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9:18
“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虎啸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观古今之变,文化之繁盛莫过于唐。可以说,唐代的文化因其兼容并包的特征,而流传至今。其中生肖文化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文化样态,一直为世人所推崇。人们对生肖文化的认同和信仰,促进了生肖本命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衍生出了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生肖本命观。唐代的生肖文化更是借助宗教的宣传和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补充,为唐朝的文化增添了一抹美丽的色彩。
一、生肖文化源于先秦,后因唐代文运亨通,致使在民间盛行,散见于正史中,大批生肖俑成为唐朝生肖文化兴起的产物
饮水当思其源,生肖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根据史料的记载生肖文化最早源于先秦,并且在民间大为流行。简而言之,生肖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一种俗文化存在,并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因此要了解生肖文化,就必须从杂文小说,诗歌或是其他民间文学中发现。
关于生肖信仰的记载,虽然在正史中并不多见,但仍有部分遗留。《旧唐书》曾载:“玄宗乙酉岁生,以华岳当本命。”这或许是唐代正史中对本命信仰为数不多的记载之一。
同时《旧唐书》还有着对武则天在东都洛阳设立十二神的记载,虽然这是十二神或许不同于十二生肖,但就其数量上来看,就已经受到了生肖文化的影响。后来《资治通鉴》中复录:“
铸铜为十二属形象,置于本辰位”。这一记载是对唐代生肖文化发展的明文加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与《旧唐书》不同的是,《新唐书》关于生肖的记载更加的明确,而且涉及了生肖文化所体现的内涵。“鸡,酉属,帝生之岁也;斗者,兵象。近鸡祸也。”——《新唐书》
而在其后唐德宗统治期间,民间就有着关于泾原兵变和黄巢起义时候的谶言的记载,大体是以童谣的方式流传的:“青牛逐朱虎,还号太平年”“蛇去马来,道路稍开”。
由此可见,唐代多借生肖来针砭时弊,这也就是生肖文化为何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却在正史中却极为少见的原因。
除此之外,唐代的生肖文化还多见于奇闻趣事以及丧事陪葬中。《太平广记》中就有关于,羊首人身的未神告诫世人不吃羊肉的故事。而这一故事也正是将羊与未相联系起来,从而出现了之后利用十二生肖计时的方式。“寅年篱下多逢虎,亥日沙头始卖鱼”——白居易
从唐代诗人的诗歌中,也可以看出十二生肖在纪年上的运用。因为唐正史和历朝历代都是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式,但这一方式会有些混乱,尤其是轮回之后更为难记。所以就出现了十二生肖纪年法,李商隐的“
蛇年建午月,我自梁还秦”正是和白居易相似,运用了这一方式。
同时在唐代的丧事陪葬品中,也随处可见十二生肖的身影。“文武官及庶人丧葬,三品以上,明器九十事,四神十二时在内园宅,方五尺。”——《唐会要》
根据《唐会要》的记载,因为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因此出现了大批生肖俑,并且有着明确的使用*。众所周知,佣作为丧葬物品中的代表,是中国古人鬼神观的一种体现。出于对神明的崇拜,唐人选择十二生肖俑作为随葬。也可称之为“十二支神俑”,其实代表的就是天干地支中的十二地支。
所以,唐代的生肖文化遍及朝堂内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其丰富了唐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使得本命信仰的观念开始在民间兴起。
二、作为一种信仰,唐代的生肖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型,并且在民间盛行,得益于宗教的传播和统治者的推崇,生肖文化中的本命信仰与佛家和道家的神佛、重生等观念有着相通之处
作为唐文化的一部分,生肖文化的确在唐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唐代宗教文化的发展,以及统治者的个人信仰,使得唐代生肖文化中出现了有关本命信仰的记载。
首先,唐代的生肖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型,并且在民间盛行,实际上与宗教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代佛教的影响力可见一斑,而为了使得自身的理论、教法能够为众人所接受,佛教的僧人开始将生肖文化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