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诫子书》有关的名人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4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
历史名人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就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4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学、史学、农学、书法、金石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就,对宋代乃至后代学术的影响甚巨。他所著《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
欧阳修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的日益激化,*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5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诫子书》
5.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诫子书》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7.勿惮劳,勿恃贵——张之洞《诫子书》
8.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词。——羊祜《诫子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5
比如说刘备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以及做人的方式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4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子女一生的老师,其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理想人生模式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齐家则是家庭教育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重要人物的一言一行,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很大影响力,其教育子女之道,便成为人们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模式。
历史名人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就留下了教育子女的典型案例。
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他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了。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诸葛亮亲自履行着“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也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他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后来,诸葛瞻拜骑都尉,翌年出任羽林中郎将,后来又升迁为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并兼任军师将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4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学、史学、农学、书法、金石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就,对宋代乃至后代学术的影响甚巨。他所著《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
欧阳修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的日益激化,*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5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曾国藩《诫子书》
5.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诸葛亮《诫子书》
6.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7.勿惮劳,勿恃贵——张之洞《诫子书》
8.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词。——羊祜《诫子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20:35
比如说刘备曾告诫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以及做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