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1
共3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06:32
万圣节要干什么 万圣节一般做什么
1、敲门索取糖果
万圣节当晚是一年里最“闹鬼”的时候,当天晚上的习俗便是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仿妖魔鬼怪的服饰挨家挨户的敲门并大喊:"Trick or Treat!"(意为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礼物;要是不给糖的话,小孩子们就会进行各种恶作剧,比如把垃圾倒进你的家里等等。
2、“咬苹果”游戏
万圣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最为流行的“咬苹果”游戏。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参与者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3、占扑游戏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占卜游戏,参加者蒙着眼,从放着几个小碟的桌上选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来年会有与参加者有关的人过身,如盛有水代表会远行,盛有钱币代表会发财,盛有豆代表会穷困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会在洒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少女将来丈夫的模样。
4、人鬼嘉年华会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美国万圣节怎么过的
美国每年的10月31日过鬼节,英文名叫“Halloween” - 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这个 “鬼节”的起源最早是欧洲的天主教,传入美国是由1840年爱尔兰的移民。主要的目的与中国驱鬼避邪的意思差不多。这里借用的是穿鬼衣、扮鬼、家里家外装饰着鬼相,然后吵吵闹闹出门驱鬼。另外家家门前摆设雕刻图案、掏空了的,里面可放蜡烛的南瓜灯,还有的放些秫秸杆,麦草捆之类。窗上或门上挂起鬼脸, 布或草扎的鬼人。
鬼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英语叫“trick or treat” - “欺骗或给与”。小孩子们穿上自选的鬼 衣和面具扮成鬼相,即“欺骗”;挨家挨户敲门,对开门的说声“trick or treat” ,开门人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蓝子,让孩子们自取,这是“给与”。讨糖的孩子们有的拿个南瓜蓝子,鬼节的象征物之一;有的干脆拿个塑料袋,还有邪乎的拿个枕头套,好多装些糖果。
每年的这一天晚上是小孩子们一年当中最快乐的节日之一,他们早早就装扮好,晚饭后相 约出门,浩浩荡荡的出现在邻里房舍之间。给糖的人家也早早买来很多巧克力,棒棒糖之类,等着孩子们上门。
由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都要求家长陪伴,我儿子阿咪第一次参加这个节日活动时6岁,我陪 他一起去。后来他每年都要去,直到16、7岁。最后一次我问他:今年你还去吗?他说:去,去吓唬小孩子们。那时他已经长得有一米八几,大人一样的高,不好意思与小小孩为伍了。第一次去我们两人都很兴奋,急于体验从没有过的“讨糖节”,祈望能得到很多糖:我们俩都爱吃糖,尤其是巧克力糖。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占卜游戏,参加者蒙着眼,从放着几个小碟的桌上选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来年会有与参加者有关的人过身,如盛有水代表会远行,盛有钱币代表会发财,盛有豆代表会穷困,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会在洒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少女将来丈夫的模样。
在北美,传说如果未婚女子在万圣夜坐在黑暗的房间中,便可以在镜中看见未来丈夫的样貌。不过,如果她们将于结婚前死去,镜中便会出现一个头骨。这个习俗自19世纪后期已经非常流行,也有相关的贺卡售卖。
说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万圣夜派对中常见的活动。以万圣夜为主题的电视特辑通常在万圣夜假期当天或之前播放,对象多数是儿童。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06:32
万圣节要干什么 万圣节一般做什么
1、敲门索取糖果
万圣节当晚是一年里最“闹鬼”的时候,当天晚上的习俗便是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穿着各式各样的仿妖魔鬼怪的服饰挨家挨户的敲门并大喊:"Trick or Treat!"(意为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礼物;要是不给糖的话,小孩子们就会进行各种恶作剧,比如把垃圾倒进你的家里等等。
2、“咬苹果”游戏
万圣节的另一个习俗是最为流行的“咬苹果”游戏。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参与者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3、占扑游戏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占卜游戏,参加者蒙着眼,从放着几个小碟的桌上选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来年会有与参加者有关的人过身,如盛有水代表会远行,盛有钱币代表会发财,盛有豆代表会穷困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会在洒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少女将来丈夫的模样。
4、人鬼嘉年华会
纽约市也特别在万圣节晚上举行巡游,让一群吸血鬼,僵尸,巫婆,科学怪人等齐齐现身,还欢迎市民到场参观,到会者不限年龄、性别,不分阶级、国籍,即使你是胆小鬼,也可加入他们的行列,来个热热闹闹的人鬼嘉年华会。其实这些鬼怪都是人扮的,所以并不可怕,相反有些小鬼脸更非常可爱,令人置身其中,就如参加大型化装舞会一样。
美国万圣节怎么过的
美国每年的10月31日过鬼节,英文名叫“Halloween” - 一个非常奇怪的名字。这个 “鬼节”的起源最早是欧洲的天主教,传入美国是由1840年爱尔兰的移民。主要的目的与中国驱鬼避邪的意思差不多。这里借用的是穿鬼衣、扮鬼、家里家外装饰着鬼相,然后吵吵闹闹出门驱鬼。另外家家门前摆设雕刻图案、掏空了的,里面可放蜡烛的南瓜灯,还有的放些秫秸杆,麦草捆之类。窗上或门上挂起鬼脸, 布或草扎的鬼人。
鬼节的主要活动内容英语叫“trick or treat” - “欺骗或给与”。小孩子们穿上自选的鬼 衣和面具扮成鬼相,即“欺骗”;挨家挨户敲门,对开门的说声“trick or treat” ,开门人则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糖果蓝子,让孩子们自取,这是“给与”。讨糖的孩子们有的拿个南瓜蓝子,鬼节的象征物之一;有的干脆拿个塑料袋,还有邪乎的拿个枕头套,好多装些糖果。
每年的这一天晚上是小孩子们一年当中最快乐的节日之一,他们早早就装扮好,晚饭后相 约出门,浩浩荡荡的出现在邻里房舍之间。给糖的人家也早早买来很多巧克力,棒棒糖之类,等着孩子们上门。
由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都要求家长陪伴,我儿子阿咪第一次参加这个节日活动时6岁,我陪 他一起去。后来他每年都要去,直到16、7岁。最后一次我问他:今年你还去吗?他说:去,去吓唬小孩子们。那时他已经长得有一米八几,大人一样的高,不好意思与小小孩为伍了。第一次去我们两人都很兴奋,急于体验从没有过的“讨糖节”,祈望能得到很多糖:我们俩都爱吃糖,尤其是巧克力糖。
在爱尔兰,有一种传统占卜游戏,参加者蒙着眼,从放着几个小碟的桌上选出其中一只,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来年会有与参加者有关的人过身,如盛有水代表会远行,盛有钱币代表会发财,盛有豆代表会穷困,等等。在19世纪的爱尔兰,少女会在洒有面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迹会是少女将来丈夫的模样。
在北美,传说如果未婚女子在万圣夜坐在黑暗的房间中,便可以在镜中看见未来丈夫的样貌。不过,如果她们将于结婚前死去,镜中便会出现一个头骨。这个习俗自19世纪后期已经非常流行,也有相关的贺卡售卖。
说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万圣夜派对中常见的活动。以万圣夜为主题的电视特辑通常在万圣夜假期当天或之前播放,对象多数是儿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13 13:53
[编辑本段]万圣节习俗 </B>10月31日是西洋万圣节前夕,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13 15:11
一、 南瓜灯(杰克灯)
南瓜灯笼是万圣节前夜的最重要标志,它起源于爱尔兰。传说是这样的:有个叫杰克的人很是
吝啬,被上帝赶出了天堂,但他又由于捉弄撤旦而被驱逐出地狱,罚他手提灯笼照路,永远行走在
人间。在爱尔兰,灯笼是挖空了的大土豆和萝卜制成的,中间点燃极细的蜡烛。同样,“不给糖,
要倒霉”的用语也出身爱尔兰。那时,孩子们以Muck Olla的名义挨家挨户乞讨食品,以供万圣节前
夜的庆祝活动中食用。英格兰儿童则在万圣节前夜穿着别人的衣服,头戴面具,乞讨“鬼魂糕”。
二、不给糖就捣乱
现在的万圣节前夜习俗虽然欢快热闹而不枯燥无味,但却与古代的祭鬼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孩子们穿鬼怪的服装,戴假而具,戴巫婆帽,咬悬挂的苹果,吃玉米糖,手提南瓜灯笼,边走边
说:“不给糖,要倒霉”等,这些习俗都是早已消失的古代习俗的继续。
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驾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trick or treat)。大人事
先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许打扰。另外讨糖过程中必须始终站
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给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
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三、脸谱化妆,奇异服装的妖魔鬼怪翩翩起舞
万圣节的服装,万人万相,不只是单调的大鬼小鬼。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
上,抠两个洞留出眼睛;若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
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小孩穿上白衣白裤,再在背后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就打扮成了小天使;也有
家长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
四、咬苹果
万圣节前夜最流行的游戏是“咬苹果”。游戏时,人们让苹果漂浮在装满水的盆里,然后让孩
子们在不用手的条件下用嘴去咬苹果,谁先咬到,谁就是优胜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13 16:45
拌鬼*,拿南瓜灯,去别人家要糖,说:“不给糖就捣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