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学思想中的 仁与礼符合现在价值观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2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5
符合。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3]
中文名
儒家文化
所创
孔丘
定义
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记载
《汉书·艺文志》
中心思想
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快速
导航
创始人简介
儒家经典
主要派别
思孟学派
文化特征
思想资源
各家评儒
历代变迁
文化影响
核心内容
《大学》
独尊儒术
近代研究
近现代发展
现代意义
词汇释义
当代传播
道德价值
产生背景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创始人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5
只要太阳系统没有毁坏,儒家思想就一直有用,不存在过时一说,儒家讲的就是人道的思想,做人处事的原则,说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请问什么是糟粕?没搞懂儒家,不要胡说八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5
符合。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传承和发展,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2][3]
中文名
儒家文化
所创
孔丘
定义
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记载
《汉书·艺文志》
中心思想
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
快速
导航
创始人简介
儒家经典
主要派别
思孟学派
文化特征
思想资源
各家评儒
历代变迁
文化影响
核心内容
《大学》
独尊儒术
近代研究
近现代发展
现代意义
词汇释义
当代传播
道德价值
产生背景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由于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对传统文化的怀疑与批判精神与日俱增,就连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子也不能不把当时所处的时代精神注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并对传统文化加以适当的改造,以便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未来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模式,就成了举世关注的大问题,并在思想界引起了一场百家争鸣式的大辩论。当时代表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各自的主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争论焦点就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进行的思想交锋,儒、法两大思想流派最有代表性。他们旗鼓相当,针锋相对,应者云集,皆为显学。另外还有墨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学派,可谓学派林立。
创始人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兄弟中排行第二,中国春秋后期鲁国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儒家文化创始人— 孔子
孔子是五行造身,两仪成性。其馀圣人得金气多者则刚明果断,得木气多者则朴素质直,得火气多者则发扬奋迅,得水气多者则明彻圆融,得土气多者则镇静浑厚,得阳气多者则光明轩豁,得阴气多者则沉默精细。气质既有所限,虽造其极,终是一偏底圣人。此七子者,共事多不相合,共言多不相入,所同者大根本大节目耳。
孔颜穷居,不害其为仁覆天下,何则?仁覆天下之具在我,而仁覆天下之心未尝一日忘也。……
孔子年轻时做过鲁国*,治国极好,贪官纷纷逃往他国,他国领袖也变得很敬畏鲁国。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5
只要太阳系统没有毁坏,儒家思想就一直有用,不存在过时一说,儒家讲的就是人道的思想,做人处事的原则,说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请问什么是糟粕?没搞懂儒家,不要胡说八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6
并非完全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当时儒家思想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21:36
并非完全符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毕竟当时儒家思想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