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20:31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2:15
锅盔,又叫锅魁、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及甘肃省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
锅盔是陕西八大怪之一。人称“睁眼锅盔像锅盖”,即象头盔状,顾名思义又叫锅盔。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
相传武周(唐武则天)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钜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锅盔在陕西是一种直径20厘米至50厘米左右的厚烤饼,烤熟后从边缘切开,可夹各种食物,最典型的是夹油泼辣子或辣椒酱。
锅盔是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的民间小吃,尤其在陕甘宁青地区流传已久。由源于外婆送给外孙贺弥月而赠的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的食品。 人常说,“乾县有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茶酥。”
汝州的锅盔是深受大众喜爱的面食,张庄、广育路南口、西关、东关都有很好的摊点。
锅盔的特点是用油和面,文火炕制,中空、外酥、里起层、边厚、吸汁,不漏汤。锅盔夹猪头肉是汝州小吃的绝配:将猪头肉大刀切块,夹入刚出锅的锅盔里,热腾腾的面香将肉香烘托到了极致,而肥肉的油腻又被锅盔吸纳化为无形,又香、又酥、又软,吃起来非常过瘾。
变体
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包括荆州,河南,四川和陕西。
1、陕西风格
在陕西,一个果核呈圆形,直径约一英尺长,厚度约一英寸,重约2.5千克。传统上,它是由外婆在她一个月大的时候送给孙子的礼物。它们与biang biang面条一起被认为是“关中八怪”之一。
2、荆州风情
这种风格是将面团(面粉,水,酵母,糖)装满馅料(鸡肉,牛肉,蔬菜)的方法,然后将其放入圆柱形的木炭烤箱中。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锅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1 03:33
锅盔(英文:guokui),又叫锅魁、干馍,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以及甘肃省地区城乡居民喜食的地方传统风味面食小吃。
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
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礼品,后发展成为风味方便食品。
料取麦面精粉,压秆和面,浅锅慢火烘烤。
省外人编成的顺口溜“陕西十大怪”中,有一怪为“烙馍像锅盖”,指的就是锅盔。关中较为著名的有乾州锅盔、泾阳锅盔.武功县锅盔、长武县锅盔、岐山县锅盔,扶风县锅盔,凤翔县锅盔,西和锅盔。
锅盔的传说:
相传,唐朝时高宗皇帝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最初选取中乾县东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而改选在乾县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
梁山风景优美,是当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游览之所,位于京都长安西北80公里,在"八卦"中属于乾位,故将陵墓称为乾陵。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
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生性聪明,勤劳朴实,很受乡邻的称赞。
谁料后来父亲因病卧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来还要给父亲烧菜做饭,天长日久这样干,便练就了一手做饭的烹调技艺。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替父亲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饭食往往不能按时吃,困苦不堪。
有一天,他肚子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边挖了一个土窝窝,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放在盔内,在盔下烧着柴禾,过了一会儿,他从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起酥,闻起香,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馍。
相传武周(唐武则天)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钜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故取名锅盔。
从此后,筑陵工地上香气弥漫,总监尝到这种香味异常的馍后,感觉不错,忙派专人送到京城长安。因此馍不同一般,后来唐王朝每年就要乾县进贡锅盔馍。这种烙馍的方法,逐渐流传到民间。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也越业越好,样式也有许多种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乾陵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旅游者,他们总爱吃乾县的特产--锅盔馍,临走时还要带上几个,回去送给亲朋好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关中锅盔;百度百科-锅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