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04:41
那是在战国时期,南方地区的楚国和吴国之间经常要进行水上的舟战。
有一天,楚国君主为了要在舟战中打败吴国,他便花重金聘请鲁国名匠公输般来楚国游玩,并让他帮忙设计一种可以用于舟战的器具。公输般非常聪明,他很快就发明了一种名为“钩强”的器具。
也就是在舟战可以广泛使用,当占优势的情况下,可以用它勾住敌舟,不让其逃脱。在战斗失利时也可以用它抵住敌舟,不让其接近,以免被俘。
但是,楚国水军配备了这种“钩强”器具,为了练习这种钩拉敌舟的战术,他们又不可能整日在水上操练。于是楚国水军便将“钩强”从水上移到了陆上操练等到操练娴熟以后,楚国水军带上这种“钩强”器具,很轻易便打败了吴国。
后来,因为“钩强”拒敌的效果很不明显,所以它的基本动作从“退则钩之,进则退之”,逐渐演变为单一的“钩”,也就是“拖”和“牵”技巧,进而从军事上脱离出来,普及到了敏捷,演绎成一种竞技项目,称为“牵钩”或“拖钩”,这便是我国古代拔河的雏形。
拔河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粗绳以比较力量的对抗性体育娱乐活动。拔河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唐宋时期,拔河才开始逐渐在民间盛行起来的。拔河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集体角力竞技项目,曾经在各个时期都很流行。
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钩强”操练逐渐变成了“钩牵”竞技,最初也是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楚国故地一带流行,操作的用具早已经由篾绳取代了“钩强”。
古代拔河所用的篾绳的长短视参加人数的多少而定,有的篾绳长度竟然可以达到“绵亘数里”。古代人们在竞赛时还要鸣鼓,用一些激越的鼓声来激励双方角力的节奏,其场面之恢宏、气氛之热烈,都是非常壮观的。
后来,从“钩强”到拔河的发展线索,应该说是比较清晰的。但这种竞技何时定名为“拔河”,这个便有很多争议了。
一般*多认为拔河的名字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可作为依据的史料不胜枚举。因为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著名画家展子虔的《鬼拔河图》了,展氏一门历经北齐、北周,又仕隋朝,因此可知“拔河”这个名字在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
还有,这项竞技判断胜负的标志是使用界旗为“河”,也就是能够把绳索拉过旗界,就是拔过了“河”;第二是指以绳索中心的标志为“河”,胜者就是把“河”拔了过来,也就是把绳索中心的标志拔了过去,可见“拔河”这个词是对这项竞赛活动规则的形象表述。
后来八桂地区仫佬族同胞的拔河游艺,也是将这个绳索的中心线称为“界河”。
甚至,还有人认为,拔河应该是一种古代感应巫术的活动。史书《隋书·地理志下》在介绍荆襄地区的拔河习俗时说:“俗云以此厌胜,用致丰穰”。
这便是说,人们拔河是想祈求土地肥沃,来年能够获得大丰收。
无独有偶,在后来唐玄宗所写的《观拔河俗戏》一诗的序中也说:“俗传此戏必致丰年。”由此可见参加拔河的人都认为这种活动能感应稼禾,促成来年的丰收。
此外,从拔河一般在春季进行的这个时段来看,拔河直接的目的应该是对雨水的祈求,所以“拔河”的本义应当是挽拔“天河”使它倒流下来灌溉庄稼,从而使天下风调雨顺。
古人举行拔河时,经常“绵亘数里,鸣鼓牵之”,也就是说古代拔河是参加者越多越好的。还有,拔河还需要“群噪歌谣,震惊远近”,这便是说古代拔河的声势越大越好,这些都是显示人力胜天的巨大力量的缘故。
后来唐代的学者张说在《拔河》一诗中详细写到了古人的这种思想,诗写道:
长绳系日住,贯索挽长河。
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
这首诗大致点出了拔河这一习俗及其名称的真谛所在。此外,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拔河活动,有的还伴有关于其由来的各种传说,这些都丰富了我国“拔河”文化的蕴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