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4 01:3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2 12:40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去参观博物馆主要是出于让孩子长点见识,受点教育,否则如果光是自己的话,即使那里全是宝物,而且还免费,可能也不会去。有什么必要呢?你就说得再高大上,我欣赏不来也白搭,曾经再高端无价,稀世绝伦,如今也是破铜烂铁一堆,还残缺不全,一点看不出来珍贵在哪里?稀罕在哪里?
即使是带孩子去,如果不是因为寒假来西安探望妹妹,而妹妹家就跟陕西历史博物馆隔了一条街,天天过来过去看着馆前游客排着长龙,心情也不会跟着迫切起来——这么多人都在接受着历史文化熏陶,国学教育现在又吵得沸沸扬扬,再不让孩子去接受一下洗礼仿佛就要落伍了一样。
饶是这样,一直到计划快要回去了之前才下决心花时间去完成一下任务。
2018年2月4日,正好是立春日,天气在终日雾霾笼罩的西安来说还算晴好,在按照许诺兑现了一顿东东包作为午餐之后,也没什么兴趣的小家伙才被我强拉着加入到了博物馆外长长的人龙当中。
跟中国任何一个知名景点一样,排队等候了漫长的时间才得以进入。
博物馆古朴的灰色建筑外观是早就看熟了的,占地面积已经彰显了其大,里面不知道藏了多少宝贝?
小孩子一旦得到一张票就会珍惜起它赐予的机会来,迫不及待地检票入场,来到了一个大厅,只见两边都是上下楼梯,该怎么走?不禁茫然。还是小不点机智,经常买小东小西玩的经验让她懂得了照说明书看图索骥,她翻过票来,果然上面有地图标示,但还是不清楚哪个展厅是干什么的?就先按交通规则顺右走吧。
下了楼梯,又有一个大厅,两侧门对门写着“第六展厅”和“第七展厅”,我刚想按顺序先进第六展厅,致知拉着我就又往右先拐进了第七展厅。
只见靠门第一幅标牌上大书“汉都长安”——嗯,看来这里摆的是汉朝的古董。
这是第一个拍下来的照片,不看介绍谁能想得到它是铠甲?
这个农具倒是完整,可又不知道是做什么的?
摆这么一把破剑干什么呢?这就是传说中的宝剑?
没几样能看懂,很快就会索然无味吧?错,来参观的人都看得很入神,看他们伸长脖子尽力往里挤的样子就知道了,各种问号飘荡在耳边,激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恐怕一点也不比面对阿里巴巴的宝藏少。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要说博物馆是一个学习的好场所。
首先,看众人都在引颈观望,议论,光从众心理引发的好奇心就足够预热求知气氛了;而后好奇心又会引发你新的关注点,发现新的问题,一个残片渐渐带你进入了一段沧桑的历史,带出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新奇的世界。怪不得要说文物是活的教科书,根本不用费心去考虑设置情境,寓教于乐的事,人们可能对历史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对探寻历史*的兴趣却几乎是出于本能,要不怎么给孩子讲故事都用“从前……”这样的开场白呢?
这样看来我们还要感谢历史上的陪葬风俗,如果不是一些王孙贵族、达官富豪把一些珍宝或者反映当时生活的东西带进坟墓埋起来,我们今天也就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满足和验证我们的好奇心。或许陪葬的做法并不完全是出于迷信呢?也许古人有模糊的历史意识,知道后人会来探寻,所以留下一些线索给他们。当然古人也好面子,虽然自己已经看不到了,但还是很在乎后人怎么看自己,当成土豪还是穷酸?果然后世人有极大的兴趣追考,发掘出来的时候也的确抱了惊叹丶景仰的心情。
致知表现得比我预期的积极多了,而且是逐一地细看,还看得小心翼翼,很有保护文物的意识,我没注意拍照的时候闪光灯自动打开了,她立刻指着“禁止使用闪光灯”的牌子提醒我。她走得很慢,我催她,她还说我不好好学习。我说好啊,我们都好好看好好学,回去我们一人写一篇参观记怎么样?这让她面有难色了,我说没关系,只要把你的所见所闻写出来就好了。现在我可是先抛砖引玉了,宝贝就看你的喽!
进来的时候匆忙,都没有想起来雇一个导游,想蹭着别人的听听吧,现在导游的方式可不像从前了,讲解的声音都是以小为贵了,细得跟蚊子一样,听者带着耳机接收,旁人几不可闻。
但是孩子的问题总没有一个答案也不行呀,所以不得已的时候我只好一知半解地胡诌一下了。连带着自己也补了一些课,同时也不免浮想联翩。
比如说知道了“金戈铁马”的“戈”原来是这样一件兵器。咱们“戈壁滩”的名称中也有这个字,今日见了它这个同气连枝的模样,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清晰了许多。
还有这个大西装领,原来从唐代的时候就有了,看来早在千年之前它就已经引领时尚了。
还有这种袖子,也很现代。真的发生过穿越?
汉唐时代的人对胡人的东西似乎特别感兴趣,而且很懂得借鉴吸收,拿来主义运用得颇为得心应手,从胡服骑射,到马鞍、马镫的出现,等等,都说明了中外交流对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骆驼造型的塑像不少,貌似比马还受宠吗?作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工具,人们对它的喜爱以及与它关系的密切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盛。
文物吸引大众的地方当然首先在于它值钱,但文物并不都是因为年深月久才值钱的,有些是本来就值钱,也就是所谓的奢侈品。
这就又要感谢那些纨绔子弟之流了,试想如果大家都崇尚简朴,没有对物质品质的强烈*和极端的考究,怎么会促使这些高超的艺术和精巧的创造产生?就如同现在的手机,当初它刚刚出现的时候,有人还在买BB机,也能满足需要,如果缺了那么一些爱显摆的人的追捧,怎么会一步一步诞生如今的智能手机?
这么说来纨绔有理了?
我当然不是说俭朴不好,只是说我们不应忽视艺术和科技的价值。实际上崇尚简朴的人——像我这样,买个碗都要比较半天花纹、造型——才是更不能将就的人,既不懂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的好,还又不能接纳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当然还有经济能力和价值观的左右,所以有一点点让心上不熨帖的地方都不能适应,因此就干脆从“俭”省却。实际上事物的“形”对其影响是巨大的,物是为人所用的,它的“形”影响着人对它的“感”,“感”又决定着人与对象的“合”还是“斥”。艺术家懂得其中真义,所以尽力地在二者之间做沟通的工作,但实际上他们的功劳常常不被人认识和理解。
懂得了尊重艺术是我今天参观的一大收获。
科技相对要受重视一点。这个铜灯让人惊叹古代有这样的高科技,去雾霾的法子怎么不向它借鉴一下呢?
重磅发明在这儿呢!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在问世之初是这个样子啊。为了用它来写字,它的改进之路是由软,粗糙,逐步走向硬,光滑,而现在纸的用途很大的方面发挥在卫生和包装领域,又回归到了最初的追求,所以一件事物可能被开发出多种价值,被改造得偏离它的本质很远,但使它永葆存在价值的,还是它的本来质素。
中华文明的许多瑰宝让我崇敬,但对这一样我却不怎么感兴趣。佛教的教义本来是极好的,但也许是它被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利用得太多了吧,你看他们哪里有苦行僧的样子,从这繁复的行头、这隆重的仪仗便可见,别说是真的了,就连给他们塑金身的费用都得多少啊?
而他们对老百姓的影响更多的是像祥林嫂遭遇的那样,或者就是像《红楼梦》中的惜春,名为参禅,实为粉饰自私冷漠。当然这是他们慧根太浅自误而致,怨不得菩萨,阿弥陀佛!我不是诋毁神灵,佛祖莫怪!
虎头蛇尾地在各个开放的展厅里转了一圈出来,致知的目光早被迎合孩子喜好的纪念品吸引了,摸摸这个,看看那个,那些珍贵的文物带不走,带有文物气息的纪念品却是必须收藏两样的。最后印了一本通关文牒,还买了几个贵妃造型的照片夹以及印有文物图案的书签、胶带等。瞧,历史的又一大用途就是还可以作为装饰艺术元素。致知小盆友此行的最大收获恐怕在这里吧?
不管怎么样,博物馆的确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绝不是附庸风雅,只要你有心,或者像孩子那样不以私心杂念做价值评判,来这里绝对会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