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13:21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9 14:25
红外光谱的原理如下:
红外光谱是分子能选择性吸收某些波长的红外线,而引起分子中振动能级和转动能级的跃迁,检测红外线被吸收的情况可得到物质的红外吸收光谱,又称分子振动光谱或振转光谱。
所以,用红外光照射有机物分子时,分子中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可发生振动吸收,不同的化学键或官能团吸收频率不同,在红外光谱上将处于不同位置,从而可获得分子中含有何种化学键或官能团的信息。
拓展知识: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转)动能级,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
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将分子吸收红外光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就得到红外光谱图。红外光谱图通常用波长(λ)或波数(σ)为横坐标,表示吸收峰的位置,用透光率(T%)或者吸光度(A)为纵坐标,表示吸收强度。
当外界电磁波照射分子时,如照射的电磁波的能量与分子的两能级差相等,该频率的电磁波就被该分子吸收,从而引起分子对应能级的跃迁,宏观表现为透射光强度变小。电磁波能量与分子两能级差相等为物质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必须满足条件之一,这决定了吸收峰出现的位置。
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第二个条件是红外光与分子之间有偶合作用,为了满足这个条件,分子振动时其偶极矩必须发生变化。这实际上保证了红外光的能量能传递给分子,这种能量的传递是通过分子振动偶极矩的变化来实现的。
并非所有的振动都会产生红外吸收,只有偶极矩发生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可观测的红外吸收,这种振动称为红外活性振动;偶极矩等于零的分子振动不能产生红外吸收,称为红外非活性振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9 14:26
红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光线,在1800年被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红外辐射本质是一种电磁辐射,在物理学上定义波长在0.75~1000μm的电磁波。红外辐射的波长介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其短波与可见光波段的红光相邻,长波段与微波相接。
根据红外辐射的产生机理、红外辐射的应用和发展情况并结合考虑了红外辐射在地球大气层中的传输特性,进一步将0.75~1000μm的红外辐射划分为四个波段:
(1)近红外或短波红外,波长范围为0.75~3μm;
(2)中红外或中波红外,波长范围为3~6μm;
(3)远红外或长波红外,波长范围为6~15μm;
(4)极远红外,波长范围为15~1000μm。
红外辐射虽然不能直接被人眼感知,但它却是自然界中最广泛存在的辐射之一。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的物体都会源源不断的向外辐射包括红外辐射在内的全谱段辐射信号,辐射能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材料的特性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能量越大。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9 14:26
红外光谱原理介绍如下:
当一束具有连续波长的红外光通过物质,物质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或转动频率和红外光的频率一样时,分子就吸收能量由原来的基态振(转)动能级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振动能级。
分子吸收红外辐射后发生振动和转动能级的跃迁,该处波长的光就被物质吸收。所以,红外光谱法实质上是一种根据分子内部原子间的相对振动和分子转动等信息来确定物质分子结构和鉴别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红外光谱的优缺点:
红外吸收谱带的波数位置、强度、峰形等特征反映了样品的多种信息,可用来鉴定未知物的分子结构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分子组成或其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因此可用于定量分析和纯度的鉴定。
对于高分子而言,能获得共聚物的序列结构、支化度、结晶度、立构规整度、分子间相互作用等信息。因此,红外光谱法不仅与其它许多分析方法一样,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
红外光谱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对分子结构进行高效、快速的分析,并且分析不会对样品造成破坏。其缺点在于模型转移问题尚未很好解决,近红外对于样品数量比较少的分析也不适用,因为建模成本很高,样品数量少,测试费用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