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8 20: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16 22:01
秋天,一列火车在北方的田野上奔驰,复员军人丁德明回到了家乡——山东沂蒙山。沂蒙山区的农业社合作化以后,年年增产,社员生活日益改善,可是,自古以来,这个山区就是吃了没水的亏。县委指示,山区跃进的第一关,就是要解决水的问题。
丁德明参加了青年突击队,当社里讨论生产指标的时候,青年突击队提出打井灌溉,提高产量。老社长虽然忠心耿耿爱党爱社,可是他过分谨慎小心,缺乏大胆独创的精神,反对打井。
丁德明却积极支持青年们的建议,并把复员费拿出来作为打井费用,老社长只好同意打一口井试试看。青年突击队在队长刘玉贞的率领和丁德明、石磙的带动下,苦战了一个月,搬开了层层石板,挖下了三丈多深,发现了湿润的泥沙,鼓舞了人们的干劲,他们不倦地开掘着,终于掀开了一块巨大的石板,水冒出来了,第一口井打成了。
通过打井的事件,许多群众受到了教育,老社长决定组织全社的劳动力进行打井。丁德明却另有打算,他觉得打井太慢太费劲了,得打多少井才能把全社的地都浇上水呢?便在党小组会上提出了一个更快更好更省力但又非常艰巨的办法:把沂蒙山下躺着的那条长年有水的大沂河引到山上来。这样,山上可以种水稻,还可以修上水利发电站,把山区变成江南,迅速根本改变山区的面貌。
这个打破常规的建议,遭到保守思想的阻碍,老社长也认为这是胡闹蛮干,可是大伙是积极赞同的,县委王*更是大力支持。他仔细研究和扩大了丁德明的工程图,派了工程技术员去测量设计,并发动了许多社的力量一同投入开山修渠的战斗。
沂蒙山上,到处飘扬着红旗。丁德明和石磙带头爬上最险峭的岩顶进行爆破,从此,爆炸声此起彼伏,人们发挥了无穷智慧和干劲,遇到山劈山,遇到涧搭渡槽,一夜间运输实行了车子化,大大加速了修渠工程。
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使高山低头,河水上山,在春耕前修成了水力发电站。
在这一场战斗中,不但改变了自然的面貌,又推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断前进。
丁德明的未婚妻本来要到城里去读书,现在也看到了农村的美丽远景,坚决留下来建设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