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文字这个样——读读木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0 09:1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17:46
没有走近木心之前,我不知道文字可以氤氲到这个程度。
中文系出身,但是大学四年,我从来不曾认识过木心。木心,一直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被人知晓。
了解木心,是从木心的诗,开始的。
他是一个耽溺于传统,对传统神伤,而真正用美的方式表现传统的诗人。
他写《从前慢》:
脚步匆匆,我们忙着果腹,谁会留意那豆浆小店的热气;脚步匆匆,我们挤向人流,谁会想到长街也曾寂寂。
时光匆匆,爱情匆匆,我们还来不及回味上一个爱人的余温,却忙着去恋下一个陌生人。
我们走了很多路,爱了很多人。我们码了很多字,我们忆了许久旧,却都不抵这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这样的文字是时光磨洗的,是情感涌动的。是含蓄的嘲,是深情的念。
木心对于传统爱得深沉,源于他从传统文学、文化汲取过丰厚的养分。读他的现代诗,有《诗经》的倩影,有宋词的风韵。他的诗雅,雅得让人如入盛唐幻境。哪怕写到私密的情欲,写到肉体的部分,他也雅得清新。
带着*气息的“嘴唇”“胸脯”“大腿”,被他雕琢,竟像是原野的低洼,山岭的沟谷,那样雅不淫,思无邪。在木心的诗中,还可以发现很多古雅的词、古诗的章法、文言的修辞格,“纤月”“隳”"诸物诚悫""雍雍穆穆", 古时的流水在他的诗中不经意地流淌,古时的月亮在他的文字里静静地照亮。
他古典文学的修养,源于他的家庭,源于他儿时的读书生活。木心是乌镇人。出生于1927年。木心的童年在乌镇度过,虽然乌镇在战火中风雨飘摇,但是大家庭似乎没有受太多的影响。他自己说,“我们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他的童年就是读书,读孔孟、读诗词,也读外国翻译小说。看画,看山水,看水墨,也看西洋油画。
木心从古典中走来,又从古典中走出,去到了更广大的世界。他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少年时期便向往丰富的人生经历,于是他背起了行囊。把人生真正变成了异乡的旅途。
他的诗经常游走于中西,一会是佐治亚州小镇,一会是乌镇的街道;一会是哥本哈根,一会又是乌镇的火车站;一会是丹麦,一会是嘉峪关。
他的诗中既有汉唐明月,也有欧风美雨。二者的衔接是那样自然、和谐,你绝不会感到突兀或是隔膜。 他对古今中外的游刃有余的秘密不在他的文字里,而在他的眼睛里,在他的脚下。
我喜欢他古朴清新的文字中弥漫的情绪,尤其是爱情的情绪。那情绪惹得人没来由地怅惘,没来由地枉然,又没来由地沉迷。
他写《木屋》:
木心,确实是文字的“雕刻家”,爱人的离去,爱情的丢失,像是断了线的珠子,是断了句的词语。哽咽在喉的痛,看到别处,都是凌乱。于是,离殇只残存成几个孤单的意象,几个深沉的动作,让人回味不已,哀痛不已。
这样的一个木心,真的需要被更多的人了解吗?“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兰花高洁,清香远播。木心就是那朵兰花,他是那样芳香耀眼,读者采与不采对他又有什么伤害呢?
正像木心晚年回归乌镇一样,他拒绝一切的人和事,他只想坚守自己的木质兰心。或许,他是真的不愿被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