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16: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16:09
从严格意义上讲,本区裂谷期拉张伸展形成十屋、德惠等断陷,就是一个宏观尺度上的强烈负反转。关于断陷特征已在前面作了深刻描述,下面仅就断陷形成后的反转期次与构造样式进行分析。通过40余条地震剖面观察,确认本区断陷形成后主要经历了如下两期正反转:
(一)裂谷期末正反转
表5—1 松辽盆地反转构造样式分类表
(据陈昭年,1994修改)
登娄库组沉积期末,松辽盆地发生了一期较强的构造运动,导致本区裂谷发育阶段结束,地层抬升遭剥蚀,且挤压形成一些低—中等强度的正反转构造,大致分为两类:
1.断陷层序中断层下正上逆型:在北西-南东向挤压作用下,先存正断层性质逆转,上盘地层形成压缩型背斜。西丁家构造即是此期反转形成的。从图5—6可以看出:登娄库组及以下地层是断陷型沉积,由断层附近向东迅速减薄。登娄库组沉积期末,正断层反转为逆断层,但因反转强度不大而呈现下正上逆特征,上盘地层缩短形成断展背斜。T3界面呈强振幅,下伏相位向上与其斜交,呈显著削顶现象。上覆泉头组底部由东翼向背斜顶部超覆,整个泉头组由构造顶部向东翼迅速加厚,与断陷层序变化趋势正好相反。
图5—6 西丁家构造和后五家户构造地震剖面图(SN650)(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
2.断陷层序反转背斜型:此类正反转往往发生于断陷缓坡带,先存正断层规模小,对断陷沉积控制作用较弱,反转时不再活动,只是地层褶皱形成背斜。农安构造就是此类正反转构造(图5—7):宏观上看,构造处于断陷斜坡上,T3界而以下地层向东沿斜坡抬升方向减薄,两条正断层是裂谷期断层,对沉积仅起较弱控制作用,造成地层局部加厚。泉头组沉积前,构造反转,地层上升遭剥蚀,T3界面为一不整合界面上覆泉头组(T3—T2层)超覆其上,且具有构造顶部厚翼部薄的特点。先存两条正断层在反转期未曾活动。
图5—7 农安构造地震剖面图(755线)(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
(二)坳陷期末正反转构造
晚白垩世嫩江组沉积期末—早第三纪,区内大规模构造反转,形成了大量的正反转构造,主要的样式有:
1.断陷和坳陷层序反转背斜型:这种类型之基本特征如表5—1所述:下部有断陷,反转期先存正断层不再活动,断陷层序没有明显变形,而坳陷层序产生背斜,此背斜位于断陷正上方,可有所偏移。如图5—8,T5—T3为受正断层①控制的断陷层序,T3以上为坳陷层序,嫩江组沉积期末T5—T3地层褶皱变形不强烈,4条断层几乎均未活动,未发生性质转变,地层以断层①为中心有一定抬升,最大变形的是T3以上层序,形成一宽缓背斜,背斜轴部位于断层①正上方。
图5—8 751.5线地震剖面(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
2.断陷层序中断层下正上逆型:最明显是桑树台断裂(图5—9),在裂谷期它是巨大的控凹正断裂,断距达7km以上,其上盘是十屋断陷,断陷层序巨厚。在泉头组—嫩江组沉积期间,桑树台断裂基本上停止活动,沉积了一套横向稳定的坳陷层序。嫩江组沉积末,构造正反转,桑树台断裂逆向活动,形成下正上逆型断层,上盘地层逆冲抬升形成断展背斜。T1界面为嫩江组遭剥蚀后残存顶面,上覆地层则明显超覆其上。
图5—9 桑树台断裂地震剖面图(646线)(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
3.坳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如图5—10所示,四道岗构造位于十屋断陷与德惠断陷之间传递带上,裂谷期末接受沉积,直到坳陷期才在基底T5之上发育坳陷层序,横向厚度稳定。嫩江组沉积期末,构造反转,形成两条逆断层,基底和坳陷层序一起在挤压作用下形成背斜。
图5—10 685线地震剖面(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
4.断陷层序中断层上下皆逆型:此类反转构造一般位于断陷缓坡区,裂谷期正断层断距不大,在反转过程中,由于强烈挤压,断层反转逆冲量大于裂谷期正断距,整个断层表现为逆断层,且上部逆断距大,往下变小。褶皱强度大,断陷层序和坳陷层序均反转形成背斜。图5—11所揭示的双龙构造即为此类反转构造。断层①裂谷期正断距小,反转后,整个断层表现为逆断层,且T2、T3界面断距大于T4、
和T5界面。断陷层序和坳陷层序均反转形成背斜,顶部遭剥蚀,T2以上地层残存较薄。
图5—11 690线地震剖面(反射界面意义同图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