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23:2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11:53
最先知道“侠”这个词是小时候看《神雕侠侣》,后来TVB的武侠剧逐渐看得多了,豪情侠骨的萧峰,忠厚磊落的郭靖,洒脱不羁的令狐冲,坚毅果决的铁中棠都成了我心中“侠”的代表,再后来知道了李白的《侠客行》,才觉得这首诗是最能揭示侠客精神和侠士文化的。
(一)燕赵之地的侠士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盛唐之时经济繁荣,商业兴旺,中原之地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联系紧密,不仅军中儿郎渴望去边关建功立业;就连读书人也希望仗剑行天下,这种社会风气促发了游侠之风的盛行,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这种豪气在当时不会被认为狂妄放肆,而是会受到主流社会的赞誉的。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仁人壮士,一出门就能看见头戴缨盔,腰佩吴钩,身骑骏马的游侠儿如同流星般在你眼前呼啸而过。他们扶危济困,锄弱扶强,十步就可斩杀一人,血迹还没有干,身迹早已隐入了高山深谷,不见踪影。做了行侠仗义的事,连个名儿也不愿意留下,这些淡泊名利,快意恩仇的人说的正是燕赵的侠士啊。
(二)仗义每多屠狗辈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没有风雪就想象不到戍地的金戈声,没有月亮就体会不到对故乡的思念,没有刀剑就感受不到侠者的热血,没有美酒就理解不了壮士的磅礴气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男儿行走天下左手提剑,右手握樽方能不辜负这大好年华。
想当年七十多岁的智者侯赢依靠看守大梁城门落魄度日,混迹市井的猛士朱亥凭借宰杀牲畜维持生计,只因为曾经受到魏国公子信陵君的礼遇,三杯热酒下肚,便慨然许诺,愿意为了知己赴汤蹈火。
秦国围攻赵国,魏与赵唇齿相依,恰逢信陵君无计可施,准备带上食客奔赴赵国飞蛾扑火时,侯赢献上了窃符救赵的计策。当如姬窃得虎符,朱亥拔出铁椎击碎晋鄙的头颅,魏赵同仇敌忾,邯郸之围得以解除的时候,侯赢自觉偿还了信陵君的情意,却对魏王不忠,于是用手中剑自刎而死。
朱亥挥椎砸死晋国上将,这样的壮举震动了整个邯郸城;侯赢殒身不恤,只为了用国士的方法报答国士的待遇,他们的壮举使得“诸侯皆不敢加兵谋魏数十余年”,至今还在大梁城中传为美谈。
(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这些重然诺,尚义气的豪侠之士,纵然死了也侠骨留香,因为他们曾经是当世英豪,受人敬慕。做人就要像他们一样,传名百代,为人称颂。怎能像汉代的扬雄那样,穷首皓经,老死窗下呢?
梦里的号角遍地响彻,英雄陌路,侠骨柔肠,百转千回。雁门关前,当萧峰因身世之谜陷于两国争斗时,既不能看着族人侵袭自己成长的父母之邦,又不能愧对重用自己的耶律洪,只好用一腔热血来解这无解的死结。天所弃,地所殛,葬于无地无天处;胡不容,汉不解,抛此非胡非汉身。
君自仗剑,妾自扶琴,沉浮随君三千场。襄阳城头,当郭靖看着城外绵延不绝的死尸,满地狼藉的断剑残旗时,他知道自己坚守了大半生的襄阳古城恐怕抵挡不住如狼似虎的蒙古兵了,只能重铸玄铁,一剑藏兵法,一刀匿武功,以待后来的侠士兴复中原。满目苍夷山河泪,念苍生;精忠报国凭肝胆,昭日月。
后记:侠客之道,是传统文化中从远古就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是为了挑战世间不平事而存在,那些一言不合就杀人盈野的不能算作侠,那些潜遁江湖不问世事的也不能算作侠。侠是出世的,或能扶危济困,锄强扶弱;或能为国为民,不计生死。当人们的吃饭穿衣、举手投足都要符合各种规范时,侠的生存土壤就已消失殆尽,只剩下了荧屏上江湖小儿女的爱恨痴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