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4 14:1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55
诗中带有丝的古诗如下:
1、夫山西饶材、竹、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置。
2、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徘徊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者。
3、徐出二三篇,稊米於太仓,已足起衰懦,黑丝生鬓霜;使得尽见之,殆可针膏肓。
拓展资料:
丝(拼音:s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两束扎起来的丝的形状。丝本义指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
引申为丝织品,如丝绸。泛指像蚕丝一样的细线和其他极细的东西,如丝线、铜丝。又比喻极小或极少的量。又特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因其弦古代常以蚕丝为之,故称。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的“丝”是两小把蚕丝(“糸”)扭在一起的形状。金文写法和甲骨文的形状相类似,只是纽结变为两个。
战国文字上部有一横,(有的上加二横,如江陵楚简的“丝”字作),可能是饰画,也可能表示丝线连结之意。小篆文字承袭金文。楷书的“丝”字,仍是由两个“糸”字组成的。
但表示结的部分变为两撇折,左部的“糸”写作“糹”。“糸”作偏旁简化作“纟”,故“丝”也简化为丝。其下部一横为两个纟下一笔的连写。
丝的本义就是蚕丝。根据《说文解字》的说解来看:“丝,蚕所吐也。”“丝”是指的蚕所吐的物质。中国古代的丝织技术很精湛也很发达,由丝而产生了相关的丝织品,凡是用丝作的物品,大凡都可称其为丝,例如“丝线”“丝袜”“丝绸”,等等。
丝不仅指蚕丝,也指丝状的物品,如柳丝、钢丝、蜘蛛丝。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桂含香兮作叶,藕生莲兮吐丝。”都指像蚕丝一样的细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