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23: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5 04:15
关于长平之战的前因后果我这里就不细说了,在长平之战秦赵双方僵持了三年之后,秦王和赵王都想打破僵局,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换将。
秦国换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军力、国力消耗太大,再这样打下去,秦国的实力将会大打折扣。而且从战争形式来看,王龁与廉颇能力相当,想在廉颇这里讨便宜希望不大。眼看着秦国兵士越来越疲惫,军心越来越不稳,如果没有一个作战能力更强,军中威望更高的将领上阵,秦军的崩溃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是时间太长了,长则生变。一旦赵国请来救兵,尤其是楚国出兵,秦国将会面临多线作战的局面,那时秦国败局将不可挽回。
三是秦国的确还有那么一个合适的人,可以在这个时间、这个地点、这个机遇扭转战局。这个人就是威震诸侯的战神白起。从谋略上来讲,秦国换将的选择是适应战局和战略需要的。
赵国换将,原因同样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了尽快结束长平之战,因为这场拖了近3年的大战已经把赵国*得山穷水尽了,赵国实在是背不起几十万大军在前线的开支了。
二是赵王对廉颇由失去耐心到失去信心。以廉颇的作战方针,坚壁不出,虽说没有闪失,但也不会进取,实际上就是在消耗赵国的国力,没无法指望廉颇建立奇功。
三是赵国外交屡屡失败,别国的帮助指望不上了,要想扭转局面,只能靠自己。廉颇没指望了,但廉颇已经是赵国最好的将领了,在这个危急关头,还有谁可用?这个问题困扰着赵国。
秦国启用白起作为主将,符合当时秦国大的战略要求,但是不太符合秦国国君的心思。秦昭襄王本想利用长平之战为王龁将军立威,使其成为替代白起的新一代军事统帅。但是,王龁还是在火候上差那么一点点。从国家利益出发,启用白起是不二选择。秦昭襄王是个识大体的国君,从国家利益出发,适时适机地选择了对的人。
赵国启用赵括,并不是说赵括作为将领能力不行,领兵一定打败仗。而是指赵括为将之时,赵国高层对战争发展做出了进行决战的指示,已经注定了失败的命运。当时秦军战力高于赵军,不管换谁,只要他执行赵国高层出击与秦军决战的命令,兵败长平都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跟着发生的邯郸之围,白起死活不愿意为秦军统帅,除了赌气的成分,战场形势也确实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而长平的败局也是这种情况。
这其中有种说法是,秦国通过离间之计,在赵国造谣中伤廉颇,同时又说秦国最怕马服君之子,才导致赵王最后下定决心用赵括。我认为反间计就是瞎扯淡,赵国的人没这么傻。不是赵王信任赵括,而是赵括是唯一选择。首先,换将不是因为廉颇打得不行,而是廉颇不按照赵王的套路打。因为粮食撑不住了,不久后又到秋收了,赵王命令廉颇进攻,速战速决。廉颇不听,因为他认为从军事上来看这是死路。你廉颇不按照高层的意思办,那我就换个听话的将领把。
实际上秦国要的就是赵国从战略防守转变为战略进攻,而换将正是这一转变的标志性事件。而换来的将是谁,对秦国来说其实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