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4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8:30
一、贪 贪指的是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所以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所以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x0d二、嗔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x0d三、痴痴又作无明解,是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x0d痴是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以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x0d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x0d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x0d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1 08:30
一、贪 贪指的是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所以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所以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x0d二、嗔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x0d三、痴痴又作无明解,是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x0d痴是一切烦恼之所依,所以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x0d醒世诗急急忙忙苦苦求,寒寒暖暖度春秋;\x0d朝朝暮暮营家计,昧昧昏昏白了头.\x0d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万万千千不肯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