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例说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种种活用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7:47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15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五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5、主语+“是(为)”+谓语。 (“安能辩我是雄雌?”)
判断句句式定义
从战国末期开始,系词“是”已经产生,这时开始就是中古汉语判断句。但是汉代用“是”构成的判断句还不是很多,结构也比较单纯,主语和表语大都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往往同时用语气词“也”煞尾。
晋宋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字句大大发展起来。唐代起,应用更加普遍,而且大都不和语气词“也”连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16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是一种常见的句型,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或判断。以下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种种活用的一些例子:
1. 用“乃”表示判断
如:“吾乃齐人也。”(我是齐国人。)
2. 用“即”表示判断
如:“彼即佳人,尔乃丑陋。”(她是个漂亮的人,你却很丑陋。)
3. 用“即非”表示判断
如:“即非圣人,勿轻之。”(如果不是圣人,就不要轻视他。)
4. 用“即是”表示判断
如:“即是吾师也。”(那就是我的老师。)
5. 用“为”表示判断
如:“非我也,兵也。”(打仗不是我的本意,而是因为战争的形势迫使我这样做的。)
6. 用“所”表示判断
如:“非我所欲也。”(这不是我想要的。)
7. 用“即是”表示判断
如:“将军即是朝廷命官。”(将军就是朝廷任命的*。)
总之,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活用很多,以上的例子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理解这些句型的用法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8 19:16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和现代汉语 不同,一般不用系词“是”,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可以加上语气词“也”加强判断句的肯定确认语气。 例如:“南冥者,天池也。”“是社稷之臣也。”
后句的“是”是句子的主语,而不是判断词。“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此”(这)。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谓语、定语等。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 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 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 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 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 主语,谓语。(“兵,凶器。”)
在判断句的主谓语之间还经常出现副词充当状语。例如,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否定判断例如:“身非草木”;“是非君子之言也”。这里的“非”虽然可以译作“不是”,但它的词性为副词,而不是系词。
又如用语气副词“则”、“即”、“诚”、“乃”等加强判断语气,用范围副词“皆”表示判断的范围等,也是判断句常见的情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吾乃梁人也。”
“是皆秦之罪也。”
有个别带动词“为”的句子也表判断,如:“余为伯儵”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
1、 表示类属关系。 “滕,小国也。”
2、 表示等同关系。 “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3、 表示比喻。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4、 表示主语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 “夫战,勇气也。”“曹公,豺虎也。”
5、 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省略句
成分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 "、"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