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让人兴奋,而是昏昏欲睡?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10-10 05: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0:23
谁告诉你,大部分老师上课不能让人兴奋而是昏昏欲睡的?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或者有这样的想法,那只能说你进入的学校不行,或者是你进入的班级不行。为什么你会进入这样的学校或者这样的班级呢?你自己想一想?
如果一个学生的基础很差,或者一个班的基础都很差,不管哪个老师来上课,他们都是听不懂的。
为什么一个学生会听不懂课呢?因为他缺少了基础的知识。比如说现在我要跟你讲,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但是什么叫动词你都不懂。我讲课的时候你肯定会昏昏欲睡的呀。
再比如现在,我要跟你讲怎么样分析电路,怎么样设计电路,怎么样进行电路的计算 ,但是你却不知道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甚至什么叫电流,什么叫电压,什么叫电阻 ,你都不知道。那还不昏昏欲睡吗?
有一些学生从小学学到高中竟然不能用汉语拼音写自己的名字,更不能写出50个英语单词。这种情况怪老师呢,还是怪自己?
另外当我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不能以篇盖全。上课让人昏昏欲睡的老师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但是我们不能说大部分的老师都是这样的。我们这样考虑问题的话,可能会影响我们对孩子教育的选择。比如说我们总是认为我们本地的老师不行,所以就让孩子不停地择校。我们的金钱和时间都扔在这里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学区房坑了那么多人的原因。
谢谢你的提问。
很简单,因为高考的内容没法让人兴奋。让人兴奋的内容不考,考的内容没法让人兴奋,这是第一层关系。第二层关系就是,实践证明,同样的内容,老师讲得再生动,就提升成绩而言,也比不上直接丢一套习题给学生做的效果好。一切以成绩为导向的结果就是,老师把精力放在上课生动上没有什么卵用,还是直接发习题吧。
理论知识学习本就是枯燥,也可以讲个故事、分享个段子让学生 娱乐 一下,就怕某句话说的不当被录音、被举报,那就得不偿失了;
正所谓言多必失,讲课本知识虽然无聊,但也无错。
既然你这么聪明的发现这个现象了,那你说为什么呢???为什么一个老师教的班里有学霸,还有学渣呢???
你否定的可是“大部分”老师,
先不说你怎么能认识“大部分”老师,
就说如果这些老师的课让你昏昏欲睡,那可能性有很多。比如不爱学习,没兴趣等等。
需知乐趣源于爱。
而你的兴趣点一定是有限的。这导致你不可能爱一切。
我在基层学校工作了二十多年,带过好班,也带过差班。让老师把每节课都上得让人兴奋,那是不可能的。
第一:教学任务重。老师不可能每堂课都上得像公开课一样精彩,有时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课堂上连多一句废话都不想说。
第二:学生辛苦。每天从早学到晚,就是一个机器也有累的时候。他也不可能每堂课都保持兴奋状态。
第三:不是每个学生都爱学习的。有的老师哪怕上课再精彩,也有学生不感兴趣,不爱听的。像我们基层薄弱学校的差班,每天光是维持纪律就要花很长时间,能把正常教学任务进行下去就很不容易了。
第四:有些知识本来就很枯燥,而且难度还大,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听进去那是不可能的事。
第五:有些人以为课堂上特别热闹,学生兴奋就是教学效果好,其实学生兴奋过后,似乎什么都没有吸收,只顾着兴奋了。
前几天刚看了一篇文章,说课堂上要有“笑声”“掌声”“辩论声”。我认为,若是这三声能够响起,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让人兴奋的。
先来说笑声吧!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有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若能再多一点点幽默感,那就很棒了!我自认为还算有一些幽默感的。记得有一次,正在上课,窗外突然飞来了一只不知名的小鸟叽叽喳喳的乱叫,学生的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过去了。我清了清嗓子,对学生说:“此情此景,老师突然想做一首诗!”学生立刻问我:“老师,你还会作诗?”我微微笑道:“窗外鸟忽啼,学生自心急。想要往外望,手里还有题。题目如何解?心里没主意,害怕老师吵,还惦记鸟啼!”学生哄堂大笑,笑过以后,自然把注意力关注到了黑板上。
第二:掌声。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喜欢表达,但也越来越不善于倾听。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接受知识的来源更加广泛,他们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不善于倾听别人的表达,更不善于对别人的精彩见解给予鼓励。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对精彩回答进行适当掌声鼓励,那么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生动的,积极的,轻松向上的。学生的积极性会被激发,获得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在这样的良*下,学生会更愿意深入思考。
第三,辩论声。这是我们的课堂最急需的声音。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忘记了质疑和辩驳,这是可怕的,是对创新意识和思辨意识的忽略。长此以往,课堂会越来越死气沉沉。真正有意义的辩论,都会伴随着激烈的思考。我记得在教学正比例一课时,曾有学生就沙漏是否属于正比例现象进行过激烈的辩论,那节课让我非常感动,记忆犹新。因此,作为老师,如果我们能够设计一些有争论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辩论,那是非常有意义的。理不辨不明。
所以,我希望我们的课堂能充满笑声,掌声和辩论声,生动活泼。
因为你不爱学习
学渣都是这种感觉。
为什么大部分孩子喜欢吃糖?因为糖是人体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人的大脑本能会对“甜”的东西产生好感;面对一个没吃过糖的孩子,不管你用语言如何形容糖的美味,那个孩子可能会产生强烈地吃的*,但这种*是短暂的,很可能过几分钟就忘记了;但如果你在用语言形容完糖的美味后,再给他一颗好吃的糖,那么他就很可能记住这个糖的味道,甚至一辈子也忘不掉。
我记得在初中时,初一下学期听到初二要学物理时是非常兴奋的,初二下学期知道初三要学化学时也是很渴望的,暗自下决心要好好学、一定要从零开始学好,其实很多孩子都是这样的。
但到了高中之后,很多孩子都特别害怕物理、化学,如果高考不考数学,可能很多孩子中考完可能会尽量避免想到与数学有关的东西。
这不是孩子笨、不适合学理科,而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让孩子体会到学习理科的快乐,根本没让孩子体验到理科这颗“糖”的甜头, 大多数孩子尝到的都是“苦头”:有大量的结论、模板、诀窍、套路等需要背,这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记忆工作,加上其中很多是相似和相近的,很容易让孩子记错、记窜,时间稍长,又很容易忘;但在学习过程中,每天都有大量新的知识需要记忆,又导致孩子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复习。。。。。。
抛开繁重的记忆任务,就算孩子都记住了,考试的时候用准确记忆的某个诀窍或模板解题,做完之后还信心满满地感觉良好,而实际成绩却与自己的判断天差地别,自以为肯定做对了的题却一分不得;这种体验是非常糟糕和痛苦的;
如果你在工作中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用心把工作做到了最好,却总是被领导批评指责,请问你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多久?
成年人,可以通过跳槽离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喜欢的环境,但学生却无法在客观世界里逃避学校和课堂,既然身体无法逃离,那么只能选择从思想上逃避;
实际上,理科知识是非常有趣的,而且真正需要记忆的东西非常少,连教材上的知识都不需要全部背下来,教材外的诀窍、套路、模板等之类的东西,更不需要背,这些只是看起来非常“实用”,实际上比鸡肋还鸡肋,正是这些泛滥的、看起来的“美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越来越害怕理科。
以我目前的经历和阅历来判断,至少一半的理科老师,自己都没有真正弄明白自己教的学科到底是什么样的、应该怎么讲才最高效、易懂,它们自己都没有品尝过这门课的“甜头”,又怎么可能让多数学生喜欢它的课呢?
当然,有的人会说每个班不都有学霸吗?实际上,大部分学霸,除了启蒙老师之外,不管由哪个老师教,成绩都不会差,换句话说:学霸的好成绩,可能跟他的任课老师没太大关系。
但现实往往是:学霸成绩好就是老师的功劳,学渣成绩差就是学生笨、学生不适合学习、学生家长不重视等等,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