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魁杨梅的烂根有哪些原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19: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30 18:50
许多果农经常询问“我的东魁杨梅树烂了根,是什么原因?”也有人问题:“烂根与根线虫有无关系?”
根据我们观察,引起东魁杨梅烂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
培育管理不善。如整枝修剪时去掉大量的枝叶,因风折雪压而损掉的枝叶较多。由于地上部(树冠)与地下部(根群)是相对平衡的。当地上部损失较多,必然要引起地下部的根系会自然的枯萎或腐烂较多。
病虫为害。如褐斑病、炭疽病或缺硼症引起的大量枯枝落叶;油桐尺蠖、枯叶蛾、避债虫等吃掉大量的叶片;白蚁为害而引起的枝序枯萎等,都会引起大量的根群腐烂。
不过,以上这些引起根群腐烂的原因,都可以先看到地上部的表现,就能知道地下部会有烂根的症状。而地下部遭一病一虫的为害,则是先形成树势衰弱后,当被人们发现时,防治已困难了。下面介绍这一病一虫的为害与防治方法等内容,各地果农引为注意。
第一,根结线虫病。
杨梅根线虫病,又名杨梅衰退病。是一种较难被果农发现的疑难病。
其实,根结线虫病既不是病菌引起,也不是昆虫为害。而是有三种线虫侵害东魁杨梅根系所引起的。
一是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Treub)Chitwood],这是一种根结线虫的优势种。
二是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id et white)Chitwood]。
三是北方根结线虫(M.hapla Chitwood)。
根结线虫为雌雄异形。雌成虫成熟时呈梨形,体长905微米,体宽630微米左右。雄成虫呈线形,体长1837~1995微米,体宽32~35微米。卵似蚕茧状,稍透明,外壳坚硬。1龄幼虫蜷曲在卵壳内。2龄幼虫的早期呈线状,长约280微米,后因虫体逐渐变大,呈豆荚状。3龄幼虫开始雌雄分化。4龄幼虫雌雄明显。
线虫以卵和雌成虫越冬。以带虫的病根、土壤、苗木、水流、肥料、农具及人畜传播。由早期的2龄幼虫钻入根尖,寄生在根的皮层和木质部之间为害,以后转入根的中髓。初春时,是大量幼虫侵入新生根时期。由于线虫的为害,刺激根细胞的过度旺长,于是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结,并能形成块状的根结。又因线虫的活动,使有益的共生菌根不能形成或很少形成根瘤。这样,使共生菌根不能为东魁杨梅树体提供氮素营养。虽然对春梢生长影响不大,但至夏秋季就使树冠出现叶片黄化、脱落、枯梢等典型的衰退症状。经2~3年,病树从梢短小,叶小又黄化,花多却果少与果小,到逐渐枯枝落叶而枯死。
为了区别线虫的根结与共生菌的根瘤,我们除了观察树体地上部的一些表现外,还可从地下部的多方面的症状知道。如:
A.线虫侵害的树体,开始时,根系有过度生长的表现。
B.根系因线虫侵害而盘结成团,有的甚至呈块状。不像共生菌根形成的根瘤那么松散。
C.根结大小不一,小如米粒,大如核桃。有圆形、椭圆形或串珠状。表面光滑,切开根结可见乳白色囊状的雌成虫及棕色的卵囊。
D.根结至后期,表面粗糙,发黑腐烂,也有根结上再生根结,所以呈串珠状。
防治根结线虫较为困难。措施有:
一防为主。方法有:
①选择无线虫的土地种植。如有线虫的土地,要在种植其他作物数年后再种。
②采取客土换土和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等方法,减轻根线虫侵害。
③严格苗木检疫,防止线虫传播。
④苗木种植前,用48℃温水浸根15分钟,杀死线虫。
⑤园地缺乏有机质,树势衰弱的树体,容易遭根线虫之害。故应增施有机肥,提高树体的抗性。
结合二治,可用的药物有:
①1.8%虫螨杀星乳油按667平方米用药500毫升,拌细土撒施。施前先耙土10厘米,再撒施后覆土。
②用50%辛硫磷乳油,每667平方米用药1.5~3千克,拌有机肥施入土中。
③用50%新光1号5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浇入土中毒杀。
④还可用10%硫线磷颗粒剂,或10%克线丹颗粒剂,或15%涕灭威颗粒剂撒施。
第二,根腐病。
根腐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真菌。不仅侵害东魁杨梅,也侵害其他果树,引起烂根与死树。我们在《东魁优丰》和《东魁难题解答》两书中都作过介绍。因果农经常看到树体有烂根,心里着慌,又分辨不清,提问者较多。现在,我们作以下较详细回答,供参考:
A.病原菌。
属于子囊菌亚门座囊菌纲座囊菌目的葡萄座腔菌,异名为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dathidea(Moug exFr.)Ces&deNot.],无性阶段为球壳孢目的*壳菌(Dothiorellasp.)。
B.发病条件。
树体衰弱与土壤过湿是发病的主要原因。但这种病菌还侵害桃、李、梨等多种果树。于是,这些果树都成为病原菌的中间寄主。所以,东魁杨梅若与这些果树混栽,发病的几率更高。
C.侵染途径。
病菌在病株上越冬。随着土中水分的移动或泥土的翻动,转入新的植株。先是细根发病,再蔓延到主、侧根、根颈部及主干。病原菌侵入木质部维管束,菌丝体在维管束内增殖,使形成层和木质部维管束坏死变褐,植株生长衰弱,或急性青枯而死。
D.发病症状。
病根横切面,可见两个褐色环,是形成层和木质部的维管束坏死后而褐变形成的。病症又分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
a.急性型。又称急性青枯型。是植株发病初期,难以觉察有异样。直至枯死前2个月左右,才表现为叶色失绿,无光泽等症状,并在树冠基部有叶片变褐脱落。随着气温升高,树冠顶部枝梢出现萎蔫。但在次日清晨又能复原。直至6月下旬以后,气温较高,才急速枯死。也或有的树体,树上叶片大量变成黄褐色而脱落,仅留小量枝叶未枯,可这些枝在次年也不会萌芽生长。发生急性型的树,大多是树龄30年生以下的壮年树,树龄轻,生长能力强,占死树的70%以上。
b.慢性型。又称慢性衰亡型。这类树,在春梢萌发时尚正常。至夏梢或秋梢萌发时,表现为萌梢很少或不萌发。观察地下部,表现为根瘤很少或有细根褐腐等现象。待病情加重后,表现为叶片变小,并有大量落叶。花芽虽多,开花结果也多,但是果小,品质差。遇高温、干旱天气,顶梢萎蔫。以后,出现局部枝序枯萎。这样,持续3~4年,才使病树枯死。发病的植株大多是树龄较大,或是衰弱树。
E.防治措施。
a.加强园地管理。如改良土壤,排除积水,避免树势衰弱,增强抗病能力。
b.及时挖除病株并烧毁。在病株四周的土壤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减少病源。
c.园地避免其他果木混栽。
d.初发病植株,应在6月以前,撒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每株0.25千克;或耙土后剪除病根,撒上生石灰以后,再喷洒9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500倍液,经暴晒5~6天后再覆土。
此外,还可用30%倍生乳油15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剂200~300倍液、72.2%普力克水溶剂600倍液浇灌土壤,也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