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01:5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55
其实自保真没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困难,朱元璋对功臣也远不象传言的那么严酷。
看朱元璋主要功臣死亡日期及原因,明朝建立之前去世的不算,追赠爵位的也不算:洪武二年 鄂国公常遇春病卒 洪武四年 广德侯华高病卒洪武五年 宣宁侯曹良臣战死洪武七年 淮安侯华云龙病卒洪武八年 德庆侯廖永忠赐死洪武十年 卫国公邓愈病卒洪武十一年 临江侯陈德病卒 东平侯韩政病卒洪武十二年 济宁侯顾时病卒 靖海侯吴祯病卒洪武十三年 永嘉侯朱亮祖鞭死洪武十四年 江阴侯吴良病卒洪武十五年 营阳侯杨景病卒 汝南侯梅思祖病卒 宣德侯金朝兴病卒洪武十六年 安陆侯吴复病卒洪武十七年 曹国公李文忠病卒 巩昌侯郭兴病卒洪武十八年 魏国公徐达病卒洪武十九年 六安侯王志病卒洪武二十年 郑国公常茂流放 永城侯薛显病卒洪武二十一年 安庆侯仇成病卒 海西侯纳哈出卒洪武二十二年 南安侯俞通源病卒洪武二十三年 韩国公李善长坐胡党死 延安侯唐胜宗 吉安侯陆仲亨 荥阳侯郑遇春 平凉侯费聚 南雄侯赵庸 临川侯胡美 宜春侯黄彬 河南侯陆聚等坐胡党诛 雄武侯周武病卒 航海侯张赫病卒洪武二十五年 黔国公沐英病卒 江夏侯周德兴罪诛 靖宁侯叶升坐胡党诛 洪武二十六年 凉国公蓝玉 开国公常升被诛 会宁侯张温 鹤庆侯张翼 普定侯陈桓 景川侯曹震 舳舻侯朱寿 怀远侯曹兴 全宁侯孙恪 沈阳侯察罕 西凉侯濮兴 宜宁侯曹泰 支平侯韩勋 徽先伯桑敬 东莞伯何荣等坐蓝玉案诛洪武二十七年 颖国公傅友德赐死 定远侯王弼 永平侯谢成坐蓝玉案诛洪武二十八年 宋国公冯胜赐死 信国公汤和病卒 崇山侯李新以罪诛洪武三十年 凤翔侯张龙病卒可以明显看出,在洪武二十三年前,朱元璋对功臣很少下手,仅有个别案例,明朝第一功臣徐达就是在此期间善终的。
大规模杀功臣有两个关键时间点,一是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曾支持胡惟庸谋反暴露后有一次大规模诛杀,但这仍属就事论事,功臣主体未被动摇。真正对功臣的全面大清洗发生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的四年间,占明朝被诛杀功臣的三分之二。因为朱标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太过年轻且无*威望和手腕,原本朱元璋培植起来作为朱标掌控下*势力核心的蓝、常系功臣,现在反成了皇太孙最大的*威胁(朱允炆并非与蓝常有血缘关系的太子妃常氏所出)。显然大杀功臣绝非朱元璋原本的打算,而是朱标去世这一突发状况导致的*失衡,迫使朱元璋必须紧急处置,而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只能以大开杀戒的方式来尽快解决最大*隐患。在消灭蓝、常一系功臣后,与其它藩王有姻亲关系的功臣存在同样会造成*失衡,所以也必须一并铲除。后知后觉的说,在朱标死前,只要不严重违法或参与小*集团,表现的谨慎谦恭些,自保问题不大。但如果到朱标死时还活着,除非成了废人,估计谁也无法自保。朱标之死,坑死一大票功臣。加列几个重要的功臣与藩王姻亲关系:鄂国公常遇春之女为太子朱标正妃,生早逝的嫡长子朱雄英,及小于朱允炆的嫡次子朱允熥。所以蓝、常一系功臣如果不铲除,基本可以肯定朱元璋去世后会马上反朱允炆而拥立朱允熥。至于问为何不立朱允熥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朱允炆之母吕氏已经扶正,朱允炆也成为嫡子,又是年长,立朱允熥会引发严重的宗法继承权问题。而且朱允熥更加年轻,如果立他而保留蓝、常系功臣,则朝政会彻底落入外戚功臣之手,这是朱元璋绝不会容忍的。凉国公蓝玉是常遇春妻弟,女为朱元璋十一子蜀王朱椿王妃,而蜀王在蓝玉被处死时被朱元璋招到南京“入朝谢恩”,颇有不可说的意味。卫国公邓愈女为朱元璋二子秦王朱樉次妃,秦王正妃则是扩廓帖木儿的妹妹,也就是倚天中赵敏的原型。由于秦王是个奇葩,非常被朱元璋厌恶,两个妃子也都被坑的很惨。永平侯谢成女为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棡王妃,颖国公傅友德之女为晋王世子妃。由于秦王失宠,晋王成为朱元璋最倚重的藩王。在处置蓝玉案时,大部分在外蓝党功臣是由晋王抓捕或监控送至南京的。晋王年长于燕王而又与朱标同母,有能力且手握重兵,晋燕相互牵制是朱元璋晚年对塞王的主要方针,可以说如不是晋王早逝,后来朱棣毫无机会。魏国公徐达长女为四子燕王朱棣王妃,次女为十三子代王朱桂王妃,幼女为二十二子安王朱楹王妃。宋国公冯胜女为五子周王朱橚王妃。定远侯王弼女为六子楚王朱桢王妃。颖国公傅友德和宋国公冯胜并没被牵扯进蓝玉案却被赐死,显然是因其联姻的藩王位居最强皇位竞争力之列,所以哪怕是与朱元璋交情最好的徐达,如果活到洪武二十五年后也恐难幸免。当朱元璋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那一刻,也决定了相关功臣都只有死路一条。
总而言之,朱元璋杀功臣绝非是某些人所谓因出身导致自卑而成为*杀人狂,其决策恰恰完全是冷静的以*理性为准则,绝不感情用事,这才是朱元璋真正的可畏之处。++++++++++++++++++++++++++++++++++++++++++++再补充一点: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同样不是感情用事,不是因为偏爱朱标或朱允炆,而是当时*权衡下的最优选择。中国皇位的有序传承依靠的是宗法,宗法本就规定皇位继承必须出自朱标一系,前面说到朱允炆已经是嫡长孙身份,立朱允炆其实是没有选择余地的。而在嫡长支已经有后代的情况下让其它皇子继承皇位,将置嫡长支于何地?更何况当时排朱元璋第二个儿子的秦王还在,而秦王又是被朱元璋深恶痛绝的不成器,绝不可能在考虑之中,必然被排除在外。那就只能由排第三的晋王顶上了,可连续排除多个更有继承权的顺位继承人,皇位继承还有章法吗?这等于承认皇族人人有权争当皇帝,完全是再搞一出八王之乱的节奏,朱元璋何许人也,岂能干出这种蠢事。虽然最后朱允炆还是没保住皇位,但这个锅实在不能由朱元璋背。毕竟朱棣以在外藩王(还是被严密监控,随时准备逮捕的情况下)起兵夺位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朱元璋可预想不到自己身后会破这个记录。外藩造反难以成功的原因很多:首先外藩实力肯定无法与*匹敌;其次藩王造反意味着*当下秩序,对立面太大;最后是藩王本身已经坐享荣华,其造反的动力与所面临的风险不成正比。但朱允炆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把这几大障碍全部排除了。。。朱棣瞻前顾后难下决心,朱允炆就雷厉风行接连废杀五王,矛头直指朱棣,*到朱棣装疯卖傻都不放过,成功的做到断了活路,让朱棣只能拼死一搏。如果仅是不留余地*反朱棣,虽心黑手狠还不算致命性失误,关键是朱允炆给自己树了太多对立面。按说要搞削藩这样的大新闻,是不是该专心一点,解决完头等大事再搞三搞四?可朱允炆非要多管齐下,才即位就大改朱元璋定立的制度,特别是改变朱元璋右武的*,急剧提高文人官僚的地位,结果朱允炆成了*者,而朱棣反成了维稳先锋,*上攻守易势。朱棣得以用恢复祖制的口号笼络人心,因此在靖难中,地方武臣势力普遍是持坐壁上观的中立姿态,加上朱棣主角光环太刺眼,这才成就了一番逆袭传奇。如果说这是朱元璋没给朱允炆留功臣的结果,请问一个全方位作死的人可能靠最后一根稻草就翻盘?更何况那些功臣谁与朱允炆同心?恐怕没等朱棣靖难,功臣们先就下手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55
赶快退休交出兵权不参与朝政一有什么国家大事先问明太祖不和权贵交往装疯卖傻不让子孙当官以免若乱子纵情声色皇帝从来不怕大臣享乐,只怕比皇帝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