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8: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8:20
初识高金书先生,是通过友人的一通电话,直呼在山东遇见一位热情、诚挚、敦厚的优秀书画家,之后心里就留下了这个大致概念,等到与高老师相识,果然友言不虚。
我平时素喜涂写几笔艺术评论小文,今日提笔写起高老师,内心实有惶恐。快捷的讯息时代,百度的头条即可见沈景春老师的那篇洋溢着对高老师深沉热爱的点评美文。这样想来,我再写高老师的书画,压力巨大呢。所幸初生牛犊不畏虎,我且凭己女性之敏感,写一个我感受中的高金书也不妨。
高先生的诗,我没有刻意去查阅诸多他发表过的篇章。然我和先生用短信写诗词互通过一些即时感受,内心很感怀,甚至有过招的快感。尤其在先生这个年纪,很多透过诗词传递过来的意境与情怀,远甚于我辈这般矫情与虚饰。像:心香一瓣万卷经,尘梦无尽几时醒?寸心已封波难起,秋风染叶总化萍。花谢去,燕无踪,方知灵台总是空,人间世事堪惆怅,雨后倚栏看彩虹。我是有相见恨晚,嫉妒崇拜的情绪产生。心想这样的豁达与释然,当需多长的磨砺与蜕变?又深蕴着何等的大智慧?
高先生的画,我看到的是在他工作室的一部分。梅兰竹菊是传统文人的挚爱,借画自品或寄情养性都是中国书画家们的一股风行。我却巧然发现先生的与众不同。虽画笔所绘依然古物古意,跃然在旁的却是现时现情,这得益于先生长年对古诗词的浸润,长短不一的短句成为整幅画面的点睛,让观者感同身受,唏嘘不已。
高金书是特殊的,年龄除给他阅历的累积之外,更不断成熟外化他的水墨命痕,在行进艺术终结的生命过程里,他竟然超越年龄之外收获到更年轻的心态,于是他的水墨变得当代而跳跃,鲜活而愉悦,牡丹在怒放中华贵,桃李在竟艳中*真,行草狂放而挚烈,隶楷清丽而严谨。你可以想象到的最蓬勃的挥毫状态,透过高金书的书画作品都窥得真知,此刻你再若有耐心捧杯清茶抑或酌杯小酒,风月就尽在眼收,而天地灵光闪过的那瞬间似乎就划在你灵魂颤栗的深处。我知道绝不能夸大任何一个纯粹的艺术家或者一种纯真的艺术形式,但承古而不泥古,内修到外化,这个形容送给高金书是够得上且还觉少些深刻的。这个倔强地操着浓郁山东口音的老艺术家,艺术追求的执着和他不变的口音紧密不分,让人惊讶的是他竟然年轻地如此儒雅风情,从他笔下流淌开的宋词新绘,让我诧舌之余还生出“占有”之心,也许某日酒至微熏,我脱口而出几句吟唱,不是出自容若,竟会是金书手笔,此生有如此修为,何其幸啊!何其美哪!
也许,正因为高金书先生到了这样一个圆融通达的年纪,他才更自由游弋在他自我的诗书画境界。我突然发现,任何更多的评述都是画蛇添足,高金书的可贵,只是因为他是高金书。他一生躬耕完善他自己,进而成就他自己,我想挪改一句意大利的谚语:看一眼高金书的作品,然后再去尽情地生活,即使生活如此面目不堪,而明天捉摸不定。我相信的高金书应该还会继续沿他认定的艺术道路真挚向前,不言放弃,直至捏得菩提,照非明镜!
吴沫
201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