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06: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4 20:24
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国家级重点治理区面积108.96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59.50万km2,可划分为5类,即东北黑土区、土石山区、黄土高原区、重点江河上中游区、三峡库区。
一、东北黑土区
自然环境特点:该地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在500~600mm之间。东北黑土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黑土是由长期的草原植被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和漫川漫岗区,黑土土壤肥沃,出产率高,黑土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被誉为中国的“北大仓”。近来由于人类的不合理耕作,黑土区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资料反映,黑土层已由开垦初的70~80cm下降到目前的20~30cm,土壤养分含量亦大幅度降低.
社会经济特点:东北黑土区是中国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黑土区水土流失和肥力退化一直是困扰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水土流失已经严重制约了黑土区的经济和农业生产,威胁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水土流失特点:土壤流失在导致耕地地力退化和产量下降的同时,也加剧土壤养分、除草剂和农药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水土流失造成黑土资源损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黑土区存有多种水土流失形式,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水土流失造成黑土资源损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对黑土区实施重点治理,将对保护我国的“北大仓”起到重要作用。黑土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不可能将大片的黑土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所以,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对于防止黑土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资源,促进东北黑土带的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土石山区
自然环境特点:该区植被条件差,气候条件差,降水量在年内分布极不均匀,雨量多集中在7~9月。由于历史原因和人类不合理生产活动的影响,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极为贫困。该区以水力侵蚀为主,近几十年,由于开发建设活动的频繁,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会使有限的耕地支离破碎,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植被覆盖少,地形破碎,大部分耕地为坡地,不能蓄水保墒,致使有限的年降雨量白白流失,土壤干旱缺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社会经济特点:由于水土流失引起地力减退,造成山区、丘陵区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十分贫困。该区土地较多,人口稀少,劳力不足,水利灌溉条件较差,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垦耕指数高,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粮食单产较低,产业多为林牧业。该区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交通不便,“旱、薄、蚀”严重,经济发展缓慢,农民人均收入低,贫困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水土流失特点:该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地面组成物质是石多土少,石厚土薄,地面土质松散,夹杂石砾。由于水土流失,造成土质“粗化”,有的甚至岩石裸露,不能利用(石化)。并且暴雨集中,地表径流量大,经常形成突发性“山洪”,致使大量泥沙砾石堆积在沟道下游和沟外河床,淤塞河道,危害十分严重。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效益为基础,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农、林、牧、副统一规划,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针对该区土层薄、坡度陡、地形破碎、立地条件复杂的特点,把小流域作为生态经济系统,采取分区规划、对位措施配置的技术路线,按区域配置防治体系,综合防治,立体布局,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采取兴修水平梯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营造用材林、薪炭林,建设沟道防护工程等措施,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三、黄土高原区
自然环境特点:黄土高原区,该区千沟万壑、地形破碎,沟壑密度达到3~6km/km2,水土流失剧烈,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风力侵蚀为辅,并伴有重力侵蚀,崩塌、滑坡等时常发生。
社会经济特点:黄土高原区很早就是中国农业经济开发地区,是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比较贫困,经济仍然落后。历史上黄土高原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一批能源工业、基础工业基地和新兴城市,为进一步发展流域经济奠定了基础。
水土流失特点:该区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沟多沟深,地面坡度大。属*性季风气候区,雨量少,暴雨集中,植被稀少。不利的自然条件加上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致使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土壤侵蚀以水蚀为主,兼有重力侵蚀,滑坡、泻溜时常发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大,土壤侵蚀模数为3000~4000t/(km2·a),个别地区更高。大量泥沙输入黄河,淤高下游河床,是黄河下游水患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症结所在。
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恢复植被,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强坡耕地改造和基本农田建设,促进当地农牧业生产,改善该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该区水土流失,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当地生产条件相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确定不同类型区的治理方向,做好农、林、牧、水各种治理措施的配置;坚决防止各项建设与人为活动造成新的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