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23:28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50
水浒传的故事不是真的,历史上也没有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水浒传》只是一部通过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则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属于虚构的,《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扩展资料: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浒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51
水浒传的故事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
一、内容介绍:
《水浒传》连历史小说都称不上,只是一部虚构的演义小说,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是小说中的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上的确有过,但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
换言之,《水浒传》这部演义小说只是历史人物、事件的大合集。只是书写得太好了,以至于让后人以为这就是历史,而真正的历史反倒隐退了。
二、宋江是否征方腊:
宋江接受招安以后,又干了些什么事情,小说中,宋江投降后被宋朝派去*方腊了。方腊起义是与宋江起义几乎同时发生的一次农民起义,从起义规模和影响上讲都比宋江起义大得多。
关于此说,史书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如《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三朝北盟会编》《皇宋十朝纲要》以及《大宋宣和遗事》都称宋江投降后随官兵前往*方腊起义,宋江从农民起义领袖变成了*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但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中却明确地说,折可存是在征方腊胜利后才逮住宋江的,换言之,宋江没有征过方腊。同是史料,孰真孰假,史学界争论不休。由于这些史书的作者都是一流的史学家,基本上是当时人写当代史,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宋江投降、征方腊的记载不会有误,反倒是折可存墓志铭记载可能会失真。
然而,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却发现宋江征方腊一说疑点重重前述史书中虽然提到宋江灭了方腊后,被封为节度使,但没有具体的时间。此外,《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皇宋十朝纲要》等书都提到,宋江曾经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征方腊。
然而,根据《宋史》,宣和二年宋江还没有投降,又如何去征方腊?这一资料显然不准确,至于宣和三年,从《宋史》中看,也不太可能,这可以从下面两段文字中得到印证。
《宋史·徽宗本纪四》中说:“(宣和)三年(1120年)春正月……是月方腊陷婺州(浙江金华),又陷衢州……宋至道三年(1121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四月庚寅,忠州御使辛兴宗擒方腊于清溪。”
这段记载对方腊失败、宋江起义的时间、地点都记述得很清楚:1120年,方腊起义,先后攻下婺州、衢州、杭州等处,正激战中,宋江于1121年起兵犯淮阳军。到了四月,方腊起义失败。
至于宋江何时投降,上面这段中没有具体的日子,
倒是《宋史·张叔夜传》中对宋江投降的经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张叔夜在连云港南面的海州当知州的时候,宋江等人在黄河的北边起兵造反,占领了十个郡,官军不敢抗拒。
听说宋江等人将要到海州来,张叔夜派出探子打探宋江等人所走的方向。得知贼兵涌到海滨,于是组织了一支有一千人的敢死队,在城边和海边埋伏,然后派出一支尖兵去诱敌。等到宋江等人上岸作战,张叔夜派人把他的船都烧了。
宋江的义军没了退路,失去斗志。这时候伏兵乘胜攻击,宋江损失惨重,退路又被切断。在这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率众投降,接受朝廷招安。
此段记载虽然没有详说宋江具体什么时间被诱捕,但粗略推算一下,从他于宣和三年二月起兵,接着又犯京东、江北,入楚(州)、海州界,最后被诱捕,总需要一两个月时间,这样就到了四月份,此时方腊已经全军覆没了,宋江不可能参与征方腊。
《东都事略·徽宗纪》中倒是明确说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腊被擒以后的一个月,当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征方腊了。遗憾的是此书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此外,《宋史》中分明记载着生擒方腊的将军是宋代名将韩世忠,这说明平方腊战役和宋江并没有什么关系。可见,宋江征方腊的故事很可能不存在。
扩展资料
《水浒传》中塑造了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个个形象鲜明,故事生动。但是,与史书对比,其中只有三十六个人物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其余七十二个,大都是创作出来的,纯属子虚乌有。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这就是淮南地区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一百零八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这三十六个人在正史书没有客观具体的记录,大部分是根据民间传说再加工而成的,这样一算,整部小说中的人物就一分真、九分假了。
梁山泊位于山东西部,原是个很小的湖泊,后因从五代到北宋期间黄河多次缺口泛滥,它与四周的许多小湖泊汇成一片,到北宋末年便形成纵横八百里水域的大湖泊,湖中港汊交错,芦苇纵横,并有许多天然小岛,形势险要复杂。
当时许多破产农民、渔民以及一些被*通缉追捕的逃犯藏匿于此,成群结伙,靠进行一些“非法”的活动营生。有若干股势力日益增大,人数愈聚愈多,到北宋末年更掀起了多次反抗官府*、盘剥与压迫的武装斗争和农民起义。宋江起义军就是其中的一股。
宋江起义的导火线是宋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宣布将整个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为“公有”,规定百姓凡入湖捕鱼、采藕、割蒲,都要依船只大小课以重税,若有违规犯禁者,则以盗贼论处。贫苦的农民与渔民交不起重税,于是在宋江等人的领导下,铤而走险,凭借梁山泊易守难攻的地形,阻杀前来*的官兵。
最初四五年,宋江等人一直坚守在梁山泊,直至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青、齐、濮各州之间,官府也才开始注意到这支起义军的存在,并下令“(京)东、西路提刑督捕之”“招抚山东盗宋江”(见《皇宋十朝纲要》)。该起义军最终以被官府招安结束。
参考资料:
别把《水浒传》当真实的历史—人民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51
水浒传的故事不是真的。
历史上也没有一百单八将的故事,《水浒传》只是一部通过写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则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其属于虚构的,《水浒传》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水浒传》、《三国演义》这是我国流传范围最广三本书中的两本,都是关于英雄的名著。如果说三国的主题是纯粹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豪情壮志和智慧谋略的书。那么,水浒的主题就要复杂的多。
作者在书中用了大量对比反差的写法,呈现了一个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最浅显的是梁山好汉的绰号。外号拉风响亮的往往是籍籍无名之人,像小霸王周通和打虎将李忠;而实力超群、名满江湖的鲁智深和武松的绰号则是毫不起眼的花和尚和行者。
《水浒传》从始至终,作者都在赞扬宋江的忠义,却把更好的结局都留给几个通透洒脱的人:公孙胜、鲁智深、武松和李俊等人。
不得不说的是燕青,虽然是一个仆人,出身低微,见识和作为却超过大多数人。攻克方腊大营时,早已看透朝廷的他乘乱掳了两担细软;在私劝卢俊义未果后,连夜挑了一担细软走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52
1、据史家考证研究,《水浒传》部分故事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也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场面。
2、《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1、《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2、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浒传“创作基础”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08:53
据史家考证研究,在宋代徽宗宣和年间,确有宋江其人及其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不像《水浒传》所写的有108将,那些故事也多为戏剧渲染,没有那么多生动的戏剧性场面。
《水浒传》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扩展资料:
《水浒传》的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
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