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51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37
因为姜是姓,吕是氏。姓氏最早是分开的,齐桓公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姜太公名尚,字子牙,周朝时齐国的第一任国君。姜太公自然姓姜,但由于其先祖曾被封在吕,所以他又以吕为氏,被称之吕尚。因此齐桓公姓姜,吕氏 ,通常又被称为吕小白。
在先秦时期,姓、氏却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两者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古人有所谓“三代之上,姓氏有别”之说,就是由此得出的结论。
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由于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只能出自想象的祖先——往往是半人半神的人物;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晚近,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例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扩展资料: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已有了姓,而且,子女最初都随母亲姓。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是女字旁。显然,姓所标志的血缘关系最早是由女性来确定的。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便是姓产生时的社会背景。
周代,姓氏制度已相当严密,成为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姓与氏都是贵族才有权使用的称号,没有名字的平民百姓,人们统一以其职业称呼,如庖丁是对姓丁的厨子的称呼、优孟是指姓孟的俳优等。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秦汉时期,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并渐渐合二为一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更将姓氏混同成一个概念。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史记甚至出现了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原本姓子,孔是他的“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姓氏最早不是一回事:姓别婚姻 氏别贵贱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代姓氏浅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38
这和氏族制度有关系。姜是氏的姓,吕是族的姓。氏的姓一般用在比较重大的场合,而姓是在比较小的场合用的。小白是私人用的名字,所以加族姓比较合适。
西周初年,大功臣姜尚被封到齐地,这以后齐国就是他与他后代的属地了,所以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都姓姜,但姜子牙的族姓是吕,只是史书上是重大场合所以称氏姓姜。
扩展资料:
齐桓公在位时致力于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
他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
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桓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姓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38
这和氏族制度有关系。姜是氏的姓,吕是族的姓。氏的姓一般用在比较重大的场合,而姓是在比较小的场合用的。小白是私人用的名字,所以加族姓比较合适。
西周初年,大功臣姜尚被封到齐地,这以后齐国就是他与他后代的属地了,所以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都姓姜,但姜子牙的族姓是吕,只是史书上是重大场合所以称氏姓姜。
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姜诸儿,后来*成为齐襄公;次子叫姜纠,史书上多叫他公子纠,老三的名气最大,在历史上最是有名,他叫姜小白,就是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
扩展资料:
齐襄公时期,齐国内乱。他的弟弟们害怕祸患牵连,因此公子纠逃亡鲁国,他母亲是鲁国人,管仲、召忽辅佐他。
三弟弟小白逃亡莒国,鲍叔辅佐他。小白母亲是卫国之女,很得齐僖公宠幸,小白从小与大夫高傒(xī)交好。雍林人杀死无知后,商议立君之事,高氏、国氏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小白。
鲁国听说以后也发兵送小白的哥哥公子纠回国,派管仲带兵堵截住莒国到齐国的路,管仲一箭射中小白带钩。
小白就装死以迷惑管仲,然后藏在温车中飞速行进,又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支持,所以能够先入齐国即位,就是齐桓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姓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齐桓公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39
西周初年,大功臣姜子牙被封到齐地,这以后齐国就是他与他后代的属地了,所以春秋时齐国的君主都姓姜,齐僖公有三个儿子,长子就是姜诸儿,后来*成为齐襄公;次子叫姜纠,史书上多叫他公子纠,老三的名气最大,在历史上最是有名,他叫姜小白,后来即位,就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他是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齐桓公姜小白在位40多年,对外用兵28次,召开了26次诸侯会盟会议,起到了盟主的作用,特别是公元前651年他在葵丘(河南兰考)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正式承认了他的霸地位。至此,他的威望与权力和影响都达到了顶峰,当时天下无人可及。
春秋时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姜是姓,只能由女人用。应该叫”公子小白“(即位 前)、齐侯小白(即位后),或直接叫”小白“。而《左传》中是有明确记载的:”小白“是名不是字,女人名字要带姓,放在后面。而女人的名字 一般和男人、国家有关。比如:晋文公逃亡到秦国娶的秦穆公女儿叫文嬴,嬴是秦国国姓,女子表明姓,文是晋文公的文。最开始她叫怀嬴,是因为 她最初是晋文公侄子晋怀公的老婆。还比如:”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姜姓是申国的国姓,武公的老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19:40
姓为大宗,氏为小宗,你可以理解为氏是姓下面的一个分支,姜姓是今天中国的许多姓氏例如吕姓、谢姓、齐姓、高姓、卢姓、崔姓等的重要起源之一。齐桓公是姜姓,吕氏,所以叫吕小白,也有称姜小白的,但是叫姜小白的话就不知道你的氏了,所以叫吕小白更好的能让别人知道你的血脉继承关系。结论就是无论姓姜姓吕,齐桓公逃不脱一辈子被人叫小白的命运,杯具的人生无需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