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一件艺术品的诞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5 22:4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00:42
一件艺术作品,有可能是精心谋划的结果,也可能纯属偶然。比如杜尚的那件鼎鼎的大名的“泉”,一个倒置的小便器,一件现成品的玩笑。如果我们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整个过程,可能就比较容易搞清楚艺术家想透过作品表达什么,或者作品本身真的没啥深意,但观众、听众很少有这种机会,需要观赏者互动参与的即兴艺术除外。
威尔·贡培兹在《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里讲述了这幅被作者曼·雷命名为“物质相对于思想的第一性”的照片的创作由来:
每个妈妈都是艺术家,她们的一生起码创作了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孩子。我这么说,不是想往自己脸上贴金,或者矫情地美化生儿育女这件事。如果你生养过孩子,那你可能会认同这一点:即使混合了尿*奶臭呕吐青春痘,有些时候,小孩仍是一种诗意的存在。小孩能创作出许多出人意料的艺术,作为妈妈幸运的一点是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这些艺术品的诞生过程。
这是树儿创作的画。怎么样,挺有抽象艺术范的吧。如果我不提前告诉你这只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在一堂幼儿创意美术体验课上的乱涂乱画,作为观众的你,看到这张照片,会不会认为它是一块用旧了的调色板?如果我欺骗你,这是一幅名家之作,你会不会上当,然后绞尽脑汁去解读绘画背后的含义呢?
事实的*是,十几个年纪在两岁半~四周岁间的孩子,被一家私立创意美术培训机构的美术教师要求,用油彩颜料画一幅自己爸爸的画像,然后用各种颜色的棉花球给爸爸贴上胡子。参与这堂课的树儿一方面听不懂老师的要求,另一方面她还不会具象地画一个物体,兴致所至,挥着小刷子往纸板上一笔一笔地抹红、黄、蓝、绿等颜料。一不小心涮笔筒里的水倒出来溅洒在纸上,她拿起抹布企图擦干水迹,结果原本颜色分明的一个个团块纠缠到了一起,变成了肮脏混合色。最后,她发现身边的小伙伴都往纸板上粘棉花球,她也随便抓了五个小球洒到了画上。坐一旁的我目睹了全过程。她差点玩high把手掌印上。
请允许我再自恋地晒一幅树儿的“艺术品”,敝帚自珍一把。
这九张照片,是树儿拿着我的手机瞎拍的。像城里的许多独门独户住的孩子一样,独生女的她,没有同龄伙伴,手机成了她的玩伴。树儿对手机拍照功能着迷很久了,其实她并不会*,通过一年多的瞎琢磨,拍照水平有所进步,偶尔能把脸拍全了。小孩子天生对会发光、发声、会动的东西感兴趣,渴望与周围的一切互动。我把她拍的*照,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用九宫格拼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展示晒到了朋友圈,闺蜜评论:“这是一件艺术品啊。”
老家流传一个迷信的说法,不会开口说话的小孩通灵,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树儿走在路上,有时候会对着空无一人的某处,认真地说“ByeBye”,仿佛看到了什么。我挺珍惜她的这种灵性,因此从不刻意跟她强调,那儿什么也没有,或许那儿真的有什么,愚蠢的是我们大人呢?她说话很晚,会说的词很少,学说一个词、一个短句的时候,会漏掉其中几个字词,或者颠倒了顺序复述出来。朋友们评价,这孩子概括能力强。汉语里一些说法挺有意思,比如“回家”,口头讲出来让人觉得温暖,有一种向心力。但如果想表达“走出去玩”的意思,就不能说出家,说离家也不合适,出、离,就有点冷色调,是一种离心力。树儿好像天生知道这点,想家了她会说回家,想出去玩,她会直白地去往门口方向走,她从来不说出家、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