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以“选择”为主题的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20:46
1. 选择
历来最为矛盾的便是文人,他们似乎生来就进行着心灵上的选择,在进与退之间,在生与死之间。
魏晋出英雄——历史学家如是说。
我不知道在别人心目中嵇康算不算英雄,但从他的每一次选择中我断定:他是个英雄。
嵇康也许天生一副傲骨,不屈于俗,不慕于官,过着自己的田园隐士的生活。一代名将钟会,慕名往谒,结果被拒之门外。钟会在临走时,不忘记恨恨地瞪了两眼。于是嵇康便上了刑台,理由是谋乱。行刑前,执刑官问他还有何话说,他抬起头,看着台下三千太学生稽首向着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司马昭也看着嵇康。嵇康知道,以他的名望,只要向司马昭说一句恳求的话,往后则皆大欢喜。他的心在动,心在痛,屈服吗?不,他知道自己并没有错。于是他说了句:“把琴拿来。”……
他勇于赴死的从容给了历史一个隽永的背景,那已成绝响的《广陵散》余音绕耳。
如果说嵇康是在尊严与生命之间做出了令人回味的抉择,那么王国维的选择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呢?
王国维可谓近代大儒,被人们称为古文化的煞尾者。而正是这样一代大儒,却在清朝覆灭之后随之而去了。对他的死,人们颇有争议。有人以为他是“铁杆”的晚清遗民,为“国”捐躯。而我却同意余秋雨先生的意见:他是死于一种文化。
王国维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终身濡染的封建文化随着清朝政权的倒塌而淡化以至没落时,他这一隶属于这种文化的人心怎能没有一丝颤动?他的心在泣血。“活下去吗?”环顾四周无所留恋,曾经沧海的人对一切都已不太在意。他已没有了目标,因为,当时没有一件事,没有一个人可以作为他这个大儒的目标。“死吗?”可这样的死有人在意吗?是否值得?为一种文化的没落而死?一种文化的没落预示着另一种文化的兴起,但这已不属于他了。
心在刃上蹭了许久,血流一地,将一切涂成红色。王国维便在这红色中做出了选择。玉殒香消吧!
常言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却不以为然。至少书生在矛盾中的心灵的选择是隽永豪迈无与伦比的。常人的选择可以更改,可当一介书生在心灵深处认定自己的选择后……
若干年后,我们会说:这是最令人回肠荡气的经典的选择!
2.我选择信任
“铃,铃,铃”,打上课的预备铃了,我准备做好课前准备,我们的一个男同学随手拿起我的一套尺子,他对我说:“借一下尺子,下课后我拿回来还你。我点点头,本来我是不愿意借给他的,因为他是我们班出了名的调皮鬼,我本来想拒绝他的,但不知道为好像不忍心似的,我借给了他,我表明信任他。
下课了,正好,我的死党来找我借尺子,我说借给别人了,是我们班的同学向我借,又借给了别的班,我想去找他,却有一群人在那里疯,我不好意思,因为全都是男孩,我一个女孩去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好朋友只好向别的班同学借,我开始生气了,我回到班我就跟一个女同学说,说那个男同学借了我的尺子,好朋友惊讶起来说:“你怎么借给他呀?”我说:“我放在桌子上,他就拿了就出去了。那套尺子我很喜欢的。”“唉,你呀,以后别再把东西放在桌子上了。”好朋友说道,我点点头。
上课了,他回到了教室,我还没有向他要,因为我怕这样问他,伤了他的自尊心,我想他下节课应该会记住的,会还给我的。我相信我自己,我肯借给他,表明我信任他会还给我,因为我曾经看过一个故事是讲:“一个年轻人,经常借钱不还,最后没有人肯借给他了,最后他到亲戚那里借,那个嫂子明知他不会还的,但她选择了信任他,把钱借给了他,并且说了一句话:“省点用吧,钱你不用急着还,等发了工资再还也不迟,他点点头。她的亲人也说不要这样借,但那个嫂子很肯定的他会把钱还回给自己。大家摇摇头,都不相信。一个星期后,年轻人把钱还给了嫂子,并说了一句话:“就只有人相信我。很少人会这样信任我。”接着他又把所有的钱给还了。
但是我的那个人,又上了最后一节课,还是没还给我,我气极了,跟他说:“下课后,请你把我的尺子还给我好吗?”他露出了阳光般的微笑,说道:“不好意思,我忘记了。”我点点头,最后一节课下课之后,他出去了教室,我追上去叫他记住了,他在隔壁班拿到了尺子,他把尺子还给了我。我很开心。
幸好我选择了信任,要不然,我很可能会伤了他的自尊心,我知道,只要信任他,他就一定可以更加的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