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为什么叫肥皂?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9:0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3:33
脂肪物(象肥肉)进行皂化反应就是肥皂
肥皂是大众日常洗涤用品,也是我们纺织印染工业的常用助剂,了解一下肥皂的发明和生产过程,对纺织人来说既是有益的、也是很有趣的。
古代不管是东西方,最早的洗涤成分都不外乎是碳酸钠和碳酸钾。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传说在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的一个皇宫里,一个腓尼基厨师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赶快趁别人没有发现时用灶炉里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后再把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
望着自己满手的油腻,他想:这么脏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啊!他一边犹豫着一边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迹出现了:他只是轻轻地搓了几下,那满手的油腻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连原来一直难以洗掉的老污垢也随之被洗掉了。这个厨师很奇怪,就让其他的厨师也来用这种灰油试一试,结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来更加干净。于是,厨房里的佣人们就经常用油脂拌草木灰来洗手。后来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就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
当然,传说毕竟只是传说,未必完全当真。不过埃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埃及湖中,盛产天然碳酸钠,因此古埃及洗涤技术相对发达,发明肥皂也就不足为怪了。
尽管肥皂不是我国的发明,现代肥皂工业是泊来品,但‘肥皂’一词却是地地道道的国产货,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皂荚。这是一种豆科皂荚树所结荚果,含有皂甙成分,有表面活性剂样性能:起泡、去污、乳化,并且比真正的肥皂耐硬水,不含碱性,对丝毛织物无损伤。
皂荚有多种,去垢能力不同。唐初《新修本草》记载:“猪牙皂荚最下,其形曲戾薄恶,全无滋润,洗垢不去”,应选“皮薄多肉……味大浓”’者,故而后世有“肥皂”或‘“皂荚”一词以称呼质优肉厚的皂荚,意为“肉多肥厚的皂荚”。南宋末年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节中提及“肥皂团”一物,指的就是采用肥厚的皂荚经再制加工的丸团。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肥皂荚……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于皂荚也”。由此可以看出,后来我国对于现代化学油脂皂化的肥皂仅是沿用了“肥皂荚”的名称而已,化学成分却与这种皂荚和肥皂团毫不相干。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发明出确切的肥皂产品,但是却间接地使用了肥皂的化学成分。先秦科技著作《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练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清其灰而之……”。这里是说,精练丝绸,要用楝(栏)叶灰汁浸润透,然后放在光滑的容器里,再用大量的蚌壳灰水浸泡,然后让浸渍液中的丝胶等污物沉淀下来……。楝叶灰水含K2CO3,蚌壳灰为CaO,遇水生成Ca(OH)2,二者相遇可以生成皂化性能较强的KOH,而KOH再与绸缎上在织造时施加的油脂润滑剂作用,就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肥皂,从而起到渗透、乳化、洗涤的作用,达到均匀脱胶、保护丝素不过练的目的。又,元朝王祯所著《农书》记录:“每织必先以油水润苎……,经织成布,于好灰水中浸蘸熬干,……如前不计次数,惟以净白为度。”苎麻原料以油脂水浸润,以利纺纱和织布。织成的布放在含K2CO3的灰水中煮,作为润滑剂的油脂又被皂化成了肥皂,使布煮练得更加白净。油脂在整个纺织过程中一物两用,构思设计很是巧妙。
我国古代真正利用与现代肥皂成分相似的洗涤用品不是“肥皂团”而是“胰子”,而胰子又是从猪胰和澡豆演化而来的。公元五世纪北魏贾思勰在农业历史文献《齐民要术》中提及猪胰可以去垢。动物的胰脏中含有多种消化酵素,可以分解脂肪、蛋白质和淀粉,因此有去垢作用。但猪胰不便使用和保存,后来便发明了“澡豆”。唐初孙思邈的医方著作《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载了多种澡豆的制做配方:将洗净的猪胰研磨成糊,拌以大豆粉、香料,干燥而成。由于大豆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可以起到加强洗涤和乳化起泡的作用,因此较之单纯的猪胰洗涤性能有所改进。
明清时期民间对澡豆又做了改进,将猪胰、砂糖、天然碳酸钠、猪油、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并加热到40℃下压制成型,这就是“胰子”。这种胰子中的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了脂肪酸,进而被碳酸钠皂化成了真正的脂肪酸皂(现代肥皂的主要成分)。不过这种分解和皂化都是不完全的,因此产物虽然外观像现代的香皂,但成分却是含酵素的半皂化混合物,与现代肥皂和香皂不可同日而语。不过由于胰子中含酵素,在洗涤血迹、奶迹和汗迹等蛋白质污垢方面却是非常好的。
欧洲12世纪时发明了将草木灰水加生石灰加山羊油做成的粗肥皂,那是一种用类似古腓尼基人发明的油灰皂。首先把草木灰与生石灰混合制造氢氧化钾:
K2CO3+Ca(OH)2 →KOH+CaCO3↓
然后把制得的KOH与油脂混合加热皂化,制得真正意义上的肥皂:
KOH+RCOOH→RCOOK+H2O
14世纪起,西班牙和法国建起了化学制皂厂。1878年法国人N Leblanc发明了电解食盐制碱法,现代化学肥皂工业蓬勃发展。19世纪末,我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的儿子徐华封,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化学肥皂厂。
现在用的肥皂是从工厂的反应釜里熬制出来的。制皂工厂的反应釜里盛着不同比例的动物油和植物油,然后加进烧碱熬煮。油脂和氢氧化钠发生皂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皂和甘油。因为肥皂在浓的盐水中不溶解,而甘油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所以可以用加入食盐的办法把肥皂和甘油分开。因此,当熬煮一段时间后,倒进去一些食盐细粉,大锅里便浮出厚厚一层粘粘的膏状物。用刮板把它刮到肥皂模型盒里,冷却以后就结成一块块的肥皂了。药皂和一般的肥皂差不多,只是加进了一些诸如石碳酸、硼酸的消毒剂或中药成分。香皂一般是用纯度较高的椰子油和橄榄油制造,而且原料经过精练分离和活性炭脱色,并且加进了香料和着色剂,以获得各种各样宜人的香味和五颜六色的外观。
现代练漂工业中使用的工业皂,是指专用于工业生产的脂肪酸钠表面活性剂,其外观既有传统的民用方块皂的模样,也有呈半流体胶冻状的无定型态。与民用肥皂相比,它们的相同之处是主要成份都是高级脂肪酸钠,洗涤性能优良,价格比合成洗涤剂低廉。不同之处是民用肥皂是一种多成份复合产品,除了含有40%以上的脂肪酸钠之外,还加入了硅酸钠作为碱性缓冲剂、羧甲基纤维素作为污垢悬浮剂、松香作为形态固定剂;而工业皂一般就是只有纯净的脂肪酸钠盐,其余是水份。当含量高于45%时能够获得块状形态,低于40%则主要为胶冻状态。
当然皂的形态还与皂化所用的油脂种类有关,制皂的原料为各类动植物油,分为软性油脂和硬性油脂两大类。软性油脂主要是一些植物种子油,如大豆油、菜籽油、蓖麻油、棉籽油、玉米油、米糠油等。它们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如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碘值较高;硬性油脂以动物脂肪为主,如猪油、牛油、羊油(也有例外,如漆树所产漆蜡),含有较多的饱和硬脂酸和棕榈酸等成份。软性油脂制的皂凝固点低,水溶性好,易洗易漂,但难以做成固体块状。硬性油脂制做的皂凝固点高,不易溶解,坚固耐用,但难以清漂,容易在衣物上留下白色皂痕。一般民用肥皂至少采用2-3种油脂混合皂化,取长补短。而作为棉布练漂生产的煮练剂和丝绸生产的精练剂,则最好采用以含油酸和亚油酸为主的茶籽油、棉籽油、玉米油和橄榄油,能够达到快速溶解、渗透力强、易于漂清的目的。其中以橄榄油的性能最优,著名的意大利丝绸精练剂“绿皂”就是以橄榄油脂肪酸钠为主的复合工业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现代肥皂的名称是由成分毫不相干的“皂荚”演化而来的;而与肥皂成分近似的古代洗涤用品却是名称不同的“胰子”。实际上,中国第二家现代肥皂厂、1903年天津成立的“造胰公司”,就是沿用了胰子的名称。笔者童年时从南国移居北方,清晰地记得邻里老人当时仍然把肥皂习称为“胰子”、把香皂习称“香胰子”。不过这种“胰子”已非古代的“胰子”,而仅仅是老人对现代肥皂的习惯称呼罢了谢谢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7 03:34
肥皂是最古老的洗涤用品,它的由来依据古老的传说:
宋代时就出现了一种人工合成的洗涤剂,是将天然皂荚(又名皂角、悬刀、肥皂荚,通称皂角)捣碎细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宋人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小经纪」记载了南宋京都临安已经有了专门经营「肥皂团」的生意人。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录了「肥皂团」的制造方法:「肥皂荚生高山中,树高大,叶如檀及皂荚叶,五六月开花,结荚三四寸,肥厚多肉,内有黑子数颗,大如指头,不正圆,中有白仁,可食。十月采荚,煮熟捣烂,和白面及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腻润,胜於皂荚也。」。除了天然皂荚,如无患子等类的植物,也流传於民间,成为一种很好的洗涤剂。「台湾府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黄目树,即无患树。高二、三丈,实如枇杷,色黄,皮绉,用以澣衣,浆若肥皂。」,它的果皮用水搓揉后会产生泡沫,台湾人以之用来洗衣,至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由於含有*素,衣服洗久了可得小心被染黄。另相传以此搓洗头发,可常保青丝乌黑亮丽,兼具清洁与润丝的功效喔。
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腊的一个叫勒斯波斯的小岛。当地人用动物祭天,由于焚烧动物时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烬和动物脂肪混合产生了肥皂样的*物质。大雨把这些东西冲刷到当地妇女经常洗衣的河流中,她们发现因此衣服洗的更乾净。虽然从古希腊开始,就可以发现使用类似肥皂的痕迹,历史上记载有一个叫萨佛(Sappho, aponification)的女诗人,记载了这些故事。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她,就把这个过程叫作皂化,化学名称是制皂(Soap Making)。另外,西元前 3000 年 , 美索布达米亚人发现 , 植物燃烧后的灰烬类的碱性物质 , 与油混合后 , 具有去污力 , 这亦是肥皂的来源之一。不过高卢人应该是尝试去制做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们当时称香皂为「sapo」,当时的皂类是一种含有动物油脂和植物灰烬混和而成的软膏状物质。当sapo的制作手法渐渐地被传入到地中海地区时,阿拉伯人就将sapo加以改良成橄榄油及苏打制成的硬质肥皂。这时,肥皂开始被大量制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还是18世纪和19世纪的事。在18世纪末工业*工业问世后,获得了大量的价廉的碳酸钠,促使肥皂工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中期,合成化学和石油化工的发展为洗涤剂提供了廉价的化工原料,促使了合成洗涤剂的兴起,使得肥皂工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近年环保意识抬头己被忽略的手工皂才又兴起,由於手工皂有其天然特有的性能,各种组成极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会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