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现场管理的方案怎么写?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1:30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1
1、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的正常运行,不要说“以前就是这么做的”,生产的日常管理主要就是通过现场管理,从细微之处发现人、机、料、法、环、信存在的问题。从习以为常的流程、制度、管理盲点中发现问题,发现隐患,并进行持之以恒的改善,就是生产管理的价值。
2、依据生产管理的六大目标,以品质、成本、交货期、士气、安全、技能加上现有公司生产部存在的问题,人员培训、5S执行,推行,执行差,生产物料跟踪不及时,车间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等现象。生产计划跟踪力度不够等现象,特别提出改善建议,为公司的生产和出货提高效率。
拓展资料
一、简介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料(原材料、辅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二、基本内容
1.现场实行"定置管理",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整洁,文明生产;
2.加强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
3.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的,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4.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帐等;
5.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6.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2
一、序
二、管理理念和方法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其它改进方法
一、序:
一个团队就象人一样,有出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二、管理理念
——精益生产管理
精益生产是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
精益生产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过多制造造成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品质不良的浪费; 等待造成的浪费; 搬运造成的浪费; 加工造成的浪费; 动作造成的浪费)
管理方法:团队工作法、注重关键细节
团队工作法(Teamwork)努力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整体氛围。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每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要增强大局观念。当发生不协调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在工作中应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精神,但不主张盲目而越位负责,这将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执行力。在团队当中,知识是一种共同的思维基础。在传统观念中,知识是个人私有的力量、权力,是不可以共享给别人的。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只有大家把知识经验共享出来,才更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每个员工的成功才有企业的成功。 只有把团队成员的利益放在心上才有凝聚力。
注重关键细节:
小天鹅公式
海尔法则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3.1 生产现状
品质不良状况;
管理人员主要精力处理事物,如生产异常?、品质异常?
员工是否劳动效率低?
原、辅料是否没有进行有效控制?
3.2 管理意识的更新
如何提高产品的一次合格率?
如何通过彻底消除各类损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如何通过建设优秀现场管理文化,创造环境整洁、设备完好、管理有序的工厂?
如何开展5S活动,改善员工精神面貌,激活员工和员工团队精神 ?
3.3 改进生产活动
3.3.1 品质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3.3.2 设备管理
设备维护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好坏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ctive 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法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立即维修——一旦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3.3.3 生产管理
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可以投资,技术专才可以引进,但整体的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队伍却无法完全引进,而要靠企业长期培训、储蓄、积累起来。一个制造业公司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素质状况。精益生产可以起到培养用心、有心、肯动脑筋、关心企业的一批优秀工人的作用。要提高中层生产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知识层次,学习生产计划、均衡排产、目视管理、负荷计划、预测管理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激发员工创意精神)
拉动式准时化生产(--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目的在于有效的控制在制品的数量,促进前后工序生产节奏同步,实现各生产环节持续稳定、科学合理、均衡组织生产。--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于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生产计划的管理(生产计划安排、产能分析与管理、系统协调各工序衔接)
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管理(1、原辅料消耗的控制,原材料完全按定单数量进行成套领料、对原材料的报废情况每周进行统计、制定辅料的耗用标准;2、在制品的控制,对各工序建立在制日报,使生产确实掌握在制品的状况、对半成品物料进行管制、对各产品生产尾数进行重点管制 )
生产线平衡分析(生产线平衡分析是指:分析生产线中各工序的时间差异状态,并将差异时间给予消除,使生产线保持顺畅的方法,也称工序平衡分析。
生产线平衡分析的作用是提高人员、机械的运作效率;提高作业效率;缩短等待时间等)
生产线平衡改善(工时大的工序的改善、工时小的工序的改善)
增加产品的增值时间,提高效率(制造时间=处理时间+检验时间+搬运时间+等待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过程准备时间可以相对地增加产品的增值时间,提高效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线)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消除停机时间。一方面出现故障立即维修,另一方面力争向例行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的维修方式发展。 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员工劳动效率低原因分析及对策(拉长职责是否不明确?流水线作业是否不平衡,表现为堆积、等待等、各工序员工等待时间是否过长?来料是否延误?来料是否不良?来料数量是否不足?新产品是否较多?工艺是否不成熟?新员工是否多?熟练程度是否不够?员工培训是否不到位?拉长和员工质量意识观念是否不强等?)
3.3.4 质量管理(停线:生产线上任何一个工位的操作人员在发现有不合格品发生时均有权停止生产线的工作,并通过查找和消除产生不合格品的根本原因来杜绝不合格品的发生;防错:采用防错技术防止误操作带来的不合格以及其它问题;可视控制:通过布告板、生产控制板和看板等手段实现可视化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自感化:使设备具有判断部件合格与否的能力,消除不合格品发生)
3.4 目标的实现
四、其它改进方法
4.1、合理布局
布局是指:对事物全面的安排和规划。
合理的生产布局就是将各个生产要素设置在最佳位置,使得每一生产要素都能发挥出最佳效益。合理布局的原则是通过工艺分析和方法研究,对生产现场中人和物的结合状态加以改善,使之处于紧密结合状态,以清除或减少人的无效劳动和避免生产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什么情况下要改善布局?(现有布局己阻碍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时; 设计变更、制造成工艺更改时,亦要进行相应的布局改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引进新产品时; 场地搬迁时; 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时)
布局改善的基本原则(综合的原则将所有生产要素有机地衔接起来、 空间,时间最短的原则、顺次流动的原则、利用立体空间的原则、满足和安全的原则、适应性的原则、便于管理的原则)
4.2、识别管理是指:以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为线索,对事物进行区分处理。
生产要素的识别做不好,要么就你一个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要么别人都知道,就你一个人不知道。
现场识别管理作用(生产要素异常、不良之处明确化、生产要素白干、瞎干、蛮干之处明确化、提高自主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识别内容(人员识别、设备识别、材料识别、作业识别、环境识别、生产进度、品质目标识别)现场中最容易出纰漏的项目之一就是材料的识别管理,良品与不良品相互混淆、误使用其他材料、数量与实际不符……每一项都和识别欠佳有关。举手之劳的一个识别项目,一旦失手,有时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境地。识别项目有:良品与不良品的识别{重中之重}、品名、编号、数量、来历、状态的识别、保管条件的识别。
识别管理效果(员工由原来的到处找物料变成到指定的物料区取料、避免了良品与不良品相互混淆、提高了工厂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大岗就这些,自己完善下,不知道有用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1
1、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的正常运行,不要说“以前就是这么做的”,生产的日常管理主要就是通过现场管理,从细微之处发现人、机、料、法、环、信存在的问题。从习以为常的流程、制度、管理盲点中发现问题,发现隐患,并进行持之以恒的改善,就是生产管理的价值。
2、依据生产管理的六大目标,以品质、成本、交货期、士气、安全、技能加上现有公司生产部存在的问题,人员培训、5S执行,推行,执行差,生产物料跟踪不及时,车间员工无组织无纪律等现象。生产计划跟踪力度不够等现象,特别提出改善建议,为公司的生产和出货提高效率。
拓展资料
一、简介
现场管理就是指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工人和管理人员)、机(设备、工具、工位器具、工装夹具)、料(原材料、辅料)、法(加工、检测方法)、环(环境)、信(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目的。
二、基本内容
1.现场实行"定置管理",使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有序,现场环境整洁,文明生产;
2.加强工艺管理,优化工艺路线和工艺布局,提高工艺水平,严格按工艺要求组织生产,使生产处于受控状态,保证产品质量;
3.以生产现场组织体系的合理化、高效化为目的,不断优化生产劳动组织,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4.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劳动及消耗定额、统计台帐等;
5.建立和完善管理保障体系,有效控制投入产出,提高现场管理的运行效能;
6.搞好班组建设和民主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5 02:22
一、序
二、管理理念和方法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四、其它改进方法
一、序:
一个团队就象人一样,有出生、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二、管理理念
——精益生产管理
精益生产是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
精益生产方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过多制造造成的浪费; 库存的浪费; 品质不良的浪费; 等待造成的浪费; 搬运造成的浪费; 加工造成的浪费; 动作造成的浪费)
管理方法:团队工作法、注重关键细节
团队工作法(Teamwork)努力营造一种“团队协作”的整体氛围。团队工作的基本氛围是信任,以一种长期的监督控制为主,而避免对每一步工作的稽核,提高工作效率。每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仅是执行上级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参与,起到决策与辅助决策的作用。团队成员强调一专多能,要求能够比较熟悉团队内其他工作人员的工作,保证工作协调的顺利进行。团队成员要增强大局观念。当发生不协调时,应该“求大同存小异”。在工作中应发扬“有人负责我服从,无人负责我负责”的精神,但不主张盲目而越位负责,这将会严重影响管理的执行力。在团队当中,知识是一种共同的思维基础。在传统观念中,知识是个人私有的力量、权力,是不可以共享给别人的。要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只有大家把知识经验共享出来,才更易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每个员工的成功才有企业的成功。 只有把团队成员的利益放在心上才有凝聚力。
注重关键细节:
小天鹅公式
海尔法则
三、实现目标的过程;
3.1 生产现状
品质不良状况;
管理人员主要精力处理事物,如生产异常?、品质异常?
员工是否劳动效率低?
原、辅料是否没有进行有效控制?
3.2 管理意识的更新
如何提高产品的一次合格率?
如何通过彻底消除各类损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如何通过建设优秀现场管理文化,创造环境整洁、设备完好、管理有序的工厂?
如何开展5S活动,改善员工精神面貌,激活员工和员工团队精神 ?
3.3 改进生产活动
3.3.1 品质不良原因分析及对策
3.3.2 设备管理
设备维护的状况直接影响到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好坏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ctive 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测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法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立即维修——一旦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之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3.3.3 生产管理
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现代化的硬件设施可以投资,技术专才可以引进,但整体的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人队伍却无法完全引进,而要靠企业长期培训、储蓄、积累起来。一个制造业公司的竞争力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工人的素质状况。精益生产可以起到培养用心、有心、肯动脑筋、关心企业的一批优秀工人的作用。要提高中层生产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知识层次,学习生产计划、均衡排产、目视管理、负荷计划、预测管理等现代生产管理知识。
精益生产则强调个人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同时强调协调,对员工个人的评价也是基于长期的表现。这种方法更多地将员工视为企业团体的成员,而非机器。激发员工创意精神)
拉动式准时化生产(--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Kanban)的形式。即由看板传递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目的在于有效的控制在制品的数量,促进前后工序生产节奏同步,实现各生产环节持续稳定、科学合理、均衡组织生产。--生产中的节拍可由人工于预、控制,但重在保证生产中的韧流平衡(对于每一道工序来说,即为保证对后退工序供应的准时化)--由于采用拉动式生产,生产中的计划与调度实质上是由各个生产单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采用集中计划,但操作过程中生产单元之间的协调则极为必要)
生产计划的管理(生产计划安排、产能分析与管理、系统协调各工序衔接)
生产过程中物料的管理(1、原辅料消耗的控制,原材料完全按定单数量进行成套领料、对原材料的报废情况每周进行统计、制定辅料的耗用标准;2、在制品的控制,对各工序建立在制日报,使生产确实掌握在制品的状况、对半成品物料进行管制、对各产品生产尾数进行重点管制 )
生产线平衡分析(生产线平衡分析是指:分析生产线中各工序的时间差异状态,并将差异时间给予消除,使生产线保持顺畅的方法,也称工序平衡分析。
生产线平衡分析的作用是提高人员、机械的运作效率;提高作业效率;缩短等待时间等)
生产线平衡改善(工时大的工序的改善、工时小的工序的改善)
增加产品的增值时间,提高效率(制造时间=处理时间+检验时间+搬运时间+等待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过程准备时间可以相对地增加产品的增值时间,提高效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线)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消除停机时间。一方面出现故障立即维修,另一方面力争向例行维修和预防性维修的维修方式发展。 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员工劳动效率低原因分析及对策(拉长职责是否不明确?流水线作业是否不平衡,表现为堆积、等待等、各工序员工等待时间是否过长?来料是否延误?来料是否不良?来料数量是否不足?新产品是否较多?工艺是否不成熟?新员工是否多?熟练程度是否不够?员工培训是否不到位?拉长和员工质量意识观念是否不强等?)
3.3.4 质量管理(停线:生产线上任何一个工位的操作人员在发现有不合格品发生时均有权停止生产线的工作,并通过查找和消除产生不合格品的根本原因来杜绝不合格品的发生;防错:采用防错技术防止误操作带来的不合格以及其它问题;可视控制:通过布告板、生产控制板和看板等手段实现可视化控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不合格品的发生;自感化:使设备具有判断部件合格与否的能力,消除不合格品发生)
3.4 目标的实现
四、其它改进方法
4.1、合理布局
布局是指:对事物全面的安排和规划。
合理的生产布局就是将各个生产要素设置在最佳位置,使得每一生产要素都能发挥出最佳效益。合理布局的原则是通过工艺分析和方法研究,对生产现场中人和物的结合状态加以改善,使之处于紧密结合状态,以清除或减少人的无效劳动和避免生产的不安全因素,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的目的。
什么情况下要改善布局?(现有布局己阻碍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时; 设计变更、制造成工艺更改时,亦要进行相应的布局改善,以发挥更大的效益; 引进新产品时; 场地搬迁时; 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时)
布局改善的基本原则(综合的原则将所有生产要素有机地衔接起来、 空间,时间最短的原则、顺次流动的原则、利用立体空间的原则、满足和安全的原则、适应性的原则、便于管理的原则)
4.2、识别管理是指:以事物的某一显著特征为线索,对事物进行区分处理。
生产要素的识别做不好,要么就你一个人知道,别人都不知道;要么别人都知道,就你一个人不知道。
现场识别管理作用(生产要素异常、不良之处明确化、生产要素白干、瞎干、蛮干之处明确化、提高自主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识别内容(人员识别、设备识别、材料识别、作业识别、环境识别、生产进度、品质目标识别)现场中最容易出纰漏的项目之一就是材料的识别管理,良品与不良品相互混淆、误使用其他材料、数量与实际不符……每一项都和识别欠佳有关。举手之劳的一个识别项目,一旦失手,有时会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境地。识别项目有:良品与不良品的识别{重中之重}、品名、编号、数量、来历、状态的识别、保管条件的识别。
识别管理效果(员工由原来的到处找物料变成到指定的物料区取料、避免了良品与不良品相互混淆、提高了工厂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
大岗就这些,自己完善下,不知道有用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