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2: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7:14
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福建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
德化窑位于今福建德化,故名。作为著名的瓷窑,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
德化瓷器是中华陶瓷烧造中的艺术珍品,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其制作细腻,雕刻精美,造型生动,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简介
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古窑址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
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盒盖上阳文印花装饰题材丰富,有动物、花卉等近百种图案。划花间篦划纹亦较多,饰在碗、盘、瓶等器物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史料记载
寂园叟在《陶雅》中评:"德化所出白瓷花盆,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观世音"有彩画者,有坐像、立像者┅┅"。
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评价德化窑,自明烧造,本泉州府德化县┅┅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间有薄者,惟佛像殊佳。
*时的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后制者出德化,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白者颇似定窑,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青里能映见指影,以白中闪红者为贵。"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这样向世人介绍德化窑以及德化瓷器的制造过程:"在这条支流与主流道分叉的地方,屹立着廷基(德化)城。这里除了制造瓷杯或瓷碗、碟,别无其它值得注意的地方。
特征
1、宋元时期所烧青白瓷釉色偏白,主要以刻花、蓖划纹装饰。器物中盒子多见,式样有圆式、八角式和瓜棱式等多种,盖面多印有折枝花卉纹饰。
2、明代白瓷胎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迎光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被称为“猪油白”、“象牙白”。
3、清代德化白瓷与明代白瓷的区别是釉层微微泛青,与明代相比釉感较硬。
4、白瓷产品有爵杯、梅花杯、掀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一般来说,明代以生产供器和瓷塑为主,清代以生产碗、壶等日用器物为主。
5、德化瓷塑极为著名,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不仅面部刻划细腻,衣纹深而洗练,而且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这类作品往往印有名匠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等人的印记。
6、德化青花瓷器的特征是青花中有深蓝色的线痕,图案花纹除花卉、山石外,人物故事题材也常见。
在福建德化县。宋、元时已烧制青、白瓷。明代达到高峰,是当时著名民窑之一。以烧白瓷著称,胎、釉浑然一体,光润如白玉,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建白”、“中国白”等,为当时中国白瓷的代表作品。产品以人物塑象最为突出,如观音、达摩等。其它如梅花杯、八仙杯、仿青铜香炉、花瓶、文具等,均名传于世。清代德化窑继续烧制白瓷,但产品以日用器皿为主,釉色不似明代的白中微微闪红,而是白中透青。除白瓷外,明清德化窑还烧制青花和五彩器。建国以后,德化瓷塑继承传统手法,形象刻划深入,衣纹飘洒自如,并把中华民族传统的雕刻技法进一步运用于日用瓷和陈设瓷上,通体不加彩饰,素雅、恬淡。
种类
德化窑种类繁多,有爵杯、梅花杯、香炉、瓶、壶、碗、洗及瓷塑等,尤以瓷塑最负盛名。瓷塑胎
质优异,别有情趣,所塑人物性格鲜明,造型优美,神态*真,风格洗练,有一种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其中,以何朝宗所塑最佳。《福建通志》和《泉州府志》都称其为“善塑瓷像,为僧伽、大士,天下共宝之”。德化窑所制箫笛,明末清初人周亮工在《闽山记》中所称“色莹白,式亦精好,但累百枝,无一二合调者,合则声凄朗,远出竹上。”
制作工艺
这种瓷器的制作工艺程序如下:他们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将它垒成一个大堆,任凭风吹、雨打、日晒,从不翻动,历时三、四十年。泥土经过这种处理,质地变得更加纯化精炼,适合制造上述各种器皿,然后抹上认为颜色合宜的釉,再将瓷器放入窑内或炉里烧制而成。因此,人们挖泥堆土,目的是替自已的儿孙贮备制造瓷器的材料而已,大量的瓷器是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印能买到八个瓷杯“。马可波罗的介绍,引起了西方人的强烈兴趣。
传播
德化窑自宋元时起,就始终以市场为导向,以瓷为媒,漂洋过海,把优秀的陶瓷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到达泉州港,在游记中提到“并知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音译为德化戴云),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在东南亚,精美实用的德化瓷改变了当地“多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的生活习俗;在欧洲,德化瓷引发了当地的厨房*,所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替代了原有的金银厨具,甚至引发了当地仿制德化瓷的热潮;在非洲,基尔瓦岛的大清真寺遗址、苏丹墓地都出土过德化窑瓷,有些还被寺院镶嵌在庙宇建筑或墓柱上作装饰??洁白如玉、精巧雅致的德化白瓷被推为中国白瓷的代表,称之为“中国白”
异域风情
德化古瓷的外销,在中国制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由于德化瓷大量的产品都是专供外销而特制的,在国内市场和博物馆很难见到,而在国外却大量发现。从遗存的实物看,来样加工古即有之,这类产品是根据客商的需要专门烧制的,都是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极富异域风情。
清代德化白瓷的生产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清代的白瓷生产,已经改变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而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如八枝四足酒杯、瓶、壶、碗、洗等等,釉由明代的象牙变为白中泛青。德化白瓷产品是我国历代外销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在海外很有影响,享有“东方艺术”之誉。
大师作品
在大量销往海外的德化窑瓷中,有一部分是像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林希宗、林孝宗、陈伟、苏学金等一代大师创作的瓷雕作品,这些瓷雕作品题材十分广泛,造型丰富,形象传神,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纯净莹润的釉色和典雅可爱的形体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国际瓷坛上的明珠”,在当时即是无价之宝,被视若拱璧。还有一部分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满足顾客的喜好,德化瓷业吸收了外来的文化,对瓷器的造型、装饰设计等方面进行了变革,设计创造出了符合审美特色、当地风俗习惯的外销瓷,传播甚广。像送子观音,就有点像*教的圣母玛丽娅,“其需用量之大几乎达到惊人的程度”(上田恭辅《支那古陶瓷研究的手引》)。如今,在英国、法国、俄罗斯、立陶宛、罗马尼亚、匈牙利、瑞典、葡萄牙、荷兰等国都能窥见德化日用器、玩具瓷、宗教瓷等大量白瓷。
德化白瓷,瓷质致密,透光度极好,釉面为纯白色,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脂,近光
透视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色,故有“猪油白”、“象牙白”、“鹅绒白”、“中国白”之称。
清代乾隆朝《泉州府志》和道光年间《福建通志》中,在记载德化著名瓷雕艺术家何朝宗时,有如下记载:“何朝宗,不知何许人,或云祖籍德化,寓郡城,若陶磁像,为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何朝宗,泉州人,或云籍德化寓居泉州,若陶瓷象,有僧迦大士,天下共宝之”。
窑神崇拜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人就会制作陶器,烧制陶瓷的窑工,希望窑神福佑禳灾,建窑神庙奉祀。各地奉祀的窑神不同。
宁封子,原为神话人物,是黄帝的陶正,主管制陶,后为道教吸收,民间敬为陶神。
后来又将老子、雷公也作为窑神。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号太上老君。道教信奉者炼丹,尊老子为炉神,窑工也尊老子为窑神。而雷公是司雷之神,窑工供奉雷公为窑神是希望得到自然神的恩惠。(马书田《华夏诸神》)
也有供奉山神、土地、牛、马为窑神。山和土地是烧制陶瓷的原料,窑工要感谢和祈求山神和土地神保佑。牛、马是烧制陶瓷的重要工具,将它们奉为窑神是对劳动工具的崇拜。
泉州德化窑工奉祀窑坊公――林炳为窑神。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德化有个叫林炳的拱窑师傅,成功地将小窑拱成大窑,为德化陶瓷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瓷都人把他奉为窑神―――窑坊公。
陈丽芳《德化窑神崇拜与祖龙宫?窑坊公传奇》载:林炳,德化浔中镇宝美村枫林人,出生于宋?哲宗时某年五月十六日。时瓷窑窑形体小,烧成率低,林炳立志改窑,三番两次尝试难得成功。祖龙宫玄女显应,现露双乳指点迷津,林炳受到启发,创新双窑,一试成功。德化窑业从此兴盛,后来窑工尊林炳为窑坊公,侍奉于宝美村祖龙宫,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窑神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