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宛诗》崇祯为臣亡国临终呐喊他真的不为亡国负责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00: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8-27 13:22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临终前写下了一句著名的遗言:“臣卑下,天罪,群臣误我。”。
很明显,亡国之君把亡国的责任推到大臣头上,崇祯重要大臣前后从洪承畴叛逃到吴三桂,似乎印证了崇祯对大臣们的指责。
崇祯和陈,谁来灭谁?
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对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大臣们,确实戏弄过崇祯,比如兵部尚书、太保洪承畴等。他们都秘密投敌,但崇祯皇帝认为他死得很英勇,于是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还没结束,洪承畴叛逃的消息就被证实了,让*很尴尬!
但是,如果把大臣的作用夸大到“征服”的程度,对大臣是极不公平的。事实上,自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宰相之后,皇帝的*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在制度上还是行政上,大臣们都无法与空帝对抗。所以从根本上分析,不言而喻,崇祯和他的大臣们,首先是谁能灭谁。
危在旦夕,谁能支持皇帝?只能靠同一个战壕的人。另一方面,崇祯将朝廷大臣视为“土匪”、“鞑靼”之外的“第三种敌人”。他利用并摧毁了它们。短命*在他的统治下都没有好下场。
我们可以给崇祯皇帝算一笔账。从崇祯皇帝在位开始,从卢象升到袁崇焕,先后灭了很多大臣,——崇祯在位17年,更换了50个内阁,14个兵部大臣。多达11名主管或州长被杀或*自杀,11名州长被杀,1名州长*死亡。数十名高级*被他逮捕、殴打、间接杀害、杀害、自杀和判刑。
崇祯十四年,亡国前三年,被囚禁的部级*多达145人,占当时部级*的近10%。
崇祯,没有人。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孙传庭都是杰出的将军。文、刘、刘等公务员也是出类拔萃。然而,这些人的命运是悲惨的。吓坏皇太极的袁崇焕和翰林院的郑智、庶吉士被折磨致死。孙传庭在剿寇的战场上活捉并差点消灭李自成,受到谗言的严惩。另一个被监禁了三年。最后两人都在军队宦官的傲慢和朝廷的瞎指挥下无谓地死去。他们去世时,鲁年仅39岁,孙年仅51岁。
在崇祯皇帝的无常与勤政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祭祀;两个人叛变了。我就是不能跟崇祯皇帝待太久,不然会死的很难看。
以前领导人卢象升为例。崇祯不信任他。崇祯派他出征却不放手兵权。作为一个开放的总督和总理,卢象升实际上只控制了6000人。他是如何在国家层面打赢一场大战的?
最后,这位大臣能做的就是死去。因为他知道,回到这样的朝廷,他迟早会成为“岳飞第二”。与其回去让他的主人死去,他还不如战死沙场。石曰:文官不贪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而一个皇帝一旦被*死,这个世界就可以轻松快速的换人!
即使是陈二,和洪承畴一样,也无法摆脱崇祯的压力。明知道战败回去对洪承畴不利,得不到崇祯的宽容。还不如换个位置处理掉。
主人的气质决定了他的臣下的做事风格。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不善于用人。他的大臣们在崇祯皇帝手下工作时感到不安全。韩国人自我保护、不求有功不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被他的*推出来了。
在反复无常的主人下,只有“牺牲”才能赢得最后的赞美。崇祯皇帝特别希望大臣用牺牲来回报他的恩情。不“牺牲”,就得不到赞美,甚至没有好结局。
在这种近乎*的“祭祀”氛围下,大臣们都不想被皇帝灭了,只能应付“准备祭祀”,一般自己找活路。这是任何不想白死的人的本能反应。你怎么能责怪*呢?只怪崇祯这个不懂人事的孩子,对大臣们的人性要求太高,所以必然会被大臣们“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