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01:27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50
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劳动的意义,贵在让人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
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行为方式的变换与思维方式的变换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经验和能力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扩展耗散结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社会关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来形成信息,通过价值判断与价值评价来选择信息,并通过科学与技术等方式来贮存和传播信息。
第三方面,劳动促进了手与脚的分工,使人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劳动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加速了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机体的进化,加速了信息的积累与处理。
而且任何劳动都具有能动性和受动性。能动性是指人们按照自身对自然界的规律性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受动性是指不论人们是否认识这些规律人们总是受这些规律支配、不得不按照这些规律进行活动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过程同时并存,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专家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动的一面取得的成果叫做“自由自在的劳动”,并赋予其作为美的本质规定。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51
全面完整地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内涵,分析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现代形态才能明辨当今关于劳动价值论理论纷争中的正误,僵化地削足适履式地对待劳动价值论,只会歪曲或否定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当代现实的经济生活也没有超出劳动价值论的范畴,因而它在当今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必然要求“以人为本”。劳动价值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出发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社会,劳动创造了文明;透过纷繁复杂的商品现象,只有人类劳动才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不仅价值与剩余价值而且资本的最终源泉也只能是结于劳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动因;到了更高的社会阶段,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通过劳动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才会真正实现。劳动虽不是社会财富的惟一源泉,但无疑是人类社会走向更高程度文明真正的原动力,人对社会的贡献说到底是通过劳动实现的,因而劳动与从事劳动的人是最可贵最值得尊重的。劳动价值论与唯物史观的历史的人民主体性原理是内在统一的,历史的人民主体性完整的表述应是历史的劳动人民主体性。历史发展与社会形态变革的根本动力不能归结于精神的力量,也不应到哲学意识形态领域中去寻找,而只能归结于物质力量与掌握这种力量的人,正是那种从事物质生产的、感性活动过程中的人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实现社会变革与自我解放的主体力量。坚持劳动价值论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是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通过劳动创造了历史。以人为本,即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这是由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只有最广泛的人民利益得到更好的维护、实现与发展,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才能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与首创精神,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才能充分涌流,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今天提倡科学发展观,但是发展本身并不具有终极意义,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而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才会有真正的发展,只有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才有其现实的意义。其次,科学全面地认识劳动价值论及其现代形态,才能澄清观念,消除误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现代劳动在形态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脑力劳动、精神劳动、科技劳动、管理劳动、服务劳动等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传统意义上的体力劳动而在社会生产中占有决定性作用。从事各种现代劳动的劳动者各自形成了较为独立的阶层,相应地,他们与其他劳动者阶层在利益上也有了一定的差别,尽管各部门的劳动者在市场经济中都在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贡献,但是收入的分化与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收入拉开一定的差距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否则就回到了平均主义的窠臼,但是收入的过度分化也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风险,影响社会和谐。新时期存在诸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都能在经济与利益上找到根源,因而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论及其同代形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诚然,导致现实生活中各劳动阶层收入分化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同质的劳动创造不同量的价值取得不等量的劳动报酬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现代劳动形态下,有些劳动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风险性不能简单地套用马克思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对劳动所作的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分法,复杂劳动有可能不只是倍加的简单劳动而是幂加的简单劳动,有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创新也不能机械地简约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因而一定程度的劳动收入分配差距是合理的,人为地削平收入差距不是进步而是一种倒退。由于劳动创造价值不同而带来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不仅不是分配不公,反而是分配公平的表现。只有在坚持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分清导致收入分化的具体原因,适度调节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惟其才能消除误解,化解矛盾,合谐社会各劳动者阶层的关系。最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在新时期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方向标。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自由人的联合,向这一目标过渡的所有历史时期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根本的区别不是物质形态上的,而是在本质上着眼于人的解放,为最终实现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准备一切物质上、精神上的基础。按照劳动价值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本质上可以归结于劳动者的解放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因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要求的消灭阶级、消除剥削与两极分化、最终实现*还不具有现实的生产力基础。所以在现实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配还只是主要分配方式而不可能是唯一方式,资本等生产要素仍然具有参与分配的现实必然性。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并不证明它们能创造价值,也没有违背劳动价值论,相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只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为进一步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标。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2:51
当人处于较低需求层次时,劳动是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为了活下去。当处于中等需求层次时,活着己不是问题,劳动是为了活得更舒服。当处于较高需求层次时,劳动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能力,获得尊重,自我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