近百。他在田园中筑陂蓄水,以兴灌溉之利,为了垄断水利田地,灌夫的宗族宾客往往争权夺利,在颖川一带横行无忌。所以颍川的小孩子便作歌道: “颖水澄清,灌氏安宁;颖水污浊,灌氏灭族。”
灌夫家中虽然富有,但是失去权势,于是卿相、侍中及那些一向为灌夫宾客的人,都逐渐同他疏远了。等到窦婴失势,也想倚靠灌夫去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算账,而灌夫也想利用窦婴的关系交结那些列侯和宗室们,以提高身价。所以两人互相推重援引,过从亲密得如父子一般。两人极为投契,毫不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灌夫的姐姐死了,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丞相田蚣。丞相从容地说: “我想和你一同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在服丧期间,不便前往。”灌夫说:“将军居然肯屈驾光临魏其侯的家,我怎敢因服丧推辞呢?让我去通知魏其侯,让他准备酒食,请您明日早点光临。”田扮于是就答应了。灌夫就把与丞相相约的详情告诉了魏其侯宝婴。宝婴和他的夫人便特地多买了肉和酒,夜裹就起来打扫,准备酒食,一直忙到天明。天刚亮,就叫门下的人在宅前伺候。但是到了中午,丞相田蚣还是没来。窦婴就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吗?”灌夫很不高兴,说:“我不嫌在服丧期间请他践约,他自己应该前来才对,不当忘记。”于是灌夫就驾了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丞相田纷前一天不过是顺口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真去赴宴。等到灌夫前来,丞相还在高卧。于是灌夫进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去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妻办了酒食,从一早到现在,都没有敢吃一点呢!”武安侯装做愕然*的样子,向灌夫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与你说的话。”于是命驾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酒吃得差不多时,灌夫起舞,舞毕邀请丞相,丞相竟不起身,灌夫便在酒宴上用话冒犯丞相。窦婴便扶灌夫离去,亲自向丞相致歉。丞相田蚣一直吃酒至天黑,才尽欢告辞。
后来,丞相田纷派藉福向窦婴要求把城南的田地让出给他,窦婴很不高兴地说: “我这个老头子尽管被朝廷废弃不用,将军尽管显贵,难道就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吗?”不肯答应。夫听说了这事,大骂藉福。藉福不愿窦、田两家交恶,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丞相说: “魏其侯年事已高,就要死了,再忍一些日子也不难,姑且等一等吧。”不久,田蛤听说窦婴和灌夫其实是愤怒而不肯把田给他,也生气说: “魏其侯的儿子曾犯了杀人的大罪,是我救他的。我服侍魏其侯,没有什么事不肯依他,为什么他竞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况且这跟灌夫有什么相干!我不敢再要这块地了。”从此以后,田蚜对窦婴和灌夫两*为怨恨。
元光四年的春天,丞相奏言灌夫家在颖川极为骄横,百姓都受其苦,请求皇帝查办灌夫。皇上说:“这是丞相职分内的事,何必请示!”灌夫也抓住了丞相的短处作为要挟,这包括丞相以不合法的手段去图个人私利,及收受淮南王的财物,并说了不该说的话等。后来由于两家的宾客在中间调停劝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那年的夏天,丞相田扮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太后下了诏令,要列侯及宗室都前往道贺。窦婴就去拜访灌夫,想邀他一道去。灌夫推辞说:“我屡次因为酒醉失礼得罪了丞相,并且丞相近来跟我有怨。”窦婴说:“这事已经和解了。”于是勉强拉灌夫一道去。酒吃到差不多时,丞相起身向大家敬酒,所有的座上宾客都离开座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魏其侯窦婴起身敬酒,只有那些与他有旧交的人离开席位,其余半数的人只是照样坐在那裹,连膝都没有离席。灌夫起身离位,依次敬酒,敬到田纷时,田蚣照样坐在那裹,说: “不能再饮满杯了。”灌夫很生气,就嘻笑着说: “您是个贵人,但还是饮满一杯吧!”但是田纷不肯干杯。敬酒敬到临汝侯灌贤,灌贤正在跟程不识悄悄地附耳讲话,又不避离席位。灌夫一肚子怒气无处发泄,于是骂灌贤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现在长辈向你敬酒,你却效法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朵说话。”田蛤对灌夫说:“程、李都是东西宫的卫尉,现在你当众侮辱程不识,就不替你所敬爱的李将军留地步吗?”灌夫说:“今日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我还管什么程,什么李?”座上的客人见势不妙,便起身托言上厕所,渐渐地散去了。实婴也起身离去,并挥手叫灌夫赶快走。等到灌夫刚刚离开,田蛤于是生气地说:“这是我的错,因为我宠惯了他,才使他这样放肆。”就命令手下的骑士把灌夫扣押,这样灌夫就没能够离去。藉福赶紧起身为灌夫向丞相赔礼,并用手按着灌夫的脖子,要他低头*。灌夫更加发怒,不肯*。田蚧就指挥骑士把灌夫捆起,看管在传舍中,并把长史找来,对他说:“今天请宗室宾客们在此会宴,是奉了太后的韶令的。”于是*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韶令,犯了不敬的罪,把他囚禁在居室狱中。同时彻底查清灌夫在颖川I的种种不法行为,派遣差吏分头捉拿灌家各支的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极刑。窦婴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财派宾客向丞相求情,终究不能使灌夫获释。田蚣的属吏既都是丞相的耳目,灌家漏网的人都分头逃窜和躲藏,灌夫本身又被拘押着,于是无法告发田纷暗中所做的种种坏事。
窦婴奋不顾身,竭力想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难道能救得了吗?”窦婴说:“侯爵是我自己挣来的,现在我把它丢掉,根本没有什么遗憾的。况且我总不能让灌仲孺独自去牺牲,而我窦婴倒独自活着。”于是瞒着他的家人,私自出来上书给皇帝。皇帝看了魏其侯窦婴的奏书,立即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灌夫因为在席上喝醉了酒而失言的情况详细说了一遍,认为这只是饮酒过度的小事,不值得用极刑。皇帝同意他的看法,便赐窦婴一同吃饭,对他说:“你到东朝太后那裹当廷申辩吧。”
窦婴到了东朝,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这回是酒后失言,而丞相却用别的罪来诬害灌夫。田纷又接着极力诋毁灌夫所做的事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宝婴自度没有其他的办法,就攻击丞相的短处。田蚜说: “天下幸而安乐无事,蛉能够做朝廷的重臣,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倡优、巧匠这一类的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他们,招呼天下的豪杰壮士,日夜不停地同他们商量讨论,满怀对朝廷的不满之意,不是抬头用眼看天,就是低头用手画地,斜眼看着两宫,希望天下有一些意外的变故,好让他们成大事,立大功,我却不知道魏其侯他们要做些什么呢!”于是皇上向在朝的大臣们问道:“他们两人说的话谁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当他的父亲为国捐躯时,手持着戈戟冲入强大的吴*中,身上受到了几十处伤,勇敢的名声冠于三军。他是天下少见的壮士,如果不是有特别严重的罪行,只为了酒后引起口舌争端,是不值得攀引其他的罪状来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同大奸巨猾交结,欺压小民百姓,家产有数万万金之多,横行颖川1,*宗室,侵犯骨肉,这是所谓‘枝杈大于根本,腿胆大于腿股,不是断折必定*,。丞相的话也不错。只有请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两家的是非了。”主爵都尉汲黯认为魏其侯所说的为是。内史郑当时也以魏其侯所说的为是,但是后来却又不敢坚持他自己的意见去对答皇帝。其余的人都不敢答对。皇帝对内史发怒说:“你平IEI屡次议论魏其侯和武安侯两人的长短优劣,今天廷辩,你却畏缩的像那驾在车辕下面的马一般,不敢明白地表示自己的意见。我要把这一班人一并杀了。”于是皇帝罢朝起身,入内侍奉太后进餐,太后也已经派人上朝探听消息,这时,那些探听的人便把廷辩的经过详细向太后报告。太后生了气,不进饮食,说: “现在我还活着,别人已经在作践我的兄弟;假若找死了之后,别人就一定都来宰割我的兄弟了。况且皇帝怎能像石人一样自己不作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般大臣就只知随声附和;假设皇帝死了之后,这班人还靠得住吗?”皇帝表示歉意说:“魏其侯和武安侯两家都是外戚,所以在朝廷上进行辩论;要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那时,郎中令石建私下把魏其侯和
武安侯两家失和的经过向皇帝说了。
田蚜退朝以后,出了止车门,招呼御史大夫韩安国同坐一车,生气地说;“我和你共同对付一个老秃翁,有什么难办的,你为什么模棱两可,游移不定呢?”过了很久,韩安国对田蛤说:“您怎么这样不自爱重呢?刚才魏其侯既然诋毁您,您也就应该向皇帝免冠*,把丞相的印绶解下来,归还给天子,说:‘臣以皇帝的肺腑之亲,幸能作到丞相,本来是不能胜任的,魏其侯对我的批评是对的。,这样一来,皇帝一定会赞美您有谦让的美德,不致把您废免。魏其侯见您如此谦让,皇帝又同情您,一定会闭门咬舌自杀。现在别人骂您,您也同样骂别人,这样彼此互相辱骂,好像商人或女子吵嘴一般,怎么这样不识大体呢?”田纷*说:“我在朝廷争辩时太着急了,没有想到这样做。”
后来皇帝又派御史查究灌夫的案卷,核对出窦婴所说的话很有不符合事实的地方,因而窦婴受到御史的纠弹,被拘禁在都司空衙门的狱中。当孝景皇帝临终的时候,窦婴曾经接受遣诏,那韶书上说:“假如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可以相机条陈上奏。”等到窦婴被拘禁,灌夫又可能被判处灭族的大罪,情况是一天比一天紧迫了,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皇帝提起造件事。窦婴只好叫他的侄子上书皇帝报告受遣诏的事,希望能得到再被召见的机会。奏书呈上去了,但是核查内廷的档案,却没有景帝临终的这份遣韶。这道诏书只藏在宝婴家中,是由他的家丞盖印加封的。于是窦婴又被*,说他伪造先帝的遣诏,应该判处斩首示众的极刑。元光五年十月,灌夫和他的家属全被定罪,窦婴过了许久才听到了这个消息。他一听到,心里就万分悲愤,发了中风的大病。他不想进食只想寻死。后来,不知道从那里听说皇帝没有杀他的意图,这才恢复了饮食,医治好病体。朝廷已经决定不把窦婴处死了,但是,这时竟然又有流言传播,说了许多窦婴的坏话,故意地让皇上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三十日,将窦婴在渭城的大街上斩首示众。
元光六年春天,田纷病了,浑身疼痛,好像有人在打他,他不停地大声呼叫,承认自己有罪,*不止,皇上请了能看见鬼的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说:“魏其侯与灌夫两个鬼共同守着武安侯,用鞭子抽打想要杀他。”终于还是死了。由他的儿子田恬嗣其父爵,元朔年间,因为犯有罪过被撤除封爵。
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的事被发觉了。前些年淮南王刘安曾进京朝见,当时田蚣为太尉,到霸上迎接淮南王,对刘安说:“皇帝现在还没有太子,大王您最英明,又是高祖的孙儿,一旦皇帝去世,不是由您淮南王来继承帝位,还应当是谁呢!”淮南王听了大为高兴,送给田蚜许多金银财物。皇帝自从窦婴、灌夫的事发生以后,就不以田蚣的举动为然,只是碍着太后的缘故,容忍了下来。等到皇帝听到了田蚣和淮南王勾结以及接受淮南王钱财的事件,就说:“假使武安侯还在的话,也该灭族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01:55
【原文】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在“同床”。何谓“同床”?曰:贵夫人,爱孺子1,便僻2好色,此人主之所惑也。托于燕处之虞,乘醉饱之时,而求其所欲,此必听之术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使惑其主,此之谓“同床”。二曰“在旁”。何谓“在旁”?曰:优笑侏儒,左右近习,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此皆俱进俱退、皆应皆对、一辞同轨以移主心者也。为人臣者内事之以金玉玩好,外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谓“在旁”。三曰“父兄”。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大臣廷吏,人主之所与度计也。此皆尽力毕议、人主之所必听也。为人臣者事公子侧室以音声子女,收大臣廷吏以辞言,处约言事,事成则进爵益禄,以劝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谓“父兄”。四曰“养殃”。何谓“养殃”。曰:人主乐美宫室台池,好饰子女狗马以娱其心,此人主之殃也。为人臣者尽民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五曰“民萌”。何谓“民萌”?曰:为人臣者散公财以说人民,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劝誉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谓“民萌”。六曰“流行”。何谓“流行”?曰: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为巧文之言、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惧之以患害,施属虚辞以坏其主,此之谓“流行”。七曰“威强”。何谓“威强”?曰:君人者,以群臣百姓为威强者也。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善之;非群臣百姓之所善,则君不善之。为人臣者,聚带剑之客,养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为己者必利,不为己者必死,以恐其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谓“威强”。八曰“四方”。何谓“四方”?曰:君人者,国小则事大国,兵弱则畏强兵。大国之所索,小国必听;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为人臣者,重赋敛,尽府库,虚其国以事大国,而用其威求诱其君;甚者举兵以聚边境而制敛于内,薄者数内大使以震其君,使之恐惧,此之谓“四方”。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奸,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注释】1.孺子:(rú如)古代太子及*的妾的名目。《汉书·外戚传上》:“太子有妃,有良娣,有孺子,妻妾凡三等。
2.便:《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这里用为善于之意。
3.僻:(pì辟)通“嬖”。嬖(bi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左传·定公十年》:“宋公子地嬖蘧富猎。”《左传·隐公三年》:“嬖人之子也。”《国语·郑语》:“而嬖是女也。”《礼记·缁衣》:“毋以嬖御人疾庄后。”《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说文》:“便嬖,爱也。”《韩非子·八奸》:“贵夫人,爱孺子,便僻好色。”这里用为宠爱之意。
4.燕:通“安”。《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小雅·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以乐。”《诗·小雅·蓼萧》:“燕笑语兮。”《诗·小雅·六月》:“吉甫燕喜。”《诗·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这里用为安逸、安乐之意。
5.虞:(yu于)《易·中孚·初九》:“虞,吉;有它不燕。”《国语·周语下》:“虞於湛乐。”《吕氏春秋·忠廉》:“利不足以虞其意矣。”清洪颐煊《读书丛录》:“虞与娱同。”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虞,假借为娱。”《文选·杨雄(羽猎赋)》:“弘仁惠之虞。”李善注:“虞与娱,古字通。”这里用为欢娱之意。
6.优:古代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宋元以后,亦泛称戏曲艺人、演员。《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陈氏鲍氏之圉人为优。”《国语·晋语》:“公之优曰施。”《国语·越语》:“信谗喜优。”《国语·齐语》:“优笑在前。”《史记·滑稽列传》:“优孟。《说文》:“优,饶也。一曰倡也。”《汉书·灌夫传》:“所爱倡优巧匠之属。”
7.习:《韩非子·孤愤》:“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希不信爱也,又且习故。”《吕氏春秋·任数》:“习者曰。”高诱注:“习,近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亲近习,长同类。”颜师古注:“习,狎也。”《后汉书·孝质帝纪》:“匪砥匪革,终沦嬖习。”这里用为亲信之意。
【译文】大凡为人臣属之所以成奸道者有八种手段:第一种叫“同床”。什么叫“同床”呢?回答是:重视夫人,溺爱姬妾,善于宠爱好色,这是君主经常被迷惑的。寄希望于君主安闲欢娱之时,趁君主酒醉饭饱之时,来求取他们所想要的,这是使君主一定能听从的手段。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来奉承贿赂,使她们去蛊惑君主,这就称之为“同床”。第二种叫“在旁”。什么叫“在旁”呢?回答是:艺人滑稽人和矮人,左右侍卫亲信,这是君主还没有下令就说是是是、还没有使唤就说好好好、在君主的意思还没有表达出来就能奉承君主的意图、能察言观色事先摸到君主心意的人啊。这些都是一同进退、共同应诺回答、统一口径统一行为来改变君主心意的人啊。作为人之臣属内中用金银财宝珍贵玩物,在外面干非法的事,然后让他们教化其主上,这就称之为“在旁”。第三种叫“父兄”。什么叫“父兄”呢?回答是:君主的叔伯兄弟,是君主亲近宠爱的人;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是君主必须要与之谋划计度事情的人。这些都是竭尽全力和君主一起议论、而君主一定能听从的人。作为人之臣属侍奉君主的叔伯兄弟以美乐和美女,用花言巧语来笼络收买权贵大臣及朝廷官吏,与之订盟约谈事情,事成之后就给他们进级加薪,用这些来劝诱他们的心,使他们去侵犯君主的权益,这就称之为“父兄”。第四种叫“养殃”。什么叫“养殃”呢?回答是:君主喜好美丽的宫殿和亭台池榭,喜好打扮子女及狗马来愉快自己的心情,这就是君主的灾殃。作为人之臣属竭尽民众力量来修建美化宫殿和亭台池榭,收取重税来为君主打扮子女及狗马,以讨好君主而迷惑君主的心意,顺从君主的*,而将自己的私利夹杂在其中,这就称之为“养殃”。第五种叫“民盟”。什么叫“民盟”呢?回答是:作为人之臣属挥霍公家的财物来取悦于民众,施行小恩小惠来讨好百姓,使朝廷内外城郊上下的人都来称赞自己,用这种办法来壅塞君主而成就自己的*,这就称之为“民盟”。第六种叫“流行”。什么叫“流行”呢?回答是:做君主的,本来就壅塞于言论,很少听到别人的议论,所以很容易被动听的言说打动而改变主意。作为人之臣属到处寻求各诸侯国的能言善辩之人,供养一些国内的说客,派他们为自己的私利去进说——用巧妙文饰的语言、用社会上流行的言词,表现出各种利害关系,使人害怕祸患,杜撰虚假的言辞来损害君主,这就称之为“流行”。第七种叫“威强”。什么叫“威强”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是靠群臣百姓来形成强大的威势。群臣百姓认为是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它好;不是群臣百姓认为好的,那么君主也认为不好。作为人之臣属,聚集携带刀剑的侠客,豢养亡命之徒,来显示自己的威势,彰明为自己服务有好处,不为自己服务就要被杀死,用这些来恐吓群臣百姓而谋求自己的私利,这就称之为“威强”。第八种叫“四方”。什么叫“四方”呢?回答是:领导人民的人,自己国家小就要侍奉大国,兵力弱小就要害怕强大的军队。大国所索要的东西,小国一定要听从;强大的军队压境,弱小的军队一定要服从。作为人之臣属,加重税收,耗尽国库,挖空自己的国家去侍奉大国,而且利用大国的威势来*自己的君主;厉害的还发动大国的军队聚集在边境来制约国内,稍轻点的便屡次招引大国的使者来恐吓自己的君主,使君主害怕,这就称之为“四方”。大凡这八种手段,是人之臣属之所以成奸道,当代君主之所以被蒙蔽胁迫,以致丧失所有的原因,不可不仔细审察呀。
【说明】这八种手段从古到今都有,而且还不止这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手段来侵害君主及有关领导人呢?原因很简单,即为了自己的私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确实道出了很多人的心思。是,人都要活着,人都想活着,既然活着,就不应该比别人差,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没有的我也可以有。既然想要拥有,就不得不使用手段。韩非之所以列出这些手段,并不是叫人学,而是让人知道,有这些手段在身旁,不可不谨防啊。怎么防呢?学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想要成就一番事业,想要自己生活得更好,就必须要与更多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帮助,而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使你没有困难;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尊重对方,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因为只有尊重他的社会行为规范,他才能接受你;而只有遵守了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后,才能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使用最佳行为方式后才能与更多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智慧,智慧就来自于学习;在所有为人处事中,保持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就会得到诚信。这就是“仁义礼智信”。
【原文】明君之于内也,娱其色而不行其谒,不使私请。其于左右也,使其身必责其言,不使益辞。其于父兄大臣也,听其言也必使以罚任于后,不令妄举。其于观乐玩好,必令之有所出,不使擅进、不使擅退、群臣虞其意。其于德施也,纵禁财、发坟1仓、利于民者,必出于君,不使人臣私其德。其于说议也,称誉者所善,毁疵者所恶,必实其能,察其过,不使群臣相为语。其于勇力之士也,军旅之功无逾赏,邑斗之勇无赦罚,不使群臣行私财。其于诸侯之求索也,法则听之,不法则距2之。所谓亡君者,非莫有其国也,而有之者皆非己有也。令臣以外为制于内,则是君人者亡也。听大国为救亡也,而亡亟于不听,故不听。群臣知不听,则不外诸侯;诸侯之不听,则不受之臣诬其君矣。
【注释】1.坟:《诗·小雅·苕之华》:“牂羊坟首。”《周礼·司烜氏》:“共坟烛庭燎。”这里用为大之意。
2.距:古同“拒”。《诗·大雅·皇矣》:“密人不恭,敢距大邦。”《墨子·公输》:“墨子九距之。”《荀子·仲尼》:“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荀子·君道》:“断足以距难。”《史记·高祖本纪》:“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这里用为抗拒、抵御之意。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内宫妻妾姬妃,欢娱其美色而不行为于她们的请谒,不允许她们的私自请求。他对于身边左右侍从亲信,使用他们之身必严格他们的言论,不让他们夸大其词。他对于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听取意见后也必然使他们承担法律责任,不会让他们轻举妄动。他对于观赏娱乐珍贵玩物,一定让它们有正当的出处,不会使人擅自进献、擅自裁减、不会让群臣拿来讨自己欢心。他对于品德的施行,比如发放和禁止发放财物,打开大的粮仓,有利于民众的,必然是出于君主,不会使为人臣者作为私人的恩德来施行。他对于各种言论,不论是称赞者所喜好,或者是诋毁者所厌恶的,必然会核实其才能,审查其过错,不会让群臣在下面相互议论。他对于勇敢的斗士,即使他在军队中立了功也不格外奖赏,但他在乡间里私自斗殴也不会赦免处罚,不会让群臣私下使用财物来求情。他对于各诸侯国的要求与勒索,合法的就听从,不合法的就拒绝抵制。所谓亡国的君主,并不是没有了他的国家,而是虽然有但不属于自己掌管。让臣下利用外国势力对国内实行控制,那么这统治者就是亡国之君了。听从大国来挽救自己的灭亡,那灭亡比不听从还要快,所以不能听。群臣知道君主不会听,那么就不会向外勾结诸侯了;诸侯们不被听从,那就不会接受其群臣诬陷他们的君主的意见了。
【原文】明主之为官职爵禄也,所以进贤材劝有功也。故曰:贤材者处厚禄,任大官;功大者有尊爵,受重赏。官贤者量其能,赋禄者称其功。是以贤者不诬能以事其主,有功者乐进其业,故事成功立。今则不然,不课1贤不肖,论有功劳,用诸侯之重,听左右之谒,父兄大臣上请爵禄于上,而下卖之以收财利及树私党。故财利多者买官以为贵,有左右之交者请谒以成重。功劳之臣不论,官职之迁失谬。是以吏2偷官而外交,弃事而财亲。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3,有功者隳4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
【注释】1.课:(kè客)《管子·七发》:“成器不课不用,不试不藏。”《韩非子·定法》:“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说文》:“课,试也。”苏洵《上皇帝书》:“有官而无课,是无官也;有课而无赏罚,是无课也。”这里用为考核之意。
2.吏:(lì丽)《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国语·周语》:“百吏庶民。”《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说文》:“吏,治人者也。”《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古代指低级*或吏卒。吏实指官府办事人员。官,则是指管理者。
3.劝:《左传·宣公四年》:“子文无后,何以劝善?”《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周礼·丧祝》:“劝防之事。”《战国策·秦策》:“则楚之应之也,必劝。”《庄子·天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礼记·中庸》:“子庶民,则百姓劝。”《史记·货殖列传》:“各劝其业。”《说文》:“劝,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4.隳:(hui灰)通“惰”。《老子·二十九章》:“或强或羸;或载或隳。”《韩非子·六反》:“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治懦则肆于为非。”这里用为怠惰之意。如:隳惰(懈怠);隳慢(怠惰,怠慢)。
【译文】明智的君主对于官职和爵禄的安排,是用来选拔贤人和劝勉有功劳的人的。所以说,有贤能的人能得到丰厚俸禄,能任大的官职;功劳大的人能得到尊贵的爵位,能接受大的封赏。贤能的人当官会衡量他们的才能,接受俸禄的人会称量他们的功劳。因此贤能的人不会捏造有才能来侍奉君主,有功劳的人会乐于再干能建功立业的事,所以事业就会成功而且功劳就会建立。如今则不是这样,不考核是否贤或不屑、不评定是否有功劳,而是任用各国诸侯器重的人,听从左右近臣的请求,叔伯兄弟及权贵大臣上朝请求加官进爵,而下面的人出卖官职爵位来收括财利并靠它来结党营私。所以财产多的人就靠买官以成富贵,同君主左右近臣有交往的人靠着请求而成了重要*。有功劳的臣子得不到评定,官职的升迁又失误错乱。因此小吏得以偷偷变成*而对外交往,放弃正常事务而去亲近财物。因此贤能的人由此而松懈懒惰而不再勉励自己及他人,有功劳的人由此而怠惰而简慢自己从事的功业,这就是亡国的风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