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共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6-19 21: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诗。诗中主要描写清明时节,春雨凄濛;游子思念故人,肝肠寸断;面对纷纷细雨,更添几分忧愁。这时,他只想找个酒家,借酒浇愁。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清明时节,百姓雨中扫墓、祭奠祖坟,悼念已故亲人的凄迷情景。清明节的来历,民间传说颇多,其中有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国外几十年。后来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国的国君, 是为晋文公。介子推曾割股肉给重耳充饥。重耳回国称王以后,大封功臣,却偏偏把介子推给忘掉了。经人提醒之后,文公才派人到处寻找。介子推和母亲隐居在绵山上,说什么也不肯下山。文公采纳臣下的建议,派人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来。谁知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介了推就是不下山,最后发现他和母亲抱住一棵柳树,已经被活活烧死了。这一天刚好是清明节的前一日。文公感到十分后悔和内疚,将介子推和母亲的尸体葬在绵山脚下,还将绵山改名介山。为了纪念他,下令每年此日要“禁火寒食”,也就是大家都不准用火,只准吃冷食,喝冷水。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寒食禁火也就成了风俗。 第二年,文公率领群臣先在山下寒食一日,次日素服徒步登绵山祭奠。行至坟前,却见那棵被烧死的柳树已经复活了,千万条嫩枝随风漫舞。文公像见了介子推一样,敬重地上前折了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群臣们内见状,便纷纷学着折柳插头。祭扫后,文公就把那棵复活的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莆仙各地一到清明节,凡在异乡者,都要尽量回乡祭祖扫墓。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要用糯米和“鼠麯草”(清明草)磨成粉蒸制“清明龟”。这种清明龟是用粉皮包馅,但要用龟形木质模印制,其色淡黑、质韧、味香、可口健胃,是莆仙很有特色的品。清明节那天,人们备酒馔、果品、“清明龟”等祭品上山扫墓、祭奠。祭奠前,一般先为坟墓除草添土,整修墓地,尔后摆上供品,子孙同拜,以表示对已故亲人的悼念。祭奠已毕。祭奠回家时,每人带回一束绿叶青枝(柳条或松柏),象征子孙发达、枝荣叶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清明节祭祖扫墓的风俗没有改变,不少学校、机关和工矿企事业等单位也组织学生、干部扫祭烈士墓、纪念碑,以缅怀先烈,激励斗志。在莆仙民间,除了清明节祭墓外,有些地方还约定俗成地将重阳节和冬至是团圆节,莆仙百姓在这两个节日祭墓,其意在怀念先辈祖宗,盼望合家团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8:09
如果烧两次纸,说明晚辈之间产生了矛盾,没有一起去祭拜,为了让晚辈们和睦相处、相互扶持,才有了这个规矩。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19:27
是因为烧纸次数多了,可能就会让祖先的鬼魂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且烧两次纸是对祖先非常不尊敬的一种做法,不过这些都只是一些迷信,没有任何的科学依据。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1:02
因为古代是非常注重家族的团结的,如果烧两次纸的话说明是成员之间有着一些矛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9 22:53
哪有这规定,大家都忙,清明上坟十天之内都纤,叫清明寒食烧十日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0 01:01
说起清明时节,孤身在外的游子心情几会有一些凄迷哀伤,由于这是祭拜祖先,家人聚会的日子。
其真实我国古代,清明就是一个十分大的节日,依照传统风俗,或者一同上坟祭扫,拜祭祖先,或者是结伴同行,踏春赏玩。
往常,这个传统的节日代代传承了下来,但人们已完整把清明节当成了祭拜祖先,缅怀祖先的日子,随着时期的开展,生活节拍的加快,早已没有了却伴出外赏玩的心情。
而在清明节祭扫的时辰,其实也有一些忌讳,自古就有“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矩。那么,这又是什么缘由呢?这其中又包含什么样的道理呢?
相传,我国传统的清明扫墓开端于周代,距今曾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孟子·齐人篇》记载:有一个齐国人由于家贫,经常食不果腹,会去偷食清明节日扫墓的祭品。由此可见,在当时用祭品去祭奠祖先的社会习尚曾经十分浓重。
当然,从中国的许多词语中,也能够晓得国人心里有注重宗亲族群的观念。比方“叶落归根”“故乡难离”等等之类的话。
据《汉书·严延年传》记载:当时已是朝廷*的御史大人严氏每到清明节,都会近在咫尺“还归东海扫墓地”,离京祭扫祖坟。
而到了唐代,唐玄宗直接把本来之前没有标准的墓祭归入节日,公布*规则“清明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慢慢地,扫墓这一项人们自发行为活动,被视作为返本追宗的仪节,最后相沿成习,成了朝廷官方文书的方式规则。
众所皆知,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巅峰时辰,众多的文人墨客,关于清明节也不吝笔墨,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
比方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写“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韦应物的《寒食》写“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等等,都集中反映了当时清明节上坟祭祖的景况。
到了明清时期,简直也完整承接了前朝的旧制,此时祭拜祖先,吊唁已逝亲人的风俗仍旧盛行。
21世纪之后,清明节更是首批被归入我国国度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被正式定为国度法定节假日,这既契合社会价值观,也比拟注重人们祭思祖先的当前生活愿望,成为了我国十分严重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既然是祭祖扫墓的活动,这就必然牵扯到同种、同族、宗亲成员之间的团结水平。很多时分,大家都是聚族同居,属于社会性群体的行为。但是到了清明节时,难免有些人家由于事情忙,当天脱不开身前往祭拜扫墓。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前去扫墓共同祖先时,时间先后次第不一样,自然就呈现了“一家坟烧两次纸”的状况,这样的做法,无疑会在外人看来,这整个家族成员是不团结的,有时也很容易产生矛盾或者说激化矛盾。
因而,为了根绝上述这种特别状况的发作,假如是非特殊状况,必需家族成员一同当天共同去祭拜祖先,这才有了“一家坟不烧两次纸”的规矩,这既是共同的集体商定,同时也是家族团结一心,变得愈加繁荣兴盛的义务担当。
由此可见,这既是宗族成员之间祭拜先祖的日子,也是互相熟络,缅怀先祖,促进情感的一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比拟特殊的日子。
毕竟人人不可能全部都能做到遗世独立,或者说索群独居,像在这样一个大家聚会的大日子里,无疑让那些有血脉亲情的人们有了共同追思吊唁的短暂光阴。
当然,往常的人们随着时期的进步,思想观念也愈加开通,既不要把“一家坟烧两次纸”的旧方式当作是落后的封建观念,一味的强求人们必需集体参与。
由于工作缘由或者遭遇不测的状况发作时,也能够恰当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停止祭祖扫墓,没必要一定依照规矩办事。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的集体活动还是比拟适用的,有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味的特立独行,只会招致本人最后被大家孤立或者被排挤,特别是假如被宗亲血族的成员无法承受,的确个中缘由值得深思。
由于我国广阔地域关于清明节的风俗各不相同,所以,前往扫墓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通常来说,清明祭扫典礼本应本人亲身到墓地上去参与,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或者其他的条件也会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比方有的地域或者*,会在祠堂以及祖屋供案,摆上水饺、糍粑、糕点、水果等贡品烧香秉烛的。
也有全家依照尊老有序行礼一同鞠躬,停止跪拜典礼的,也有亲到现场修整坟墓,意味性地在坟头填土,压上纸钱的,让别人能看到此人尚有后人的。
通常来说,祭奠祖先的主要方式还是以缅怀追思为主。随着新时期社会人口活动的速度加快,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开展,也开端盛行网上扫墓。
也就是说,有些网站上为逝者创立虚拟墓地,然后在逝者停止行礼等方式扫墓祭拜,是比拟盛行的“绿色扫墓”方式。
其实,无论是何种扫墓方式,关于这种祭祖的传统典礼,并不是在有些人看来,地道是一种封建迷信活动。而应当看成是一种具备肉体信仰,以及完成自我心灵救赎的特殊行动。
人贵有自知之明,晓得本人要到何处去,要到何处去,无疑是对个人肉体世界的升华。
综上所述,清明节“一家坟不烧两家纸”的规矩其实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强调人们团结分歧,同舟共济的美妙愿望,不用为了所谓规矩就裹足不前,但假如本人能够尽量防止这种状况发作,还是恪守这样共同的商定为好。
无论是传统风俗还是所谓典礼,它必然存在一定的文化内涵和道理存在,应该辩证地对待问题,一刀切或者采取漠视的态度都是不可取的,置信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的不时进步,大家也会更理性地看待这类问题。
人类一切的活动一定追根溯源的话,其实都是在面对大自然的严酷生存环境下,最终构成具有一定理论经历的聪慧结晶,一代代如此总结和传承下来,其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时间的界线,仍然在影响着今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