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杜甫的认识和评价2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1:2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2:23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而衰的命运般崎岖多舛。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怀,令后世更为敬重,尊为「诗圣」。
成长於大唐盛世的杜甫,年少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诗中不时显出自己雄心壮志,如在早期作品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便可见其以圣人之志来要求自己。可惜,时代却不允许他一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杜甫来到长安,愿一展鸿鹄之志却多次谋官不就,这一待就是十年。天宝五年到十四年间,他看透官吏*,也深尝了民间百姓疾苦,写下著名的〈丽人行〉来讽刺权贵的奢靡,以及描述连年征战悲苦景象的〈兵车行〉。从个人的悲惨际遇推及百姓的痛苦,同时殷切忧虑国家前途。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现实景象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中反映无遗。
杜甫走过了艰辛的日子,以「天地一沙鸥」作为自己飘摇一生的注脚。虽然於当世不得志,但诗歌集大成的艺术成就不仅树立了许多典范,写实的风格更影响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和宋朝的古文运动。而杜甫悲天悯人的夙昔典型依旧长存於世,深深影响著后代的文人,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皆从杜诗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写出了伟大的诗句,更以生命为历史谱出不朽的乐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2:24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写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就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