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8:35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3:33
其实苏东坡这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一个典故。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意思是: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指竹子)呢!
这“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扩展资料:
《於潜僧绿筠轩》——作者苏轼:宋代
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词句注释:
1、於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县南有寂照寺,寺中有绿筠轩。僧:名孜,字惠觉,出家于於潜县的丰国乡寂照寺。
2、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王徽之酷爱竹子,有一次借住在朋友家,立即命人来种竹,人问其故,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此君即是竹子。大嚼:语出曹丕《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3、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故事的大意是,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有的是想当扬州刺史,有的是愿多置钱财,有的是想骑鹤上天,成为神仙。其中一人说:他想“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兼得升官、发财、成仙之利。
白话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於潜僧绿筠轩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0:51
竹子是东方的特产植物,全世界约有1200余种。中国是竹子的主要产区,全国约有30多个属,300多种,面积约4600多万亩,年生长量为2亿多根,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竹子奇形别致,颜色奇特,有的如绿草盖地,有的如巨树参天。在中国桂北山区10多万亩茫茫竹海中,生长着高达30米,最粗胸径达90厘米的毛竹。有的从头到脚呈黄、蓝、绿、灰几种颜色,神采多姿,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音,景色奇妙。竹子品种繁多,珍奇稀有。人面竹,又称龟甲竹。每根人面竹的顶部下端1米处,竹节的一侧均自然地裂开一个小口,而其下部一条条凸起的曲线又巧妙地将竹面凸起,宛若人的笑脸。君山竹,也叫斑竹,民间曾有“斑竹一枝千滴泪”的诗句,形象地说明了斑竹的特点。还有让人发笑的佛肚竹,形若“笑口常开”的弥陀佛的大肚皮。造型奇特的“葫芦竹”、“龙凤竹”等,都堪称竹类奇观。在世界各地有不少生态奇特的竹子,令人耳目一新。在亚马孙河畔,有一种甜竹,竹叶肥厚,到了春天,竹叶开始发绿,嚼起来甜丝丝的,像蜜一样甜。在非洲坦桑尼亚生有一种酒竹,能溢美酒。当人们想喝酒时,把竹子砍回家,插入瓶中,一晚上可流出一瓶30度左右的酒。日本有一种菲白竹,只有20厘米高,适于盆栽观赏。阿尔卑斯山脚下生有一种小竿粗竹,叫催眠竹,若靠近它,人或动物马上感到昏昏欲睡,若误食竹叶,会酣睡一天一夜。还有的竹子可以生出“宝石”,在斯里兰卡就有这样的奇竹,叫宝石竹,在竹节间营养物质积存硬化,形成一种浅蓝或碧绿色的宝石,可作装饰品。难怪宋朝文学家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2:2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把这些植物人性化了,而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这句也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辅相称。
居住的地方必须有竹子生长,哪怕那里离闹市太远而没有肉吃;没肉吃充其量叫人缺少点力气,而没有竹子的居所就会令人落入俗人之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4:17
这首诗究竟是谁写的
为什么“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一、引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是引用宋代苏轼的作品里的句子,因而是引用的修辞。苏轼像 原句出处 引用修辞,作用是增加文章的文采,或增强说服力。本文非议论文,则以增加文章的文采和文艺味为主。二、对比。对比主要是“食无肉”与“居无足”形成比较,突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对比修...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什么意思
苏东坡的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揭示了他对竹子的深厚情感和独特价值观。这句诗出自他的《于潜僧绿筠轩》,表达了苏轼对于居住环境的高雅追求。他认为,尽管没有肉食可能会让人瘦弱,但失去竹子的陪伴则会使人变得庸俗,因为人可以靠饮食补足体态,但精神层面的修养却难以改变。竹子在苏轼眼中...
北宋文豪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怎么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在他看来,肉只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而竹则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苏东坡认为,肉可以没有,但竹不可以缺少。因为竹是精神的象征,它可以带给人们清新的感觉和精神的慰藉。同时,竹也代表着高雅、纯洁和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人们所应...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是苏轼写的,苏轼很喜欢竹子,宁可不吃肉也要居处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有相当高雅的品味,这是对竹子的高度赞美。竹兰梅菊四君子,竹子也常常可以用来形容君子品节高尚,因竹子高直有节,所以古人喜欢借竹子来称赞人正直有气节。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因为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着高洁,体现了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而肉则代表了物质生活。这句话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精神境界的执著。具体解释如下: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因为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出处】《於潜僧绿筠轩》——宋代:苏轼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译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此诗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古代人认为竹子是有气节的象征,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称为君子,所以宁可吃的饭里面没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应有的气节,人争一口气,所以人...
84.为什么古诗词里讲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回答: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以神恣仙态,潇洒自然,素雅宁静之美,令人心驰神往;以虚而有节疏疏淡淡,不慕荣华、不争艳丽、不媚不谄的品格,与古代贤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的...
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该句语出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於潜僧绿筠轩》,全诗原文如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白话文释义:宁可没有肉吃,也...
为什么古诗词里讲“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这句话出自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苏轼很喜欢竹子,宁肯不吃肉也要有竹子作伴。对居住环境都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这是对竹的高度评价,自古就有梅,竹,菊,兰岁寒四友。竹是代表着超凡脱俗,清新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