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56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要想学好经济学专业一定要学好数学和专业课,平时要多听老师讲的知识和课外知识,平常要多去图书馆借看经济学类书籍,财经类期刊,学习思想观念学习他人的观点。同时还要多看财经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看到财经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我对于经济学形式化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对经济学形式化的辩护过于牵强,也过于陈词滥调!首先申明一下,我不反对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因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数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滥用数学。比如说有几个通常用来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观点,在我看来都是站不住脚的,现一一反驳如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数学是一种工具的确,这个观点很具有*力,但是在运用到经济学的过程当中,问题出现了:你如何把数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我们看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步骤是运用效用来沟通经济学与数学,这恰恰是我反对的,因为二者一结合,就生成了一个怪胎: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做出各种假设,于是经济学就越来越远离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是“高速公路”,与这个观点毫无二致。我有一个观点:经济学其实不用在边际水平上操作,现实世界很复杂,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理解。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更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人仍然没有搞清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充分理解时,就急不可耐地要用数学来处理,所以对这些长久沉浸在新古典主流氛围中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知道其他的研究方法了,已经不知道还存在其他流派的经济学了。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二)数学语言相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为严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逻辑学了解太少。数学语言的产生实际上还是源自对现实的模拟,任何感性其最终来源都是现实。语言本身是不是自然语言?既然你认为数学语言更严谨,是一种通用语言,不会产生误解,那么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大家没有运用数学语言呢?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领域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再思考得深入一些,这实际上说明了矛盾的陈述或模糊不清的陈述实际上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来自于自然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包含有矛盾,所以在语言陈述上也存在困难。所以在这里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是否适用的问题!而且,数学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构想和模拟,它和所谓的自然语言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说一个比另一个严谨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三)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的趋势有人认为在发达国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在短期可以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因此就侧重于运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发达国家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趋势(如此“必然”,也未免太随意)。而在中国制度不完善,因此假定制度不变不符合中国的情形。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第一,发达国家的制度足够完善了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制度是分成很多层次的,即使在短期制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可以说存在结构性问题,制度陷于停滞状态,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稳态”吗?为什么在这种“停滞”状态下,就不能假定制度不变了呢?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不是自打嘴巴吗?第三,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经济学数学化后面隐藏着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在美国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这种观点先天地假设美国的经济学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如果真是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在经济数学模型中,我们在对假设条件不断放宽的条件下得到的数学结果,对于经济决策就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被你选择用来作为标准的那个参照系就存在问题,这个参照系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你无法证明它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放松那些条件,你又能得到什么呢?更不用说指导经济决策了,这才真正是一种“理性的谬误”。还有人援引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滥用数学方法的辩护论调。田国强教授谈到:“谁也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的产出。但没有数学作为工具这种投入,一般来说你怎么会知道思想这种产出是一种好的产品呢?怎么知道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成立的那些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呢?如不知道这些条件,又怎么能保证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没有滥用或错误地应用呢?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像亚当·斯密和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思想呢?既便如此,经济学家直到现在还在研究在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结论成立。况且我们处的时代不同,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你不是亚当·斯密和科斯,或有权威的国家领导人(如*),基本上没有人会对你提出的思想进行规范和论证,你必须自己动手,用逻辑严谨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或思想正确。”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出,田教授似乎只知道数学这一种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可惜,在他的理解中,经济学思想被当作产出来对待,而投入就是数学工具,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于他对数学工具的迷信,如果没有人本身的意识和思想的参与,他能产出一个符号吗?田教授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本身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用“投入”来检验“产出”的正确与否,这本身就很荒谬,数学只能证明从你的假设到你推演出来的结果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不能证明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看来田教授对数学方法的崇拜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9
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货币*、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要想学好经济学专业一定要学好数学和专业课,平时要多听老师讲的知识和课外知识,平常要多去图书馆借看经济学类书籍,财经类期刊,学习思想观念学习他人的观点。同时还要多看财经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看到财经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我对于经济学形式化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对经济学形式化的辩护过于牵强,也过于陈词滥调!首先申明一下,我不反对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因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数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滥用数学。比如说有几个通常用来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观点,在我看来都是站不住脚的,现一一反驳如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数学是一种工具的确,这个观点很具有*力,但是在运用到经济学的过程当中,问题出现了:你如何把数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我们看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步骤是运用效用来沟通经济学与数学,这恰恰是我反对的,因为二者一结合,就生成了一个怪胎: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做出各种假设,于是经济学就越来越远离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是“高速公路”,与这个观点毫无二致。我有一个观点:经济学其实不用在边际水平上操作,现实世界很复杂,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理解。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更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人仍然没有搞清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充分理解时,就急不可耐地要用数学来处理,所以对这些长久沉浸在新古典主流氛围中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知道其他的研究方法了,已经不知道还存在其他流派的经济学了。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二)数学语言相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为严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逻辑学了解太少。数学语言的产生实际上还是源自对现实的模拟,任何感性其最终来源都是现实。语言本身是不是自然语言?既然你认为数学语言更严谨,是一种通用语言,不会产生误解,那么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大家没有运用数学语言呢?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领域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再思考得深入一些,这实际上说明了矛盾的陈述或模糊不清的陈述实际上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来自于自然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包含有矛盾,所以在语言陈述上也存在困难。所以在这里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是否适用的问题!而且,数学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构想和模拟,它和所谓的自然语言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说一个比另一个严谨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三)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的趋势有人认为在发达国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在短期可以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因此就侧重于运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发达国家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趋势(如此“必然”,也未免太随意)。而在中国制度不完善,因此假定制度不变不符合中国的情形。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第一,发达国家的制度足够完善了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制度是分成很多层次的,即使在短期制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可以说存在结构性问题,制度陷于停滞状态,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稳态”吗?为什么在这种“停滞”状态下,就不能假定制度不变了呢?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不是自打嘴巴吗?第三,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经济学数学化后面隐藏着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在美国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这种观点先天地假设美国的经济学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如果真是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在经济数学模型中,我们在对假设条件不断放宽的条件下得到的数学结果,对于经济决策就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被你选择用来作为标准的那个参照系就存在问题,这个参照系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你无法证明它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放松那些条件,你又能得到什么呢?更不用说指导经济决策了,这才真正是一种“理性的谬误”。还有人援引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滥用数学方法的辩护论调。田国强教授谈到:“谁也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的产出。但没有数学作为工具这种投入,一般来说你怎么会知道思想这种产出是一种好的产品呢?怎么知道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成立的那些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呢?如不知道这些条件,又怎么能保证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没有滥用或错误地应用呢?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像亚当·斯密和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思想呢?既便如此,经济学家直到现在还在研究在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结论成立。况且我们处的时代不同,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你不是亚当·斯密和科斯,或有权威的国家领导人(如*),基本上没有人会对你提出的思想进行规范和论证,你必须自己动手,用逻辑严谨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或思想正确。”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出,田教授似乎只知道数学这一种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可惜,在他的理解中,经济学思想被当作产出来对待,而投入就是数学工具,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于他对数学工具的迷信,如果没有人本身的意识和思想的参与,他能产出一个符号吗?田教授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本身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用“投入”来检验“产出”的正确与否,这本身就很荒谬,数学只能证明从你的假设到你推演出来的结果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不能证明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看来田教授对数学方法的崇拜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9
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货币*、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要想学好经济学专业一定要学好数学和专业课,平时要多听老师讲的知识和课外知识,平常要多去图书馆借看经济学类书籍,财经类期刊,学习思想观念学习他人的观点。同时还要多看财经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看到财经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我对于经济学形式化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对经济学形式化的辩护过于牵强,也过于陈词滥调!首先申明一下,我不反对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因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数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滥用数学。比如说有几个通常用来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观点,在我看来都是站不住脚的,现一一反驳如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数学是一种工具的确,这个观点很具有*力,但是在运用到经济学的过程当中,问题出现了:你如何把数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我们看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步骤是运用效用来沟通经济学与数学,这恰恰是我反对的,因为二者一结合,就生成了一个怪胎: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做出各种假设,于是经济学就越来越远离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是“高速公路”,与这个观点毫无二致。我有一个观点:经济学其实不用在边际水平上操作,现实世界很复杂,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理解。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更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人仍然没有搞清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充分理解时,就急不可耐地要用数学来处理,所以对这些长久沉浸在新古典主流氛围中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知道其他的研究方法了,已经不知道还存在其他流派的经济学了。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二)数学语言相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为严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逻辑学了解太少。数学语言的产生实际上还是源自对现实的模拟,任何感性其最终来源都是现实。语言本身是不是自然语言?既然你认为数学语言更严谨,是一种通用语言,不会产生误解,那么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大家没有运用数学语言呢?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领域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再思考得深入一些,这实际上说明了矛盾的陈述或模糊不清的陈述实际上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来自于自然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包含有矛盾,所以在语言陈述上也存在困难。所以在这里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是否适用的问题!而且,数学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构想和模拟,它和所谓的自然语言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说一个比另一个严谨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三)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的趋势有人认为在发达国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在短期可以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因此就侧重于运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发达国家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趋势(如此“必然”,也未免太随意)。而在中国制度不完善,因此假定制度不变不符合中国的情形。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第一,发达国家的制度足够完善了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制度是分成很多层次的,即使在短期制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可以说存在结构性问题,制度陷于停滞状态,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稳态”吗?为什么在这种“停滞”状态下,就不能假定制度不变了呢?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不是自打嘴巴吗?第三,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经济学数学化后面隐藏着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在美国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这种观点先天地假设美国的经济学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如果真是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在经济数学模型中,我们在对假设条件不断放宽的条件下得到的数学结果,对于经济决策就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被你选择用来作为标准的那个参照系就存在问题,这个参照系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你无法证明它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放松那些条件,你又能得到什么呢?更不用说指导经济决策了,这才真正是一种“理性的谬误”。还有人援引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滥用数学方法的辩护论调。田国强教授谈到:“谁也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的产出。但没有数学作为工具这种投入,一般来说你怎么会知道思想这种产出是一种好的产品呢?怎么知道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成立的那些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呢?如不知道这些条件,又怎么能保证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没有滥用或错误地应用呢?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像亚当·斯密和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思想呢?既便如此,经济学家直到现在还在研究在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结论成立。况且我们处的时代不同,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你不是亚当·斯密和科斯,或有权威的国家领导人(如*),基本上没有人会对你提出的思想进行规范和论证,你必须自己动手,用逻辑严谨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或思想正确。”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出,田教授似乎只知道数学这一种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可惜,在他的理解中,经济学思想被当作产出来对待,而投入就是数学工具,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于他对数学工具的迷信,如果没有人本身的意识和思想的参与,他能产出一个符号吗?田教授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本身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用“投入”来检验“产出”的正确与否,这本身就很荒谬,数学只能证明从你的假设到你推演出来的结果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不能证明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看来田教授对数学方法的崇拜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要想学好经济学专业一定要学好数学和专业课,平时要多听老师讲的知识和课外知识,平常要多去图书馆借看经济学类书籍,财经类期刊,学习思想观念学习他人的观点。同时还要多看财经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看到财经问题可以试着去解决。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9
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货币*、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8
我对于经济学形式化问题的看法 这个问题,大家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在我看来,许多人对经济学形式化的辩护过于牵强,也过于陈词滥调!首先申明一下,我不反对在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因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关于数的学科,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可以滥用数学。比如说有几个通常用来支持经济学数学化的观点,在我看来都是站不住脚的,现一一反驳如下,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数学是一种工具的确,这个观点很具有*力,但是在运用到经济学的过程当中,问题出现了:你如何把数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中,我们看到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衔接步骤是运用效用来沟通经济学与数学,这恰恰是我反对的,因为二者一结合,就生成了一个怪胎:数学的抽象性,要求做出各种假设,于是经济学就越来越远离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数学是“高速公路”,与这个观点毫无二致。我有一个观点:经济学其实不用在边际水平上操作,现实世界很复杂,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理解。尽管有很多人认为思想更重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人仍然没有搞清楚科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在没有对事物进行充分理解时,就急不可耐地要用数学来处理,所以对这些长久沉浸在新古典主流氛围中的人来说,他们已经不知道其他的研究方法了,已经不知道还存在其他流派的经济学了。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二)数学语言相对于自然语言来说更为严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对逻辑学了解太少。数学语言的产生实际上还是源自对现实的模拟,任何感性其最终来源都是现实。语言本身是不是自然语言?既然你认为数学语言更严谨,是一种通用语言,不会产生误解,那么为什么在现实当中,大家没有运用数学语言呢?这就说明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领域无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再思考得深入一些,这实际上说明了矛盾的陈述或模糊不清的陈述实际上不是由于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是来自于自然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本身包含有矛盾,所以在语言陈述上也存在困难。所以在这里不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而是是否适用的问题!而且,数学语言本身就是对自然的一种构想和模拟,它和所谓的自然语言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二者各有其适用的范围,所以说一个比另一个严谨是无法让人信服的。(三)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的趋势有人认为在发达国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在短期可以假定制度是既定的,因此就侧重于运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发达国家经济学数学化有其必然趋势(如此“必然”,也未免太随意)。而在中国制度不完善,因此假定制度不变不符合中国的情形。事实上是这样吗?非也。第一,发达国家的制度足够完善了吗?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以静态的观点看待社会发展,制度是分成很多层次的,即使在短期制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发展中国家制度不完善,可以说存在结构性问题,制度陷于停滞状态,这难道不是另一种“稳态”吗?为什么在这种“停滞”状态下,就不能假定制度不变了呢?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吗?这不是自打嘴巴吗?第三,这种观点没有意识到经济学数学化后面隐藏着的美国的国家利益,没有意识到经济学受到社会利益的影响,没有意识到在美国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存在着很多意识形态方面的偏见,这种观点先天地假设美国的经济学是对美国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如果真是这样,也不会有那么多针对主流经济学的批评了。这种似是而非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在经济数学模型中,我们在对假设条件不断放宽的条件下得到的数学结果,对于经济决策就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首先被你选择用来作为标准的那个参照系就存在问题,这个参照系是一个虚构的东西,你无法证明它的合理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放松那些条件,你又能得到什么呢?更不用说指导经济决策了,这才真正是一种“理性的谬误”。还有人援引田国强教授对于现代经济学滥用数学方法的辩护论调。田国强教授谈到:“谁也不否认经济思想的重要性,它是研究的产出。但没有数学作为工具这种投入,一般来说你怎么会知道思想这种产出是一种好的产品呢?怎么知道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成立的那些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呢?如不知道这些条件,又怎么能保证你的经济思想或结论没有滥用或错误地应用呢?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像亚当·斯密和科斯那样,不用数学模型就能发展出那么深刻的经济思想呢?既便如此,经济学家直到现在还在研究在什么条件下,他们的结论成立。况且我们处的时代不同,现代经济学已经成为一门非常严谨的社会科学学科。没有严谨的讨论,你的思想或结果就不会被别人承认。你不是亚当·斯密和科斯,或有权威的国家领导人(如*),基本上没有人会对你提出的思想进行规范和论证,你必须自己动手,用逻辑严谨的方法来证明你的想法或思想正确。”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出,田教授似乎只知道数学这一种工具,这是很可悲的。可惜,在他的理解中,经济学思想被当作产出来对待,而投入就是数学工具,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就在于他对数学工具的迷信,如果没有人本身的意识和思想的参与,他能产出一个符号吗?田教授犯的另外一个错误就是:运用数学工具本身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用“投入”来检验“产出”的正确与否,这本身就很荒谬,数学只能证明从你的假设到你推演出来的结果之间的逻辑一致性,而不能证明理论本身的正确与否,看来田教授对数学方法的崇拜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04 07:49
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货币*、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